1
3000多年前的“垃圾坑”啥样?
小田溪墓群,位于乌江西岸的一二级台地上。此次考古发掘的区域,主要位于陈家嘴和网背沱两个遗址。
在网背沱,考古工作人员清理出一个不规则四边形的灰坑,通长约10.3米。从功能性质推断,这是一处商周时期的生活垃圾坑。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燕妮说:“这是个体量非常大的灰坑,应该是人类丢弃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一个坑。这也说明我们现在发掘的这个区域,就是古人活动、生活聚落的一个边缘的区域。垃圾不可能丢在自己房子旁边,他们会在这个聚落的旁边有一些比较集中的垃圾丢弃的场所。”
燕妮介绍,这个大型灰坑中的堆积呈南北向分布,坡顶端堆积较薄,靠北部坡底处堆积较厚,符合古人倾倒和填埋垃圾的行为模式。
此外,考古工作人员还在灰坑旁边,发现了一条残长约 11.6 米的道路,推测可能是长期行走中形成的。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商周时期巴人对生活区域的规划。在这个3000多年前的垃圾坑中,又有哪些丢弃物呢?
“灰坑里出土了大概有上万片的陶片,经过我们初步资料整理,现在已经修复完成接近70件左右,包括小平底罐、尖底杯、角杯、圜底罐、船形杯…这些都是在灰坑里发现的,”燕妮介绍说。
除了陶器,灰坑中还出土了大量动物骨骼。经初步鉴定,这个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有哺乳动物类、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四大类,其中哺乳动物类有獐、猪、黑熊、青鼬、花面狸、猕猴等。从种类看,野生动物占据绝大部分,可见渔猎经济在这个时期仍然占据绝对优势。
燕妮认为更多地提取这个遗址全方面的信息,对于我们去复原古人的生活面貌,对于我们去复原这个遗址人类的传统经济形态模式,包括地形地貌、古代巴人对居住地的选择,都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性的资料。
2
“尖圜组合”的巴文化陶器再添实证
商末周初,巴文化陶器因其浓烈的尖底器和圜底器组合特征,在中华文化的地域构成中独树一帜,地方特征十分鲜明。此次在小田溪墓群考古发掘出土的陶器,是乌江流域先秦遗存的最新材料,为研究乌江流域商周遗存与成都平原十二桥文化、峡江地区石地坝文化的亲缘关系提供了重要实证。
商代晚期,以峡江地区为中心的石地坝文化崛起,其尖底器等传播到成都平原,促进了古蜀文明中十二桥文化的产生。石地坝文化以陶圜底器和尖底器的组合为特征,是早期巴文化日臻成熟的标志。
此次小田溪墓群出土的主体陶器群,与石地坝文化基本相同,炮弹形尖底杯、角杯、子母尖底盏、圜底罐、豆、船形杯等类型陶器数量众多。
燕妮介绍说,峡江地区比较特有的一种器物,叫船形杯,长得像船一样,功能可能跟巴人制盐有关系,是石地坝文化比较有特征性的一个器物。在整个峡江地区数量并不太多,主要是在丰都石地坝遗址、信号台遗址发现过,在忠县邓家沱遗址也发现过这样的船形杯。
陶器中的少数“例外”同样值得关注。遗址中也发现了一些单耳的陶罐,其来源或许与岷江上游川西高原的文化有关,同时还发现了一定数量的圈足器,陶器的底部出现了一个圆形圈来托举器身。这些器物在石地坝文化中较为少见,但常见于十二桥文化中。
燕妮认为,像小平底罐这样的器类,是属于成都平原比较典型的东西,它们是在同一个遗迹里面出现的。从这个遗迹来看,周围肯定是有一个大型的聚落,这些人用的既有十二桥文化的东西,也有石地坝这个文化的东西。
乌江,是长江的一条重要支流,连接起云南、贵州、重庆、湖北等地,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近年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陆续在乌江下游地区发现一批商周时期遗址,在武隆区盐店嘴、酉阳县清源等地,出土了大批尖底器、圜底器等石地坝文化遗存。
“通过今年小田溪发现这个遗存,我们至少可以推断,在石地坝文化第三期的时候,已经在乌江分布得非常广泛了。这个时期的文化面貌,主体就是这批巴人。如果把乌江地区的文化面貌梳理清楚的话,对于研究长江流域的文化圈、包括巴文化跟周边楚文化之间关系,是很好一个实物材料。”燕妮说。
3
小田溪博物馆计划年底开建
小田溪墓群的考古发掘,已经持续了近50年时间。该墓群,是战国至汉时期以巴文化为主体的遗址,也是重庆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巴文化高等级贵族墓地,出土了大批战国时期珍贵文物。
在一次取土烧砖时,小田溪墓群被当地村民偶然发现。1972 年至 2007 年,四川博物院和重庆文物考古所先后对小田溪墓群开展 7次发掘,发掘面积 达到11500 平方米,清理战国晚期至西汉早期贵族墓葬 20 座,房址3座,出土了虎纽錞于、战国青铜柳叶剑等大量珍贵文物。
涪陵区博物馆馆长、文博研究馆员黄海说,文献记载“巴之先王陵多在枳(涪陵)”,现在从巴人活动的地区发现的文物也不少,但等级高的,就只有小田溪。所以小田溪遗址对巴文化的研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始终没有发现文字类的东西。然而,历次出土的随葬物上发现了许多刻画的符号,其中虎纹、船纹、手心纹、山形纹等比较常见。
这些与巴人生产生活和宗教信仰息息相关的“巴蜀”图语,隐含了一部巴族史。与这些未解的“巴蜀”图语一样,小田溪墓群出土的文物具有浓厚的巴文化特征。
据黄海介绍,錞于、柳叶剑、短骹弓耳矛、铜鍪…这些是在其他文化中比较少见的,是典型的巴人的器物,具有典型的巴文化特征。
小田溪墓群出土的文物,为巴渝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今年7月,重庆市文物局正式对外公布我市申报三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重庆)重点建设内容。
“其中,小田溪遗址作为巴文化展示区的重要载体,将建设小田溪巴王陵遗址博物馆,规划建设面积约5000平方米。”
“小田溪墓群,在重庆这个晚期巴文化研究里面,是非常重要的遗址点。后期,希望通过考古发掘、遗址公园规划,能够带动整个涪陵巴文化、重庆巴文化的研究。”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燕妮说到。
第1眼-重庆广电记者 刘春力 谭琴 特约记者 严文霜 夏雷
原标题:在三千年前的“垃圾坑”里寻宝 涪陵小田溪遗址又有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