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余县宋代嘉祐寺塔被盗地宫出土文物
嘉祐寺塔,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县城东山岭山麓的水口山上(现南安板鸭厂内)。因塔属嘉祐寺院内建筑,故名。
据民国八年版的《大余县志》记载:嘉祐寺建于隋开皇五年(585年),唐睿宗景云元年(710年)重修,名“大云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清泉寺”,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再修,改名“嘉祐寺”。民国以后,寺庙倒塌无存,唯剩此塔。此塔是大余县古塔中历史最悠久,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古塔。
该塔为六角五级楼阁式仿木结构砖塔,高19米,边长2.1米,表面青灰色,每级各面设有券门、柱、枋子、斗拱、驼峰、飞檐翘角等,塔刹为宝瓶状,每层下部的券门式佛龛均为直立拱顶,塔檐有挑,塔身中空,沿塔壁佛龛可登至顶层(目前入口已封闭)。
从二至五层,每层之间均有突出的砖砌双层花檐,上层为倒钟形覆瓦坡顶,整座塔身结构精巧,稳重端庄(图一)。该塔历经千年的历史,由于它建筑结构严谨,技艺精巧,虽经长期风雨剥蚀和地震,依然雄伟屹立。
据华南工学院龙庆忠教授考证,此塔有唐代风格,是不成熟的宋塔,其梁枋头拱,与天籁阁所藏王勃《滕王阁对客挥毫图》中所描绘的古建筑风格极为相似,是江西省乃至江南唐宋塔中的精品,也是研究我国古建筑的良好资料。
1957年7月1日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该塔为江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58年拨出专款进行维修。2006年,根据国务院(国发[2006]19号)以及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赣府字[2010]17号),嘉祐寺塔作为“赣州宋塔”的组成部分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农历正月初三,嘉祐寺塔的地宫发现被盗。
根据一份由公安机关在案发后追回的文物清单显示,古塔内的被盗文物主要有石雕与铜雕的佛像与基座共24件,还有银饰莲花座佛像9件,银箔饰品残件2件,带盖铜熏炉1件,铜镜10件,瓷器5件,共51件,另加铜钱10公斤。从被盗出土文物看,以各种质地的佛像和铜钱居多。
(一)石雕小佛像与须弥座:共23件,其中石雕小佛像11件,石雕小佛像的须弥座12件。
通宽有2.8cm高6.3cm重0.749kg,由佛像和须弥座组成,其中有一组有残断,一组缺佛像,腐蚀损毁较严重,急需修复。虽然佛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但从造像技法上依然能看出有明显的凹凸转折衣纹,圆润细致,流畅逼真。具有很强的写实性,人物形体刻画完美。应是十八罗汉的造型(图二)。在艺术造型上,佛像基本上承袭了唐末造像的风格,造像容貌丰满,衣饰飘带流畅自然,姿容凝重秀美,比例匀称。姿态随意活泼,富有个性,具时代风格。
(二)银器:共11件,其中银饰莲花座佛像9件;银箔饰品残件2件。
1、银饰莲花座佛:共9件,通宽4.8厘米,高9.9厘米,重0.079kg,其中三件有残断情况,部分损腐,需要修复。但总体较铜佛清晰,可明显看出佛像的面部,面庞丰润,宽额丰颐,容貌端庄秀美,体态丰腴,神情慈爱详和。佩戴缨络,身坐两层莲花的细腰圆座(图三、图四)。
2、银饰品:追缴的饰品为银质的,从饰品残件可清晰辨认出有龙、蛇、马、羊等十二生肖动物图样,饰品相当轻薄,大多破碎不堪(图五)。
(三)铜器:共12件。
1、铜佛像:1件,通宽 3.2厘米,高 10.9厘米,重0.070kg,因年代久远,锈蚀严重,面部已模糊不清,但仍可从其轮廓看出身段高长,造型体型纤细,衣裙稍有褶,掉于腿后,衣纹流畅,富于宋代艺术风格(图六、七)。
2、带盖铜熏炉:1件,熏炉造型为阔沿、直腹,平底,下有五个兽形足。盖为宝珠纽,有四组梅花形镂空烟孔。宋代的铜佛香炉外底正中一般刻有阴文篆书铭文,如“子子孙孙永用”、“上宝”等以示宝贵(图八)。但这个铜熏炉器形虽较完好,然底部锈蚀加上泥土遮盖已无法辩清,有待进一步考证。
3、铜镜:这次追缴的铜镜共有10件。镜型有圆形7件,菱花形1件,葵花形1件,亚字形 1件四种。这些铜镜因在泥土中埋藏太久,均已锈蚀严重,有几件很难辩清表面的纹饰图案了。
(1)圆形镜:共 7件,大小尺寸各不相同,其中1-3号圆形镜较大,27-10号圆形镜偏小。
1号镜:直径 14.4厘米、高 0.20厘米、重0.268kg。小钮素面、近沿有凹纹一圈,基本完整。
2号镜:直径 13.4厘米、高 0.20厘米、重0.181kg;小钮、近沿两道弦纹、弦纹内有两圈乳钉纹装饰,基本完整。
3号镜:直径 10.8厘米、高0.20厘米、重0.119kg。小钮素面镜,基本完整。
7号镜:直径6.6厘米、高0.10厘米、重0.079kg。小钮、钮周边两圈弦纹。
8号镜:直径7.3厘米、高0.10厘米、重0.051kg,近沿有一小洞。因泥土覆盖,锈蚀严重,已辨不清真面目。
9号镜:直径7.5厘米、高0.10厘米、重0.039kg。因泥土覆盖,锈蚀严重,已辨不清真面目。
10号镜:直径 8.8厘米、高0.10厘米、重0.053kg。镜已断为两块,背面因泥土覆盖,只能见一小钮。
(2)菱花镜:只有1件,即4号镜。直径 10.8厘米、高0.20厘米、重0.102kg。小钮素面,锈蚀严重,器形基本完整。
(3)葵花镜:共1件,即6号镜。直径8.7厘米、高0.20厘米、重0.079kg,小钮素面,八葵形,器形基本完整。
(4)亚字镜:共1件,即5号镜。直径10厘米、高0.30厘米、重0.086kg,小钮素面,锈蚀严重,但器形基本完整。
4、铜钱:出土数量有十公斤。但均已严重锈蚀,大部分看不清字迹,能够依稀辨认出的只有极少数,而且大多是唐钱“开元通宝”,少部分宋钱“太平通宝”,由于年代久远,有的铜钱三五几个锈在一起,无法分开(图一九)。
(四)瓷器:此次追缴的瓷器共有5件,
1、青白瓷小罐:3件,通高5.9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2.5厘米、重0.49kg。其中1件青白釉瓜棱小罐为唇口、鼓腹、平底形,腹部有一半残(图二〇);1件青白釉小罐口残、鼓腹、平底(图二一);还有一件唇口、高颈、鼓腹、底已破碎(图二二);
2、青白瓷粉盒:1件,通高3.4厘米、口径 10厘米、底径9厘米、重0.109 kg,缺盖(图二三);
3、青白瓷器盖:1件,通高0.5厘米、直径4.8厘米、沿残2.3厘米、从器形尺寸看,应是个罐盖(图二四),但是否是追缴回的这3件罐的其中一件的盖子?现还无法确认,因为罐口完整的两件口都比盖大,显然不是,而另一件口残的罐子因为口已残,也无法确认,尚待进一步考证。
(一)从嘉祐寺塔地宫出土的这批佛像来看,具有明显的宋代佛像特征。在宋代,佛像造型除了观音、文殊、普贤、地藏为代表的单尊菩萨像外,受禅宗影响的罗汉造像在这一时期极为流行。
中国的佛教造像艺术,到了宋代已经走向了衰落阶段。宋代的佛教造像受当时理学的影响,宣传佛家的禅观思想,同时也宣扬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使造像成为儒佛糅合的产物。降低了宗教的气氛,更善于表达亲切的人性审美雅趣。雕塑工匠们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才能,把宗教中的神,完全变成了现实生活中活脱脱的人,把神进行了世俗化。因此,宋代佛像最具艺术性、最富现实生活趣味。
(二)宋代的铸镜业主要集中在江南,有湖州(今浙江吴兴)、临安(今浙江杭州)、饶州(今江西波阳)、吉州(今江西吉安)、建康(今江苏南京)、成都(今四川成都)等地。其中以湖州尤为著名。从目前考古发掘的资料看,此时的湖州,铸镜商号店铺林立,工匠众多。其制品大多专注实用,不尚花纹,产品销路极广,产量也较大。至今,从巴山蜀水到漠北草原,均有湖州镜出土。
(三)出土瓷器均已残破,腐蚀损毁都很严重。但不难看出其烧瓷工艺的精湛,器形优雅,釉色纯净,图案清秀。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技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令后人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