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快乐,可以从班主任的“懒惰”开始

教育   2024-11-25 18:58   浙江  


祖庆说陪你走过第2938



新近听了一个讲座,教授提了一个问题:“学生性本惰还是性本勤?”总结时教授提醒:老师的选择其实就是自己的真实样子。我选的恰恰是“性本惰”。
会后,我在思考:一个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老师与一个在学生面前总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忙起来后让自己忙里偷个闲的老师,谁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帮助更大?
很久以前,就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自主选择”的世纪。这个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技术或网络的革新,而是人类生存状况的重大改变,这个世纪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孩子将来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等等,孩子需要自主性和独立性。
我们深知,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家庭的希望。如何正确关心、帮助孩子,让孩子在减负减压下快乐成长、全面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面对的一个大课题。
我们也深知,求知是孩子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而追求快乐又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因为求知而被剥夺快乐,在“苦”的状态下学习,就会产生厌学情绪。
那么,作为一名班主任,该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合理调整教育行为、改善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效果,让孩子在快乐中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日渐丰富的世界呢?我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大胆尝试。
当一个懒惰的班主任
看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百多年前,有个叫汉弗莱.波特的少年,人家雇他坐在一台讨厌的蒸汽发动机旁边,每当操纵杆敲下来,就把废蒸汽放出来。他是个懒汉,觉得这活儿太累人,于是在机器上装了几条铁丝和螺栓,这样,阀门就可以靠这些东西自动开关了。这么一来,他不但可以脱身走掉,玩个痛快,而且发动机的功率立刻提高了一倍。他懒洋洋地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的原理。
还看过另一个故事:
人类动机的研究者、最杰出的工程师弗兰克.B.吉尔布莱思,常常把各行各业优秀工人的劳动动作拍成影片,判断一种工作最少可以用几个动作完成。他发现,最优秀的工人毫无例外的全是懒汉,人们可以向这些人学习的东西最多,他们懒得连一个多余动作都不肯做。勤快一些的工人的效率要低得多,因为他不在乎把力气花在多余的动作上。
这两个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思,这与我们的教育工作也有相通之处。反思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老师,从不吝惜自己的手、脚和嘴,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讲解着、规划着孩子们的美好蓝图,可是结果总不尽人意。
读懂了这两个故事之后,我悄悄行动起来,努力做一个懒惰的班主任。我给自己定了一个工作目标:我的学生总是很忙,而我总是可以时不时地“偷个懒”。
有一年,接了个新班级,相处一段时间后,发现班干部对于孩子们来说只是个头衔,班主任却成了个全职保姆。于是,我告诉孩子们,我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希望他们协助我达成——除了上课和批改作业,其它事情都有人帮我完成。孩子们很爽快地答应了。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我将班级的琐碎工作一一划分,落实到各个负责人头上。我想,孩子们将来都要步入社会,这些工作就当是他们学习交际、学习合作、学习管理的开始吧。
孩子们对我的安排非常感兴趣。于是乎,作业,有人督促是否都完成了;卫生工作,有人检查是否合格了;红领巾,有人监督是否佩戴了;成绩好坏,有人比我更着急了……甚至于,班会课、队会课也有人勇敢地站出来学着老师的样子主持与宣讲了。
在班里,小班干部们就像一个个小班主任,在大刀阔斧地施展自己的管理才能的同时,也在和其他小班干部暗暗较劲儿。
一段时间后,他们纷纷告诉我:“老师,我们发现当班干部有好多事情可以做,真好玩!”
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
“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这是卢家楣教授在做题为《以情优德,提高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艺术性》的报告时,我最为震撼的一句话。
十多年前,某调查机构对某直辖市的13个区县33所中学的1892名教师、5414名学生进行“师爱”现状调查,结果表明94.86%的学生感觉不到老师的爱,但超过95%的教师觉得自己是用心在爱学生的。
这个调查结果值得我们深思,老师们是不是总在用自己认为正确的而学生又感觉不到的方式来爱学生呢?
以下场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
下课铃响了,老师把门一关,挡住了外面的喧闹声后继续耐心讲解;
宣布下课了,老师们舍不得回办公室坐一坐,喝一喝水,而是不断叫来学生面批作业、答疑解惑;
下班了,老师们舍不得迈出校门,而是留下学生忘我地辅导……
老师们都骄傲地觉得,这是爱生如子。我们所做的牺牲都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默默地无私地奉献着,对得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高度赞美。
可是,为什么老师们的付出与回报总是那么不对等呢?为什么课堂上总还是有学生在神游呢?为什么学生总是还会不按时完成作业?为什么我们在学生身上总是等不到我们所期待的教育效果呢?
卢教授指出,要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就要把爱转化为满足学生合理需要的行为。
于是,我改变了:
下课铃响及时说声“同学们再见”,尤其是第四节课我更是经常让学生随着铃声走出教室打饭;下课了,我会离开教室回到办公室喝一杯水,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们;活动课,只要没有特殊情况,我都尽量带学生到操场活动,哪怕只是让他们随意跑跑跳跳;放学了,我会陪同学生一起迈出校门,迎着霞光愉快地往家的方向走……
有了这样的前提,再和学生提要求就顺畅多了。
早读,我们班的孩子一进教室就会有琅琅书声传出;午饭,他们会有序地打饭、安静地吃饭,有话悄悄说;午睡,他们会提前做好准备,快速安静入睡,教室里每天都能听到他们均匀甜美的呼吸声;集队,他们会快速站成两列,然后安静下楼;天气突变,有班干部会提前做好预防措施:门前有放雨伞的水桶,还有铺好的报纸。
下雨天,来自班干部的提醒
孩子们对班干部提醒的回应
门口还有贴心的防滑措施
有这样的班干部,什么时候我都能做到淡定优雅,从容不迫。所以,我们班有个有趣的现象,班主任请假,问题不大,但班干请假了,我这个班主任就乱套了。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我住院那个星期,学生们在班主任缺位的情况下,完成了执勤任务,并在家长开放日那天表现出色。(链接:班主任请假一周,我们班被扣了一颗星
紧紧抓住教育的契机
“紧紧抓住教育的契机”,这还是卢家楣教授的观点。卢教授认为,要让学生感受到爱,必须紧紧抓住教育的契机——抓住好典型进行教育,多用柔和的正面语言,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教育。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如果要给学生纠正一个错别字或一道错题,假如把这个字或错题写在黑板上重点评讲,那么以后这种错误出现的频率往往会更高。那是因为我们用的是反面语言,自然就适得其反了。
多年前,我任教的班级有两个韩国男生,总是不喜欢剪头发,常常顶着遮盖耳朵和眉毛的发型来学校——有恃无恐地违反纪律。我苦口婆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效果全都为零。
日本大地震及海啸发生后的一次关于规则意识的班会课,我先让孩子们围绕日本大地震及海啸说说自己感触最深的地方。孩子们的发言都很让我满意,甚至有孩子还提到了日本人的淡定和坚守秩序。
突然,韩国孩子震佑举手了,他说:“我知道因为日本的灾难,我们韩国在地球上的位置也发生了偏移。”这句话与我期待的发言有一定的距离,但那一刻,我突然灵机一动,蹦出了这样的话:“你真是一个热爱祖国的好孩子,虽然远在异国,却无时不刻在关注着自己的祖国。”
他开心地坐下了。下课后,我找到他和另外的韩国孩子,告诉他们:爱自己的祖国,就要爱自己的形象,因为自己的形象也代表着祖国的形象。他们长头发的问题终于轻松解决了。
日常工作,我也注意时刻用闪光例子来教育学生,好事一定公开好好表扬,不管大小;总结一周的工作时,我总是要求孩子们多说同学的闪光点,多说让自己感动的事。
每一次总结,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充满了满足和快乐,我也跟着快乐。
给学生具体的指引
“给学生具体的指引”,这是“老板老班”博客的版主——南京市六中优秀班主任陈宇在做题为《让你的班级高效运转起来》报告中让我触动颇深的一句话。
平时工作中,不知道大家是否说过类似以下的话:
1.你把个人卫生搞一搞。
2.这件事由张三和李四负责。
3.尽快把作业交上来。
我真的这样说过好多次。陈宇老师说,这全都是废话!
如果改为下面这样的话,会怎么样呢?
1.你把书包整理一下或你把指甲剪一剪。
2.这件事由张三负责,李四协助张三。
3.请组长在第一节课前把作业收齐并送到老师办公室。
这样一来,模糊的要求是不是具体化了呢?当时,我真脸红了:这些年来,这样的废话我重复了多少遍啊。
听完陈宇老师的报告后,我又改变了。
第一个改变,把每天督促同学做好午睡准备的两个班干部分开了,按单双周轮流值班。于是,每天都能欣喜地看到他们准时到岗。
第二个改变,我把“每天到校后抓紧时间早读”的要求改为“进入教室开好窗户放好书包后马上拿书本读书”,于是,早读前我们班就书声琅琅,不管老师在没在场。
第三个改变,就是每次学生违反纪律,我搬出班规“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情”,然后这么问一问“这是什么时间?你在这个时间里做了什么事?”学生就大都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做规定的事情”。
第四个改变,把每天早操结束集队时提醒“注意,注意,两点三人”改为“看前面同学,如果他踩点你就在两点中间,如果前面有点你就踩点”,于是,两点三人的队伍站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了。
当然,更多的改变还在继续中。在具体的指引中,孩子们各方面表现越来越好,老师的表扬取代了批评,谁不开心呢?
用童心拥抱校园
“用童心拥抱校园”是著名教育专家、全国模范班主任冯恩洪老师在做《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报告时说的一句话。我想这句话应该和我们常说的“弯腰和孩子说话”差不多吧,所以听到这一句话我真有点不以为然。但是,听完冯老师讲的两个小故事后,我又被震撼了。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冯老师在国外听的一节数学课上,一个14岁的黑人孩子起来回答问题,3+5=( ),黑人孩子回答等于“7”,面对诸多国际专家、友人,执教老师很坦然地赞美孩子:“你的答案距离标准答案只差了那么一点点!太棒了!”
第二个故事,也是国外的一节美术课。真实的马就在眼前,结果仍有孩子交上来的作品中把马画成了六条腿!老师是这么说的:“虽然现在我们都还没有看到六条腿的马,但是谁敢说它将来会不出现呢?孩子,好好努力吧,梦想成真时,一定告诉你们的老师!”
听完这两个故事,我想到了咱们中国的于漪老师在批改一年级学生习作时,看到了这么一句话:“今天,学校来了19个阿姨,我发现,阿姨是女的。”于老师没有把后半句删掉。她这样想:在成人看来,这真是一句多余的话。可是,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阿姨是女的”是他的第一次惊喜的发现,是多么值得骄傲啊!在他把这句话写下来时,该有多么激动,多么有成就感啊!
我还有幸遇到一位年近古稀的小学女校长罗校长,并有幸在她手下工作三年。罗校长深得学生爱戴。当时,我们学校有个一年级小男孩,十分淘气,入学不久就公开宣称,说自己长大后要和罗校长结婚。有一天早操,那个孩子又淘气了,班主任怎么劝都没用,罗校长过来了,说:“你不好好做操,长大以后我就不和你结婚了!”这一下,孩子的动作比谁都标准。那一刻,他心里该有多美啊!罗校长的童心胜过所有大大小小的道理和各种规章制度。
某天,网上浏览,惊喜地看到杭州市钱江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刘晋斌与孩子席地而坐谈心的图片,也是在用童心“拥抱”孩子吧?
帮助学生寻找“第一”
首届全国学校心理辅导“辅导之星”、首届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十佳教师”杨敏毅老师认为,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都是某种排序的第一位。
杨老师的话,真让我醍醐灌顶。我每天都不厌其烦地给学生提要求:要做到自己的最好。可是我的学生总是一脸茫然,没有任何具体的行动,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最好该到哪里去寻找。
杨老师的这句话,现在在我们班里,被我细化了。我告诉孩子们,每天你都争取找到一个第一:第一个开口读书,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第一个交齐所有作业,第一个得到老师的表扬,第一个整理好书包,第一个排好队,第一个向老师同学问好,坐姿最端正,书写最漂亮,回答问题最响亮……
当然,我也会经常这样表扬学生:在这一方面,你是第一,真了不起!我发现,孩子们更开心了,也许他们都在积极寻找属于自己的第一吧。
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全面发展,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班主任和家长的共同选择。希望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学中乐,乐中学”的快乐童年!


来源 | 玉米与猴娃  编辑 | 夏天

主编 | 卓雅  终审 | 种豆南山

推广合作 | 木子(微信)lixin13551044584
● 张祖庆:职场从来不公平!正道若不通,何妨野蛮长
 我不再执着于改变学生
 无差别伤害事件频发,一位父亲对孩子的忠告

祖庆说
言说抵抗荒诞。三十多年教龄语文教师/新媒体教育人/间歇性写作爱好者的自留地。说白云苍狗,说人间冷暖,说教育教学,说一切可说之事——张祖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