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庆说陪你走过第2925天
阅读很重要,从一年级抓起吧,怎么可能?
你看,一年级的孩子识字量有限,又活泼好动,一分钟都坐不住,怎么开展阅读?
习作很重要,从一年级抓起吧,怎么可能!
是的,一年级的孩子,大多数口头表达都还不算利索,长句子的朗读都还是磕磕绊绊的,怎么进行习作训练?
可是,当我从六年级直落到一年级之后,我发现,这两件事不但有可能,而且会给你带来惊喜。
今天,先来说说阅读。
清华大学附小校长窦桂梅曾说过:“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潜在的差生。”窦校长带的学生,一年级开始,至六年级毕业,积累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名言警句,300多首古今诗词,1000多个成语。所以,窦校长的学生出口成章是很自然很平常的事情。
既然窦校长能从一年级开始要求孩子们进行阅读积累,那么,一年级的小朋友就应该具备阅读的能力。也许困难重重,但不试试怎么知道呢?
既然心动,那就行动吧!
第一步,成立班级图书角。
事先与家长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后,又与孩子们约定,把自己最喜欢的书带到班级来。一年级的孩子真的很纯洁,为老师马首是瞻,而且执行力特别强,次日就带来了各种各样的书,都是自己喜欢的,甚至刚刚邮寄到家的新书也坚持捐给班级图书角,因为“玉米老师说要捐出自己最喜欢的书”,妈妈想拦都拦不住孩子们的这份热爱集体的热情。
萌娃们从家里选来的书
第二步,激发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孩子们大都征订报纸,但是我发现,他们报纸的作用仅仅是在美术课上做垫板用,实在令人心痛。一番思考之后,我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又一次新报纸到班后,我先在讲台上边用手指着一幅幅色彩缤纷的图片,一边声情并茂地解说:
“哇,这个小朋友不得了啊,一年级就能发明东西了!”
“嘿,这个小朋友也太厉害了吧,二年级就会写作文了!”
“咦,这里居然有讲怎么变魔术的?”
“啊,这里还有迷宫游戏?”
毕竟还是小萌娃,没多久孩子们就被好奇心挠拨得又是拍手又是跺脚:“老师,你就发下来让我们自己看看嘛!”我送上了“饥饿营销”:“不行,不行,你们只是拿来垫着画画,不会看的,还是我有空时再慢慢读给大家听吧!”“我们会看!我们一定看!”继续添油加醋:“可是现在离上课只有5分钟了,还是不看了。”“5分钟可以看好多啦!快发下来嘛!”时机到了,我发下了报纸,教室静悄悄的,萌娃们如饥似渴地看着。
萌娃们课间看报纸
瞧,问题就这样轻轻松松得到解决了。
从那以后,只要发下新报纸,娃们就都迫不及待地一睹为快,因为,在玉米老师的描述中,报纸里面藏着一个个奇妙的世界。
第三步,树立阅读好榜样。
娃们慢慢地主动抽空看书了,但绝大多数的孩子还是没有被真正吸引。于是,课间我随手抓拍孩子们醉心阅读的模样并将照片分享到班级交流群中,让家长在家有榜样引导孩子们继续进行阅读。
萌娃们课间阅读
第四步,完成阅读分享作业。
这个作业要求其实很简单——拍下书的封面,记录下孩子阅读过程中思考的三个问题,摘录几个孩子喜欢的句子,让孩子说出喜欢该书的原因,最后把这些内容统一放到文档中稍加编辑,然后分享到班群中,开学注册日打印好再交给老师检查。这样的设计,一是引导孩子们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二是让孩子们有自己的“选择”,为独立打下基础;三是用可视化的美观的图片作业刺激孩子们,形成条件反射,不需要老师或家长提醒,巧妙达成“要我看”变为“我要看”。
这些要求,前面三步都好办,第四步,我是寒假开始实施的。可是任务布置一段时间了,我也完成了下水作业了,群里还是静悄悄的。
我的下水作业
偶尔冒个泡的家长问的是:怎么写?
顾不上还是在欢度春节,我与几个家委及热心度较高的家长达成共识,让他们带头完成作业,放在群里做榜样。
这一下,可就有惊喜了,传上来的作业一份比一份精彩。开学注册日,我挑了6份阅读分享卡到语文课组出版报之用后,班级墙报还展出了十几份优秀作业。重要的是,孩子们迷上了这样的作业,家长们也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越来越爱阅读了!
萌娃们在家长帮助下完成的作业
在我的计划之中,每个月家长能协助孩子们完成两份阅读分享卡就好了。不曾想,孩子和家长们纷纷表示,每周一份。而且,有的孩子每周一份已经不满足了,有的时候,一口气完成了两三分,并且乐在其中,把作业设计得越来越美观,很有观赏性。
萌娃们的作业
第五步,扫除障碍。
突然想起一个广大家长们深恶痛绝的任务——陪娃写作业。为了摆脱这个劫难,网上各种调侃、各种吐槽,都是各路大神出奇招诱惑未来亲家提前接走自家娃。看到这些,又想到媒体对学校作业的质疑“到底是给学生布置作业还是给家长布置作业”,我有点忐忑了:一(3)班的家长应该也很痛苦吧?于是“善解人意”地提出取消阅读分享卡,毕竟,一年级的孩子要按要求完成阅读,并用分享卡的形式记录下来,离不开家长的陪伴与协助,确实需要家长的辛苦付出。但消息一发出,家长们就纷纷发声表示:只要玉米老师陪同坚持,再苦再难他们都不怕。有家长表示,这是一份幸福的亲子作业,还有家长表示,陪伴孩子完成阅读分享卡的时间是每周高效高价值陪伴的最珍贵时刻。
班群中家长的心声
看到这些,我释怀了,原来这份作业是一举多得啊。于是,很干脆地在群里公开回应家长,并建议家长们多进行经验分享,让大家的阅读陪伴更轻松也更高效。
班群中的家校沟通
就这样,坚持阅读并分享,终于被坚持下来了。于是,每逢星期一的第一节语文课,我们一(3)班教室里就会人声鼎沸,那是孩子们在四人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并真心为小伙伴们送上点赞的掌声。
萌娃们交流阅读收获
慢慢地,孩子们已经不满足于绘本阅读了,开始往名著方向发展、往自己的兴趣点发展,比如,浩瑜同学开始了阅读莫泊桑的作品《项链》,知微同学读了《老人与海》,鸿南同学更是超越了年龄段地阅读——《揭秘二战》《穿越撒哈拉》《黑洞的前世今生》《宋朝的广告》……于是,孩子们呈上来的阅读分享卡五彩缤纷,内容各异,全班45人,同一个星期内找不到两份出自相同书籍的阅读分享卡。
五彩缤纷的阅读分享卡
很奇怪的是,以往我建议阅读时,总是有家长朋友要求我提供适合孩子所在年级的阅读书目,可是,一(3)班的家长们没有谁提出过这样的要求,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却一天天浓厚起来。
也许阅读习惯的培养,与阅读书目及孩子年龄段是否相符无关,孩子们有兴趣阅读就好。但阅读习惯的培养,应该与家长们的坚持陪伴有关。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说过这么一句话: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无论如何让孩子主动阅读,都不如自己先拿起书本。试想,如果我们一(3)班的家长,拿着手机在旁边一遍遍地催促孩子“快看书!”“好好看书!”那么,一定没有现在孩子们你追我赶的班级阅读氛围。
必须相信,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家长们用心陪伴的结果,不仅仅是阅读习惯。
最后,借用偶然看到的一句话作为本文结尾:对于普通人来说,读书,是最低门槛的高贵,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习惯,是一个孩子最好的教育。
来源 | 玉米与猴娃 编辑 | 夏天
主编 | 卓雅 终审 | 种豆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