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目睹教育之怪现象,百思不得其解

教育   2024-11-16 19:26   浙江  


祖庆说陪你走过第2929


教育,是当代人最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在大城市。无论是普通的工薪阶层,还是社会精英,都在为如何替下一代铺好路操心。虽然家世背景、人脉关系等社会资源极为重要,人们还是普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把教育和高考视为通向更好生活的一条看得见、摸得着的路,即使在“小镇做题家”被嘲讽的今天,依旧如是。
但是教育圈也是个挺奇怪的圈子,教师、学生、行政主管、家长构成的教育群体,为了学生这个核心,可谓煞费苦心,各有各的理,各有各的屈,汇成了教育圈的众生百态图,存在诸多不符合常理的怪现象。

不能给学生排名,但可以给老师排名

为了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减弱教育内卷,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国家就专门出台意见明确指出: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国家规定在前,很多学校不会公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然而在暗地里却按照教学成绩给老师们排名,跟各种评优评奖相挂钩。以至于每次考试后,一些学校教务处和年级组会花大力气来分析成绩,计算出每个老师授课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和对班级成绩的贡献率,然后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个老师,在各种大会小会进行分析研判。
奖励成绩突出老师的同时,也会对成绩不理想老师进行不点名批评,更有甚者在大会上点名公然指责,并要求这些老师在大会上做自我检讨,真是斯文扫地。
为了保护学生的尊严和隐私,不公布成绩和排名的同时,却以教学成绩来给老师排名,固然可以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却忽略了老师个人尊严。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老师不得不将成绩放在首要位置,将压力传导在学生身上,为了提升学生成绩会对学生要求更加严格,学生负担必然会加重,“双减”政策效果弱化,更会加剧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影响同事间的关系。
课题“满天飞”,少有落实者
课题研究,是一所学校教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职称评审时的硬性要求,因此几乎每个当老师的,都会接触到课题研究,都会进行课题研究。
为了职称评审,不少教师热衷于课题研究,研究内容可大可小,营造了一种热闹的氛围,为学校领导喜闻乐见。
要知道,从科研课题的资料收集、课题论证、课题立项到课题实验研究,到最终的课题验收,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也就意味着课题研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一线教师每天忙于教育教学,少有精力来研究课题,只能疲于应对。
以至于不少课题资料很完整,却没有真正研究的东西,空空如也,经常出现“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的现象,只为了职称而申报,为了结题而结题。
一旦拿到结题证书,课题组就会解散,很难将课题成果予以推广,失却了课题研究最初的意义。
“寒门出贵子”的现象变少
很多年之前,寒门家庭出身的孩子是上进、好学、努力的代名词。相比之下,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却不如寒门家庭出身的孩子那样的讨喜,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不求上进,只想着玩乐。
这是因为寒门子弟必须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富人子弟不努力照样家财万贯,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寒门贵子”的例子。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寒门难出贵子”却成为一个客观的现实。
以笔者任职的县城中学为例,被学校寄以厚望的重点班里,农村学生越来越少,考上985、211名校的学生以城镇学生为主。家庭情况不甚理想的学生反而不喜欢学习,成天睡觉、打游戏,甚至出现顶撞老师的现象。
家庭情况相对较好的学生很努力学习,逐步成长,反而是那些家庭情况不甚理想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想改变自身的命运,导致考上好大学的都是一些家庭情况相对较好的学生。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在于“寒门子弟”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较少,父母重视教育的程度不够,很容易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进而导致“寒门子弟”向上的道路受阻。
干得越多,拿得越少
相对于其他编制行业,或多或少都有年终奖、车补等额外补贴,而教师的工资自2019年起,主要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教龄补贴四部分组成。
其中能拉开差距的主要是岗位工资,主要由教师的职称所确定,故而在一定意义上,职称高低直接关乎教师的收入。
然而职称晋升有名额限制,只有上一级职称老师晋升了,才会有空余的名额,才会晋升的机会。毕竟名额有限,不少优秀的老师条件相差无几,客观因素作用的不大的情况下,主观因素就会被放大,不少人通过各种关系找人,送礼,请人吃饭,使职称评审的活动成为比拼社会关系的竞赛。
有的老师,代课很少,甚至不在一线教学,却因为荣誉等身,早早评上了中高级职称;有的老师,承担很多教学任务,又身兼班主任工作,勤勤恳恳,却因为拿不到荣誉,只能望职称兴叹。
外行领导内行
有网友吐槽称:我们校长,教语文出身,已经十几年不曾在一线教书,突然有一天兴致勃勃地告诉高三语文备课组长,说某某诗词今年高考肯定会考,却不知道这篇诗词早已在课本上被删除。
不知事情真假,但是却折射了教育行业的某些尴尬现象:外行领导内行,内行被迫被外行领导。
目前的学校管理者,绝大部分是教师出身,因为工作业绩突出,或者其他因素,跻身领导岗位后,往往会以工作忙为由,脱离一线教学岗位。从关心学生到关心教育局,从研究教材到研究文件,从天天上课到天天开会,可以说,与教育教学相去甚远。
然而教育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没有实践做基础,靠一腔热血,空谈理论往往会碰壁,适得其反。
但是部分校领导不甘总体指导和顶层设计,总觉得一线教师做法落后,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故而花重金去优秀学校学习经验,将其模式复制到自己学校,却忽视了自己学校的情况,最后搞得一团糟,反而责怪老师们不努力,没有认真领会领导的意思和优秀经验的精髓。从未想过自己的原因,也从未反思过自己的行为,碰壁之后,依旧如此。
把老师当学生管,把学生当“祖宗”供
近些年,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师生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言概之,把老师当学生管,把学生当祖宗供。
一方面给老师制定各种规定和要求,把老师当学生管,事事要考核,考核就与绩效工资挂钩,甚至关系到评优评奖和职称晋升。如上班需要刷脸签字、上课需要提前三分钟到教室、教案要按照模板书写,每个环节都不能错……然后各种考核层出不穷,面面俱到。
越是考核多,老师们就越没有积极性,越没有积极性,领导的管理措施就越严格,进而导致教师队伍人心涣散。
要知道,在某些学校领导眼里,老师和学生都是自己管理的对象,哪怕一名小小的中层干部都可以对普通老师吆三喝四,颇是威风。学生没给老师问好,正常现象;老师没给领导问好,居然要被点名批评,自以为自己比普通老师“高一等”,老师就该服从领导的各种管理。
另一方面却对学生过分纵容,学生只要不犯天大的错误,一般不会受到实质性的惩罚,倘若有老师因为学习或其他问题惩戒学生,往往会被举报处分。
然而在一次次纵容之下,一些学生早已失却了对教师的敬畏之心,不学习,不遵守纪律是家常便饭,甚至认为打骂了老师,自己不会有任何损失,于是更加肆无忌惮的一次次挑衅老师的底线,甚至明目张胆的当众欺师辱师,不禁感叹:教育竟如此无力。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于是乎,不少老师选择“佛系”+“躺平”,只教书不育人。
只谈奉献,不提回报
时常有学校领导说:“选择教育,就选择了奉献和清贫”,借以鼓励老师要安心从教,却引得一众老师的嗤之以鼻。
把老师们的一生说成“奉献的一生”大家尚无异议,但是如果非要把老师们的命运定在一辈子只能“贫穷”上,相信老师们是不服气的。要知道,没有一个人生来甘愿处于底层,都有向上追求物质生活的权利,这也是国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也包括普通的老师。
固然老师一个良心职业,有着自己较高的职业道德,可以比别人多奉献一些,但却不应该忽视老师们应该享有的待遇和权利,不能“只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
只谈奉献,不谈回报,是一种赤裸裸的道德绑架行为。老师是选择了教育行业,选择教书育人,工资本来就不那么光鲜,如今又要求坚持清贫,则是对老师的不公平和歧视,是对老师追求美好生活权利的一种忽视,很容易让老师丧失追求未来生活的热情。
开会成为某些领导解决问题的法宝
开会是领导管理能力的象征和解决问题的不二法宝,他们坚信开会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如果还没有解决,那就再开一个。
进而导致出现了很多原本可不开的学校会议,既可解决领导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可以会议留痕来证明此项工作的扎实推进,这就有了会议中典型的形式主义。
有的会议可以有很多主题,老师们只是背景墙,然后拍照发新闻,广而告之,最后存档。一方面可以彰显学校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刻执行上级的文件精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准备材料,以备上级检查。
有的会议是没有任何实质内容却坚持固定时间开的例会,虽然领导口若悬河,却没有安排任何工作或传达任何通知。
有的会议明明可以短时间结束,却因为领导没有领会上级部门的文件精神而将文件通读一遍,甚至说一些没用的废话,漫无目的,语无伦次,想到哪里说到哪里,也让不少老师云里雾里。
有的会议明明发一则通知就可以办好的事情,非要召集老师开会,然而逐个讲解,生怕老师忽视或弄错。
面对如此繁多且种类齐全的会议,无形之中占据了大量的教学时间,严重影响了老师们的生活和工作。百般无奈的老师,只能硬着头皮开着领导们要求开的会,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
于是乎,只见台上领导们口若悬河,甘之如饴,台下老师们兢兢业业,批改作业,现场备课,甚至部分教师呼呼大睡,俨然一派和谐的景象。
万事留痕,凡事数据化
工作累,证明工作更累,一份力工作,两份力来证明工作,看似忙忙碌碌,却让教学成了“副业”,让不少老师颇为苦恼和痛苦。
听课要拍照,要写听课记录;培训活动要拍照,要写培训记录;教研活动要拍照,要写教研记录;和学生谈话,要拍照,要写谈话记录;家访要拍照,要写家访记录;开会要拍照,要写会议记录;开班会要拍照,要写班会记录;心理咨询要拍照,要写心理咨询记录……
有没有实际效果,没人关注,照片和材料却缺一不可。每天从早忙到晚,大多时间却在忙着应付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作业没空批改,课件没空制作,更无暇去深入钻研教材,与教书育人的初衷相悖甚远。
中小学校男教师比例逐年下降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从事教育行业的同仁,想必深有体会。就拿高中来说,在某些学校眼里,男生竞争力强,但每年新招的老师里面,尤以女性为主,甚至连一个男老师都没有。这还是高中,想必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情况会更加窘迫。
按说,教师属于事业编制,旱涝保收,为人们口中的铁饭碗,并且在同等条件下,招聘学校会优先招聘男老师的前提下,为何教师行业对男生的吸引力会减少。
在我看来,最主要的原因是待遇问题,工资太低,不足以养家糊口;其次在于本职工作高压,形式主义严重,非教学工作过多;最后教师职业成长空间有限,职业缺乏挑战性。
然而男教师的出走和缺位,必然会对学生性格养成造成一定影响,不利于学生建立性别意识,尤其是男生缺乏阳刚之气,独立意识差,变得越来越娘,反而不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教育,一个宏大和长远的话题,注定深系千家万户,关乎很多人的命运。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当前教育出现了存在诸多不符合常理的怪现象,严重制约了教育的良性发展,需要予以解决。
即使这个呼声很快就被淹没在喧嚣的滚滚大潮中,但我依然想再呼吁一次。


来源 | 晨阅浮一白  编辑 | 夏天

主编 | 卓雅  终审 | 种豆南山

推广合作 | 木子(微信)lixin13551044584
● 谷里书院“文学阅读与创意写作”教学观摩会(11.29-12.1温州)
 十一月班主任重点工作清单
 《中国教师报》:针对教师的不实举报为何频发?


祖庆说
言说抵抗荒诞。三十多年教龄语文教师/新媒体教育人/间歇性写作爱好者的自留地。说白云苍狗,说人间冷暖,说教育教学,说一切可说之事——张祖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