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庆说陪你走过第2927天
某天,有个孩子走到我面前,对我说,我家长说你一天就是在混日子。
我一下子被这个句子打闷了头。
当时我想的就是委屈和想反驳:我一天兢兢业业,累死累活,居然说我是在混日子?
但是,我按捺住了。我反复确认了一下。Ta说不出这句话的背景,或者说,没有背景,就是这样光秃秃的一句话。
这时,我又想打电话或者微信上和这位家长聊聊:凭什么就觉得我一天是在混日子?或者对这个孩子我是哪里没有照顾周到?云云。
没想到这个孩子似乎很聪明,马上补刀,嘱咐我不能让家长知道了,要不然ta回家要挨打。哈哈,我被气笑了。
很快,我意识到:到目前为止,我的情绪完全被牵扯住了。
我一边改作业一边平复自己的心情——
不能你说我在混日子,我就是在混日子。
毕竟,学校对我(以及所有老师)是有考核的。有没有上课,成效如何,品质如何,自然有考核指标,空口白话都是对被评价者的不负责。既然是不负责的言论,我自然可以不必计较。
我记得在上一个单位时,我经常对我身边的同事说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要离开这个学校,你要好好干,因为没有业绩(成绩)无法离开;如果你不离开这个学校,你更要好好干,因为这里的父老乡亲是把你当作他们孩子的希望,他们自己的希望,不要让这里的乡亲们寒了心。所以,无论离不开,你都要好好干。
如今,我依然践行着自己的信条。我认真勤勉,努力上进。我心里很清楚自己没有混日子。
这句话,就是孩子转述的这句话,ta有没有听错或者说错?
我自己多次接到过家长的反馈,因为孩子一句转述失实的话引起家校矛盾。后来说开了之后,家长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也曾经写过一篇类似的文章《对孩子的话不可偏听偏信》来分析原因:学生在转述时是“我角度”,凡事专门拣有利于自己的说,以获得同情或者认可或者其他的目的。
那么,这个孩子这次听到的这句话有没有可能不是这样的呢?我听过家长对我各种评价,但是说我“混日子”实属没有。不管怎样,我相信这次或许是个乌龙。
就算你说我如何如何,我也可以不用计较。
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这是《增广贤文》的老话,也是古人的智慧。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校也是。就算是说了,我也可以当作没有听见,毕竟“流言止于智者”,如果事事都计较,我不也成了流言的帮凶了吗。
另外,通常情况下,说不恰当的话都是在气头上,这位家长就算是说了,那也是在被什么事情激发的情况下,气话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不计较,自然就没有发生。
和谐的家校关系来自通透的心态和豁达的心胸。
当然,其他关系也如此。从小听我妈念叨“大不计小不过”“过去点过来点就算了”,我自己也觉得“争赢了又如何”,又不是在辩论场上非要去赢全场唯一的“最佳辩手”。所以生活中遇到此类事情我经常选择“闭嘴”。
凡事计较,没有必要。就算我去理论,也有可能是赢了辩论,输了关系。那又何必呢,对我们的家校共育一点好处都没有,反而会留下嫌隙,是吧?
把拿去理论的时间拿来批改作业,岂不是一件美事?
我想起了《三尺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朝廷重臣张英是安徽省桐城县人,他在朝为官时,老家家中与邻居吴家因为宅基地的问题发生了争执。两家为了争夺地界,互不相让,甚至闹到了官府。张家人写信给张英,希望他能出面解决这个问题。张英收到信后,并没有直接命令下属或利用自己的权力来解决问题,而是回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是说,为了一块地皮而争执不休,实在是没有必要,不如退一步海阔天空。
张家人看到信后,深受感动,主动将围墙向后退了三尺。吴家人见状,也被张家人的大度所感动,也将自家围墙向后退了三尺。这样,两家之间就空出了六尺宽的道路,既方便了行人通行,也避免了邻里之间的矛盾。这个故事后来被传为佳话,成为了人们学习宽容、谦让精神的典范。
这个故事是我修习心性的心头好,这实在是古代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智慧的集中体现呀。面对冲突时,适当的退让和理解往往能够带来更好的结果。
来源 | 杏坛农人 编辑 | 夏天
主编 | 卓雅 终审 | 种豆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