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的消息你们都看到了吧。
9月8号,商务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宣布,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苏州、福州、广州、深圳和海南全岛设立外商独资医院。
网上对此的分析很多。
有说外资医院来做鲶鱼的,刺激国内医院提高医疗服务,不要躺平;
有说外资医院可能纳入医保,给老百姓看病多提供一个选项。
但我看来看去,感觉更可能是——
推动医疗分级,以后公立医院保基础医疗,外资医院提供更贵、更先进的医疗服务。
为啥这么说呢?
要结合另一则消息看。
就在上个月,8月30号,国家卫健委说要推广三明医改经验,5年内实现全覆盖。
什么是三明医改经验呢?
三明是福建的一个市,2012年,因为当地医保基金入不敷出,即将穿底,开启了一系列改革。
改革的目的,就是控费,省钱。
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个是药品耗材集中采购,然后医院按指标进药。
医院没有了自主进药权,杜绝了贪腐。
同时集采大幅降低了药品价格,给医保基金省了很多钱。
另一方面,对医生实行年薪制。
不管干多干少,不管科室营业额多少,每年就给这个薪资,按职称来评。
好处是医生不会乱开药,过度医疗,但坏处是医生积极性下降,毕竟干多干少就这么多钱,上限定死了。
那医改效果如何呢?
医保基金实现结余,病人看病费用下降。
不用说,效果肯定是好的,至少达到了预期,不然不会全面推广。
但也有些让人担忧的事情,
比如有医生选择躺平,摸鱼,直接影响治病效率。
还比如药品集采,一般买的都便宜药,很多人反馈药效并不是太好,但想买贵药进口药,在医院又开不出来。
想大展拳脚的,没有舞台。
想花钱买药的,没有路子。
咋办呢?
这时回到开头,外商独资医院,可能就是承接这一部分需求的。
和睦家应该都听说过吧,高端医院,服务没话说,就是医疗水平差一点,只适合看头痛发热的小病,大病还是得去三甲。
因为制度原因,顶尖医生基本都在公立医院。
但现在的公立医院,受DRG/DIG影响,开药治疗多了很多限制。
比如前阵子有个热搜,有个小孩发烧,吃国产药好几天都没退,后来换医院开了进口原研药,很快就退烧了;
还比如住院,有的人病没治好,但因为住院14天的限制,第15天就被医院劝出院转院。
说白了,想在公立医院接受更好、更优质的医疗,变难了。
但咱的需求是一直都在的。
所以外资医院,可能会弥补这一部分空缺,定位成「优质医疗资源+自费」的医院。
类似三甲医院的国际部,特需部,VIP部。
不受DRG/DIG限制,可以开到进口药,原研药,贵药,但是要自费。
同时医院挖墙脚,把公立医院的好医生挖来坐诊。
这样一来,外资医院既不走医保,不给医保基金增添负担,同时有创收,能交税,还能带动中产以上群体的医疗消费。
当然,以上都是我的猜测哈。
具体咋落地要看后续消息。
不过根据这几年的风向,三明医改,医保DRG/DIG改革,药品集采,医疗反腐....
有一个趋势是明牌的,就是,医保会回归基本医疗的本质。
保下限,保有病能治,保基础。
但基础以上的,就得自费到国际部,特需部,或者私立医院了。
直白地说,都不便宜,要么有钱,要么有保险。
以后优质的医疗资源,对普通人来,可能越来越稀缺了。
还有一个趋势是,中高端医疗险可能会越来越普及。
就像欧美一样,以后医院打配合,公立保基础,便宜,但是排队时间长,
私立保基础以上,排队少,医疗更优质,但是贵,那就需要买中高端医疗险报销。
中高端医疗险,会从奢侈品,从可选消费,逐渐变成一种必需品。
小声说一句,看中高端医疗险近两年的销售数据,其实已经有点这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