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有趣的书,超推荐~

财富   2024-11-08 22:35   北京  

最近有一本书很火,叫《医生,你在想什么》。

是一本写给小白的看病科普,医学科普,作者是医生。

我也跟风看了下,看完忍不住安利给你们。

写得轻松有趣,有梗,同时又有所收获,解答了我很多困惑。

那这本书讲了啥呢?

1

关于生病——

作者说,能治愈的疾病并不多。

大部分病是自限性的疾病,就是到了时间,自己就会好。

比如感冒。

我们吃的感冒药里,很少有针对病毒的成分,大多是缓解症状,让人舒服点的。

即使不吃药,感冒也能好,只是过程难受些。

还有肺结节。

只要发现肺结节,大家认为应该吃点什么药才对。

但事实上,没有吃的药可以消掉肺结节。

那我们什么都不能做吗?

也不是,有些病找不到病因,但通过支持治疗能够创造自愈的机会。

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这个病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打一家人,免疫系统把自己的器官当做外来的敌人,派遣炎症分子部队去歼灭。

它没有针对性药物,最佳治疗方法,是用激素抑制自身免疫功能,减轻这些炎症分子造成的损伤,给损伤的器官喘息康复的时间。

2

关于癌症——

现代社会,人人谈癌色变,但对癌症却不大了解。

作者是这么描述的:

一个肿瘤,就像是秧苗上长了害虫。

一开始害虫少,可以用剪刀把长害虫的部分去掉,这就是手术;

一旦长害虫的部分去掉之后,如果还担心局部存在的虫卵,以后可能会死灰复燃,那可以考虑用日光照射的办法进行巩固,这就是放疗

到了后面,虫子到处都有,那就只能用农药,把害虫杀死,虽然秧苗也会受影响,但害虫会死得更快一些,这就是化疗

如果通过高科技发现这个虫子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标记,秧苗上没有,就可以设计一种只杀灭这种标记的特殊药物,这就是靶向治疗;

最后,我们还可以尝试调动这个秧苗自身的抵抗力来赶走虫子,这就是免疫治疗。

现实中,也经常会用组合拳,各种治疗方法一起。

有人问,为啥出现这么多新治疗手段,比如重离子治疗,比如号称120万一针的CART治疗,癌症治疗依然没有突破?

作者说,因为新治疗手段的效果,差别不大。

假设同样给1万病人治疗,药物A的平均治愈率是55%,药物B的平均治愈率是54%,两个药有差别,

但具体到个人身上,无论选择哪一种,治疗效果几乎都差不多。

3

关于误诊——

作者说,现实中,误诊是难免的。

但作为病人,很难接受误诊发生在自己身上。

那如何减少误诊呢?

1)多看两个医生,对比诊疗意见;

2)及时跟医生反馈治疗效果,比如某个药无效,医生会准备plan b;

3)不要为了一些目的,比如请年假啥的,误导医生开不恰当的诊断。

作者还说,如果我们看病时,同时拿着胶片和报告,

先自己读片子,再看报告的医生,会更让人信服,

因为这样我们可以获得从临床、影像医生两个视角的诊断,

即使一个人因为不小心漏看了,另一个医生也能补上,

影像医生的特点是全面,疾病治疗的医生特点是专科化,两个三甲医院医生同时犯错的几率会大大降低。

4

关于冷知识——

比如说,你是不是认为外科医生会很注重保护自己的手?

但大多数外科医生,喜欢刺激的运动,比如滑雪,自由搏击。

因为他们难以戒掉,对肾上腺素飙升的追求。

还有,做手术时,为什么要用绿布把病人围住,是怕病人偷师学艺吗?

用布围住,是避免接触到身体其他地方的细菌。

至于为啥是绿布,不是白布,是因为组织和血液都是红的,人眼看久了,再看白布,白布上会出现绿色斑影。

还有,可能你们都听过,手术医生不喜欢病人有纹身,为啥呢?

因为做手术通常会用电外科器械,在身体贴一块负极片,电流从平台流出,然后从负极回到平台,

如果身体上有金属物件,就有可能在金属物件与皮肤接触的地方形成新的回路,发生烧伤。

比如有一个年轻男病人,因为背上纹身的材料里含有金属汞,手术之后,龙糊了,青龙变黑龙。

5

关于体检——

作者说,世界上没有寿终正寝、无疾而终的情况。

很多老人,不是没病,只是没查出来。

作者建议,我们还是要定期体检。

因为定期且有效的体检,仍然是目前预防大病最有效的方法。

那怎么体检有效呢?

1)要做正确的检查项目

比如说,筛查早期肺癌,建议做CT,而不是胸片。

但检查腹部时,一般建议B超,有问题再做增强CT或核磁。

2)不同的检查,按照建议的频率去做

比如血压、血糖、血常规、生化常规,还有身高、体重、视力等检查,都建议一年一次;

比如胸部CT,建议1—2年,因为从完全正常的状态长出肺癌,到肺癌比较严重的状态,至少要两三年以上,因此1—2年就是相对安全的时间;

还比如女性的HPV检测和宫颈细胞刮片检查,是不需要每年进行的,一般要求3—5年进行一次;

3)体检报告有异常时,记得复诊

作者说,体检机构的服务体验,会好很多。

也许三甲医院比体检机构的准确度好上那么5%,但是体检机构的就诊体验可比医院好上500%吧。

而且体检机构很怕漏诊,又没有三甲医院的硬核医生坐镇,一旦发现点问题,保险起见,都会建议我们去医院复查。

这时我们也别慌,去医院复查就是了。

作者还给了一个体检表格参考:

一般来说,建议45岁以上,开始做防癌体检

因为45岁之后才到了癌症的好发年龄,之前发生癌症的可能性更小,所以全面防癌体检的获益就不高。

但如果家人有癌症病人,尽量要选择在家人患病年龄往前15年左右进行筛查。

比如家人是55岁患胃癌,那么在40岁的时候最好就要做一次胃镜,来检查是否已经发生了早期的癌症。

6

关于要钱还是要命——

作者说,大多数人,会在人生最后的1/4,将一生几乎全部的收入付给医疗和养老机构。

作者还说,医保完全报销的药物,是基本的、可靠的、确定的保障,但通常不是更新颖的、更有效的、更前卫的治疗方案。

在治病时,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经济情况,尽量选择他们能负担的药。

费用很高时,也会提前做好铺垫工作。

例如骨髓移植可能需要几十万,但是如果发生并发症甚至需要上百万甚至更多,那就需要提前跟家属沟通,尽量保证不会治到一半不能继续了。

作者还说,有时候,有药也是一种绝望。

曾经治疗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诺西那生钠,因为70万元一针,被称为“天价药”。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维持生命的神药,但也是很多家庭的噩梦——明明给了希望,又看起来那样绝望。

......

字数原因,就不继续展开了。

总之这本书,写得很好懂,又很有趣,是一本医学扫盲的好书。

我最近,越来越爱看这种说人话的小白科普书了。

大家没事也可以去看下~


保底的钱
一个为家庭保底,为老公理财的中年少女。闲赋在家,没事写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