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RC&INR 2024|曹向宇:硬脑膜窦隔膜——一种导致脑静脉窦支架植入术失败与并发症的潜在原因

健康   2024-11-18 18:05   北京  

11月14-17日,第22届高级神经放射学研讨会暨第7届介入神经放射学工作室(22th Advanced Neuroradiology Course & 7th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Workshop)在新加坡召开。此次会议与István Szikora教授和Timo Krings教授等全球知名专家合作,呈现了神经影像学和神经介入的最新见解。课程内容包括经过实践检验的医学成像解读的技巧,以及神经放射学如何在不久的将来进一步改善临床护理。今年的课程展现了更多的案例,以及更丰富的讨论,为广大同道带来更多新的成果。

期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曹向宇教授作为唯一一位中国讲师受邀作了题为《硬脑膜窦隔膜——一种导致脑静脉窦支架植入术失败与并发症的潜在原因》的演讲。这一研究此前曾发表在《Stroke & Vascular Neurology》期刊上。

卒中视界特别整理了此次授课的内容,以便更多同道了解学习。

研究背景

BACKGROUND

  1. 脑静脉窦支架植入术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脑静脉窦狭窄的治疗,其适应证主要包括:由静脉窦狭窄引起的特发性颅内高压、由静脉窦狭窄引起的搏动性耳鸣、伴有静脉窦狭窄的静脉窦血栓、伴有静脉窦狭窄的硬膜动静脉瘘、肿瘤介导的静脉窦狭窄。但是,该术式的疗效由于1.9%-12%的并发症发生率受到了一定影响。

  2. 脑静脉窦支架植入术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头痛、静脉窦支架内血栓、Labbe静脉闭塞以及硬膜下出血,其中硬膜下出血的机制至今尚不明确。

附:硬膜下出血并发症病例-病例1

63岁,男性,头痛3月余,DSA提示静脉窦狭窄,测压结果显示颅内压显著升高。

球囊扩张后,行静脉窦支架植入术。

由于支架中段打开不良,再次行球囊扩张。

考虑有异常沟通的存在,进一步使用Glubran行枕动脉栓塞。

术后测压结果显示颅内压较术前显著降低。

然而,术后CT提示患者出现了硬膜下出血。

病例2

25岁,女性,头痛伴头晕2月余,颅内压显著升高(400mmH2O)。DSA提示右侧横窦乙状窦狭窄。

进一步行狭窄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静脉窦闭塞,稍后的造影提示夹层可能,支架可能植入了夹层假腔。

CT提示硬膜下出血。

随后进一步使用导丝超选真腔,并在真腔内植入一枚支架。

通过对于以上两例并发症病例的总结与反思,曹向宇教授团队开始思考,是否静脉窦内存在相关的结构导致导丝容易误入假腔?通过查阅文献和书籍,曹向宇教授团队发现了可能导致并发症发生的原因——硬脑膜窦隔膜。

3. 最早在1975年,直窦中的隔膜样结构即硬脑膜窦隔膜被第一次报道,相关报道中约29.4%-30.5%的尸检病例中发现了硬脑膜窦隔。硬脑膜窦隔膜是一种以隧道、桥梁或口袋形式出现的特殊结构,其与静脉窦关系错综复杂。该结构的作用尚不明确,据推测,硬脑膜窦隔膜可能是静脉窦的加固结构,具有防止窦壁过度扩张或塌陷的作用。

隧道

口袋

桥梁

4. 硬脑膜窦隔膜可能是静脉窦狭窄以及自发性颅高压被忽视的病因,也有文章推测硬脑膜窦隔膜腔的存在可能导致静脉窦撕裂,并最终导致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

研究目的

OBJECTIVE

为硬脑膜窦隔膜的存在以及其可导致支架置入术失败和并发症提供直接的临床证据。

为如何采取措施识别隔膜并避免将支架置入隔膜腔从而减少并发症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

METHOD

研究对象

本研究共回顾性、连续性纳入185例接受脑静脉窦支架植入术治疗的症状性脑静脉狭窄患者,其中121例患者以自发性颅高压起病,64例患者以搏动性耳鸣起病,具体入排标准如下:

围术期管理

  • 术前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双抗至少5天;

  • 所有患者均接受血栓弹力图检测,所有患者AA抑制率>50%,ADP抑制率>30%;

  • 术后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双抗至少6个月。

分型

根据硬脑膜窦隔膜的位置将其分为三种类型。位于横窦的隔膜定义为I型,位于横窦和乙状窦交界处的隔膜定义为II型,位于乙状窦的隔膜定义为III型。

研究结果

RESULT

  • 185例患者中共有32例(17.3%)患者发现硬脑膜窦隔膜,其中I型占56.2%,II型占34.4%,III型占9.4%。

  • 术中支架植入技术成功率100%。

  • 硬脑膜窦隔膜组32例患者中共出现3例并发症,1例静脉窦闭塞伴硬膜下出血,2例支架打开不良;余153例无硬脑膜窦隔膜组患者无并发症出现。

  • 硬脑膜窦隔膜组32例患者中7例出现术后头痛;余153例无硬脑膜窦隔膜组患者中31例出现术后头痛,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代表性及并发症病例:再次回看上述病例2

25岁,女性,头痛伴头晕2月余,颅内压显著升高(400mmH2O)。DSA提示右侧横窦乙状窦狭窄。

进一步行狭窄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

术后即刻造影显示静脉窦闭塞,稍后的造影提示夹层可能,支架可能植入了夹层假腔。

CT提示硬膜下出血。

随后进一步使用导丝超选真腔,并在真腔内植入一枚支架。

通过分析,支架错位可能进入硬脑膜窦隔腔(口袋状),闭塞窦腔,进一步撕裂窦壁。

病例3

患者接受了静脉窦狭窄球囊扩张术+自膨式支架植入术,术后透视显示支架的中央段打开不良。

鉴于放置支架的不常见形态,术者团队判断它被误置到隔膜腔(桥状)中。由于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静脉回流改善,同时考虑到的球囊扩张会撕裂窦壁。最终术者团队终止了进一步操作。

病例4

患者以头痛和视力模糊2个月起病。术前造影可见隔膜腔的存在,因此术者团队特意将微导管以及支架引导穿过乙状窦的主腔,以避免进入隔膜腔。术后透视显示支架的近端比支架的其余部分打开欠佳。

讨论

DISCUSSION

Q

如何识别和避免支架植入隔膜腔?

A

曹向宇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特殊的测试技术,导丝微导管通过后,稍稍打开球囊,此时测试球囊移动的阻力,若阻力较大,则导管应位于隔膜腔中;若无阻力,则导管应位于静脉窦主干中。

Q

误植入隔膜腔的支架如处理?

A

一项回顾性研究报告了一例静脉窦内支架打开不良的病例。基于影像,作者推测支架被放置在隔膜的假腔中,并建议重新捕获支架并避免支架植入隔膜的假腔。当然,作者也指出这种手术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因为支架的远端可能会在再捕获过程中损害静脉窦。

专家简介

曹向宇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学部神经介入科副主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Semmes-Murphey临床医学中心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青年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卒中学会脑静脉病变分会委员。主持课题包括:军队后勤科研项目重点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医学科技青年培育计划拔尖项目。参与完成多项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发表论文30余篇。从事神经介入工作21年,目前完成神经介入手术6000余例,对于颅内动脉瘤、脑静脉系统疾病、血管源性耳鸣、颈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脑动静脉畸形、脊髓血管畸形等疾病有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Zhao Y, Zhang X, Lv B, et al. Dural sinus septum: an underlying cause of cerebral venous sinus stenting failure and complications. Stroke Vasc Neurol. 2024;9(2):174-180. Published 2024 Apr 30. doi:10.1136/svn-2023-002407

© 版权声明

严禁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转载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本文内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或个人,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特别说明

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觉得内容还不错,点个“在看”呗

卒中视界
以卒中防控为主导,汇聚脑血管内科,外科,介入医师和其他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健康界人士,打造中国脑血管病医生分享经验、碰撞思想、参与全球交流的平台,共同推动中国脑血管病医教研防事业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