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可控|100%可回收血流导向密网支架经桡治疗左侧椎动脉V4段假性动脉瘤

健康   2024-11-15 18:05   北京  



本期病例



1


患者资料

基本信息:患者男性,38岁。

主诉:头晕2周。

现病史:2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体位改变时加重,无头痛,无恶心、呕吐、发热、视力下降、头晕、言行异常、四肢抽搐、视物成双、行走不稳、意识障碍。于外院行颅脑CTA发现左侧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建议转院治疗,今为求诊治来我院。发病以来,精神可,进食可,大小便正常,睡眠可,体重较前未见明显变化。

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系统疾病史。否认“肝炎、结核、伤寒”等传染病相关病史。

专科查体:患者神志清楚,检查合作,GCS评分15分(睁眼4分,语言5分,运动6分,双侧瞳孔正圆、等大,直径D=3.0mm,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皱纹对称存在,眼睑无下垂,眼睑能闭合,闭合有力,眼球无外斜视,双眼活动不受限,双眼视物可,一米外可正确数指,无眼震。双侧鼻唇沟无变浅,口角无歪斜,双侧咀嚼有力,伸舌居中。口角未见流液,咽反射尚可,无饮水困难及呛咳,可鼓腮、吹气及露齿,颈软,可耸肩,转无困难,四肢肌力V级,肌张力正常。指鼻试验可,闭目难立征阴性,生理反射存在、双下肢病理征未引出。


2


术前讨论


初步诊断

  1. 左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合并瘤内血栓形成

  2. 左侧椎动脉V1段-V2段夹层


治疗方案

置入血流导向密网支架,修复血管壁


3


术中涉及介入器械选择

  • YonFlow®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6.5×50mm

  • 加奇生物 6F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 0.014inch 微导丝

  • 长鞘

  • 支架微导管

  • 弹簧圈(备选)


4


手术过程

造影示左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

经左侧桡动脉穿刺置入长鞘,内套6F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

采用同轴技术将长鞘、6F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在导丝引导下同轴进入左椎动脉V2段,三维重建及Dyna CT显示假性动脉瘤位于左侧椎动脉V4段前下方,测量动脉瘤远端血管直径3.65mm,瘤颈宽3.2mm,近端直径4.68mm,瘤颈约3.5mm×4.3mm,瘤体约13mm×11mm。

在路图引导下,在0.014inch 微导丝引导下,将支架微导管超选置于M2段、6F Tethys®中间导引导管置于V3末段。

选取YonFlow®血流导向密网支架 6.5×50mm,推送入微导管至基底动脉中段,释放微导管张力,缓慢将其连同支架退至基底动脉起始段,释放支架头端,继续退到椎动脉V4段,锚定支架头端,缓慢释放至覆盖瘤颈,造影确认后,将微导管带至支架尾处,覆盖全部瘤颈。

造影可见动脉瘤瘤体内造影剂明显滞留,Dyna CT三维重建可见支架打开良好。

病例总结

  • 该患者动脉瘤位于左侧椎动脉V4段。应用一款可100%回收的血流导向密网支架,手术操作顺利,术中支架远端“Balling技术球头设计”使输送顺畅且远端安全。独创的可回收功能可实现支架从微导管100%释放后仍能回收至微导管,同时输送系统支架近端/远端还带有定位Mark点,能帮助医生在术中重新释放和精确定位,反复调整支架释放位置直至最合适处,从而进一步提升手术精准度和效果,增加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支架最终打开后贴壁良好,动脉瘤内可见明显造影剂滞留,Dyna CT三维重建可见支架打开良好。

  • YonFlow®血流导向密网支架具有完全可控100%推出微导管再释放的功能,便于术者完全可控,精准定位。编织丝远端具有“Balling球头设计”输送顺滑且远端安全。支架3.5mm直径以上具有72锭编织丝,增加了单位面积的网孔数,卓越导流。国产器械已经越来越精进,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进一步提升,造福更多患者!

专家简介



严健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主治医师,医学博士,贵州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中西医外科智能诊疗分会理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百万减残关键技术(动脉瘤治疗)培训班学员,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OCIN学院脑动脉瘤介人治疗培训班学员。

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研究生阶段师从著名脑血管病专家杨华教授,从事神经外科专科诊疗工作,熟练掌握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工作,尤其擅长脑出血、脑梗死、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狭窄等疾病的微创治疗。完成颅内动脉瘤手术1000余台,缺血性脑血管疾病600余台。发表SCI论文3篇,参与编写专业著作1本,参与完成BAOCHE、DIRECT-MT等多项全国多中心研究项目。

向欣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科副主任

擅长各型颅脑外伤、高血压脑出血、各类颅内肿瘤,如胶质瘤、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等的手术治疗。目前主要从事神经系统血管疾病,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瘘、脑梗赛、脑血管狭窄等疾病的介入及显微手术治疗。从事神经外科工作2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现担任中国卒中学会脑血管外科分会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国卒中协会青年理事会理事,中国卒中学会贵州省分会常委,贵州省卒中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贵州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副主委,贵阳市医学会第九届神经外科分科学会常委,《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编委。主持及参与国家级、省市级课题多项。在SCI、国家级及省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编、参译神经外科领域专著3部。获贵州省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奖及贵州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一项。

杨华

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医学硕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贵州医科大学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外科教研室副主任,神经外科主任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神经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从事神经外科31年。

专业特长:擅长脑血管病、脑肿瘤及脑外伤诊治与神经外科锁孔微创治疗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内镜微创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常委贵州省卒中学会副会长贵州省神经介入分会主委贵州省神经外科分会副主委贵州省省管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80篇,其中SCⅠ论文12篇,主编专著2部参编4部,经常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在临床教学工作中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省部级成果转化二等奖,以及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及贵州青年科技奖3项,获国家专利6项。

© 版权声明

严禁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转载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本文内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已经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或个人,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 特别说明

本页面所包含的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本页面所包含的内容,仅为专家个人观点,不能代替医疗专业人士的判断。本页面不向非医学专业人士开放,敬请理解。





觉得内容还不错,点个“在看”呗

卒中视界
以卒中防控为主导,汇聚脑血管内科,外科,介入医师和其他相关学科专业人员、健康界人士,打造中国脑血管病医生分享经验、碰撞思想、参与全球交流的平台,共同推动中国脑血管病医教研防事业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