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卒卒题记:
脑小血管病(CSVD)占所有痴呆患者的30%-40%,既往研究表明,CSVD的社会关系和MRI 标志物都与痴呆的发生相关。尽管已推断出CVSD标志物与痴呆的因果关系,但痴呆的发生与社会关系的时间关系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社会关系)如何影响CSVD标志物与痴呆发病率之间的关联尚未明确。阐明这一问题可能有助于改进痴呆的预防和治疗。
图片摘要
在最新一期的《Stroke》中,Eswaran等人评估了中年社会关系的改变对CSVD MRI标志物与痴呆发生率之间关联的潜在影响。
研究纳入1617名有MRI且入组时无痴呆或卒中的患者,平均年龄55.4岁,26.5%为黑人,73.5%为白人,其中60.7%是女性。1990-1992年间,使用人际支持评估简表和Lubben社交网络量表评估社会心理健康状态,分为:(1)不良的社会关系和(2)良好的社会关系。2011 -2013年间使用3T MRI对CSVD标志物进行成像,包括白质高信号 (WMH) 、脑微出血 (皮质下或肺叶)、梗死(皮质下或皮质),并采用弥散张量成像评估白质完整性。从2011年开始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该研究证实,WMH体积增加与较高的痴呆风险显著相关,且这种风险在中年社会关系不良的个体中更为明显(HR,1.84 [95% CI,1.49-2.27]),说明WMH体积与中年社会关系之间存在显着交互作用(P相互作用=0.001)。作者推测,良好的社会关系即使对那些有严重病理改变的患者(有WMH的患者)也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Eswaran等人的研究有几个显著的优势:
有序地评估社会关系、CSVD标志物和痴呆,随访时间超过20年,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反向因果关系的可能。
MR标志物的综合评估有助于捕捉脑小血管病变的复杂性。
鉴于社会关系暴露无法进行随机对照试验,Eswaran等人考虑了几个人口统计学和血管风险因素以减少混杂因素影响。但普适性有限,需要针对不同人群的其他研究来验证这些发现。
方法学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评估方法及结果单一,Eswaran等人仅对社会关系进行了基线评估,这些主观的、单个时间点的评估以及二分类的评估可能无法涵盖社会关系的完整概念。
结果的不确定性。痴呆具有漫长的前驱期,神经病理变化早在临床发病前30年就开始。来自英国百万女性研究的证据表明,认知或社交活动的低参与度与5年内的痴呆发生显著相关,与5-9年内的痴呆发生中度相关,但与10年后的痴呆发生几乎无关。这突出了该因素与痴呆关联的复杂性。
社会关系可能与与CSVD和痴呆发病率密切相关的因素有关,例如高血压、不健康的饮食习惯、饮酒、吸烟;也可能反映了抑郁,这可能既是CSVD和痴呆的原因,也可能是结果;也可能与将CSVD和痴呆发病率联系起来的其他生理机制有关。参与社交和体力活动会刺激大脑,而认知储备理论则认为社交互动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大脑网络,减缓神经病变。不良的社会关系可能会导致慢性压力,反过来又与慢性神经炎症和内皮功能障碍有关,再社会化可能会逆转其中一些变化。
未来的研究应使用多样化的研究设计,以减少偏倚和混杂因素。例如,孟德尔随机化可以帮助解决反向因果关系和其他偏倚来源的问题。虽然随机对照试验可能不适合,但重复测量社会参与和高级神经影像学的纵向队列研究可以进一步阐明潜在机制。此外,整合定性方法来探索社会参与的文化差异及其对健康的影响可以提供更深入的见解。
总之,Eswaran等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表明中年时期良好的社会关系可能是CSVD标志物与痴呆风险的效应修饰因子。本研究强调了未来研究社会关系、CSVD 标志物和痴呆的重要性。
本文选自:
Stroke. 2024;55(10):2459-2461. doi:10.1161/STROKEAHA.124.048352
参
考
文
献
1. Singh SD, Senff JR, Romero JR. Is Psychosocial Health a Neglected Modifier of the Link Between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and Dementia?. Stroke. 2024;55(10):2459-2461. doi:10.1161/STROKEAHA.124.048352
2. Eswaran S, Knopman DS, Koton S, et al. Psychosocial Health and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 Markers With Dementia: The ARIC Study. Stroke. 2024;55(10):2449-2458. doi:10.1161/STROKEAHA.124.047455
编译
蒋芳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
博士研究生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脑血管病。迄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参与多项重大科研项目。
校审
王韬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
主治医师,副研究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致力于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和烟雾病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介入及复合手术的诊疗。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科技智库青年人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英才种子。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AMA、Stroke、Ageing Research Review, Aging and Disease、SVN、JNIS、Cochrane Review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参编书籍2部,获得专利授权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课题。《Brain Circulation》和《中国脑血管病杂志》青年编委。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青年医师分会理事,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卒中血运重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志愿医生。
往期回顾:
Neurology:与脑小血管疾病相关的临床表型:一项对45013名英国生物样本库参与者的研究
Neurology:脑卒中和脑小血管病患者的新发梗死:发生频率及其与临床结局的关系
Stroke:完全再通后微循环灌注异常对卒中结局的影响?
Stroke:脑缺血患者滥用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容小觑
Neurology: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梗死:位置、分布模式、梗死负荷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Neurology:替奈普酶或阿替普酶桥接治疗具有大面积核心梗死患者的功能结局和出血率
觉得内容还不错,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