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为了生计,你还想工作吗?有哪些工作,不是“毫无意义的工作”(Bullshit Jobs),而让人沉浸其中、充满成就、乐此不疲?
在长期观察中,我们发现那些真正有价值感、有影响力的出品,都来自内驱力、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我们把这些工作整体称为:
创作。
#创作力
创作,让他们乐此不疲!
这些“创作”,跟现实世界充分结合,与更个体、自我、纯粹的文学和艺术创作不同,它们更关注使用者和公共领域,是从个体到共同体的过程。
这些创作可能包含:建筑、设计、景观、装置、公共艺术、影像,甚至是一些更广泛的创意、产品开发、场景营造等等。
正如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所说:“所谓设计,就是通过创造与交流来认识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好的认识和发现,会让我们感到喜悦和骄傲。”也曾说:“作为一名设计师,对设计行为进行语言表达,也是面对社会要履行的任务之一。”
我们把这些“创作者”简单划分为提供方案的“创意人”,和连接公众的品牌“主理人”。正是大量创作者的涌现,塑造了我们今天的公共空间和生活方式,这就是我们的「创作力」专栏所关注的现象。
在采访和撰写了一系列的创作力专栏文章后,我们总结出几个现象趋势:
设计师与主理人
的“身份互换”
近年来大量涌现的新空间,无一不是一场关于设计审美的公共实践,这也为新生代设计师提供了大量的设计机会。设计空间同时成就了这一代设计师和主理人。
最初,这些空间或品牌的主理人,抱着对设计的尊重,开始聘请专门的设计机构担纲项目的设计——这在十几年前是极少发生的。
经过一轮市场的验证之后,设计,逐渐变成主理人和设计师的一场深度共创。一方面设计师尝试转型创办主理人品牌,一方面主理人开始直接与施工队对接,转型成为设计师,更多情况下是二者的协作与相互输入。
真正的尊重,是建立在理解之上。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旷石设计:解密现代餐厅的 "第三空间" 设计》
为成都麓湖麓坊的「奥野 OLLiE」餐厅设计时,「旷石设计」与业主建立起“work with”而非“work for”的关系,这种“参与式”的方法,正在被更多人接受。
《旷石设计:设计能让“网红店”长红吗?》
成都网红甜品界代表「烂李子LANLIZI」在 COSMO 的新店由「旷石设计」操刀。在主理人品牌超过十年的经营历程中,那些真正成熟的空间设计团队开始浮现。
《TIME TO GATHER:法式美学,如何“接地气”?》
「Café de Coucou」从老社区牛市口到新社区CPI,这家非正餐制、没有Brunch时间限制的餐厅,让有格调的法式生活美学,沾染上日常感和烟火气。
《OHA Design:一个中国酒吧去伦敦,会怎么翻译东方?》
相继落地成都、上海、阿那亚、泉州之后,「BAR LOTUS」在伦敦开出了出海首店。一个中国酒吧,在具有悠久酒吧传统的伦敦会如何与当地的文化相碰撞,又如何找到自身的锚点?
《炘儒设计:中式美学能够被轻盈地表达吗?》
「莺Oriole」是位于麓湖CPI的一处花艺空间,“开一家中国人开的花店”,莺Oriole的品牌践行着“续古为潮”,希望通过“轻中式美学”服务现代的生活与空间。
琴瑟和鸣,这就是今天的主理人与设计师的创作者现况。如果你找不到一个共鸣感强的同行者,就不要轻易开始一段旅程。
在地,变成新的“显学”
曾经的创作,一度以大量英文的品牌名和国际化风格为标签,但几乎是一夜之间,在地、地方、本地成为了一股新的风潮。
这可能来自增量时代向存量时代的转型,也来自公众的审美觉醒,大家急需找到能够真正让人身心安顿的产品、场景和生活美学。
新一代以80、90甚至00后为代表的消费群体,开始更关注内在,关注真实,而“在地”就成为一种最好的入口。
当然,这些在地一定是设计在线、审美在线的,只是与人的关系更紧。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退化建筑:如何把一个烘焙店,装进福州的百年大厝?》
福州民居“橄榄五大厝”与福州的烘培品牌“驯”,在DEVOLUTION 退化建筑的设计改造下,如何回应城市更新中最复杂的手艺活儿“平衡与持续”?
《Gokan Studio:网红餐厅500天后回看设计?》
新西餐品牌「5:59+」处在 IFS 的屋顶花园,「Gokan Studio」从品牌调性和成都知名景点的地理优势出发,以“通往成都的移动剧院列车”为主题,创造出一种仿佛在列车车厢内欣赏剧院演出的用餐体验,从室内外各个角落外眺都能看到成都的城市风景。
《MOJO STUDIO:潮流聚集地里的全天候食堂该是什么样?》
潮流聚集地 COSMO 其实是成都最早综合体之一财富中心的城市更新项目,「CO#NER」是隶属 COSMO 的一个创新型餐饮空间,这里最基础的功能是全天候的餐饮服务,但更可以被视为整个社区内的社交和活动中心。
《MHPD:BAR LOTUS泉州,闽南美学的地方解法》
「BAR LOTUS」作为新生代酒吧品牌,将新店选址定在具有强烈地方感的老城泉州。在这样的城市里,现代生活方式、设计会与在地文化碰撞出什么?如何通过现代表达,融合古城非遗文化,在城市和品牌气质之间找到契合点?
《ease studio:在百年老字号,为谁而设计?》
「ease studio」为哈尔滨百年糕点品牌「老鼎丰」设计的西南首店位于成都太古里,通过具有历史意义的“老物件”作为文化传承的媒介,创造一个时间和空间的对话平台,也沟通着成都和哈尔滨两座历史文化名城。
《無名营造社:建筑师在乡村,做“边缘”的事?》
無名营造社带领着黔东南地区的掌墨师傅们,将传统木构不断推向工业化......尊重在地的营造智慧和营造习惯,从地方性建造走向半工业化实践,是否是复兴传统建筑的可行之路?
《万社设计:家在乡野,如何让人频归?》
「龚宅」位于浙江永嘉乡村,因应在北京定居多年而后又回乡的业主龚先生的需求而生。在乡村建造一个适合家人、朋友相聚并且居住舒适的房子,是「万社设计」建造这个项目的出发点。乡村如何邀请已经习惯城市环境的人的回归?当下的乡村建设需要考虑什么?或许能从这个项目中得到灵感。
在地之后,会是什么呢?但毋庸置疑的是,日常、当下、附近、自洽……这些词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创作者认知世界的新常识。
商业空间,
艺术文化的“新基建”?
如果说商业成为今天占比最大的公共生活,那这些呈现了大量的公共装置和场景艺术的商业空间就不难理解了。
人们依然很难定期和频繁地步入美术馆、博物馆、画廊,但他们一定曾在新晋的商业空间里看到了那些更公共的艺术呈现。
创作者开始“放下身段”,走进城市和乡村的“田野”,让众多商业空间成为了艺术文化的新基建。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氣象建築:商业空间设计还能怎么做装置艺术?》
商业空间设计,在对形式的追求中,可以融入怎样的思想和艺术表达?在「氣象建築」为「BABAMA」新天地店做的设计中,引入强烈的视觉印记和细腻的材质表达。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商业空间中设计的形式感、功能性与艺术性?
《2297<3:SND的买手店设计,集合但不统一》
SND有史以来最大的概念店,来到非标商业当红炸子鸡CPI,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旷石设计:酒吧需要新的叙事,需要对人说话》
旷石已经设计过许多同类型的商业空间,那么要如何在不同品牌的设计中突出差异性?这次为「Wine Tale 叙酒」带来的“旧式酒庄仓库”场景,试图带来归属与经典,成为一间长得不太一样的酒吧。
《E27 Studio:在酒吧里,造一座“哥特教堂”》
在成都酒消费市场日益细分的当下,威士忌吧「BAR INTERESTING」以独特的哥特风格设计,创造特定的场景。
商业空间不再是简单的商品展示,而是通过艺术化的设计语言和情感体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表达,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消费、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跨越边界的创作
成为“必修课”
跨界并非一个新鲜词汇,从古早的“斜杠青年”这个词汇盛行开始,关于跨界的探讨就不绝于耳。
但今天的创作者所开启的“跨越创作的边界”,并非一种玩票或尝试的性质,而是以“创作本身所必须”的心态开始寻找新的突破机会。
跨界不再成为一种可选项,而正在成为一种必修课。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离地影像:在创作之前,先成为“博物学者”》
「离地影像」是⼀个为商业品牌和艺术⽂化品牌提供从创意、策划到执⾏全流程服务的影像团队。这系列人物采访视频能清晰地体现离地的工作特点:他们以博物学者看待自然的眼光去看待项目,不做预设,不带评判,“把对象当成对象本身去看待”。
《一么多Design:同AI研究女性发髻与未来东方美》
在AI逐步深入人类创作与日常生活的今天,关于发髻还可以有什么样的意象?设计师在视觉表达中,一直探索的传统与未来的融合,又有了怎样的新尝试?一么多Design以AI-Assisted辅助设计生成的作品[發跡 CHN156-0086],将千年文化所蕴含的力量与现代科技联结、融汇。
《几里建筑:CPI的“慢闪”空间与“平热”生活》
「麓湖 CPI」是一个生长中的项目,它的设计与运营正在不断经历迭代,其发展策略是如何支撑这样的弹性的?怎样的改造策略和运营思路才能最大化空间的吸引力?
《say architects:把建筑师事务所搬到马路边?》
创新设计事务所say architects将办公室从写字楼搬到马路边,毗邻钱塘江,入口与社区街道相通,将休闲置入工作区,以松弛的“社区化”办公方式融入城市,同时运营着hang bar行也行吧咖啡店、“海好”餐厅。他们是如何寻找设计、商业、产品(餐食)的三者平衡的?
《万社设计:在深圳,以空间转译“大疆精神”》
位于深圳湾畔欢乐海岸的大疆旗舰店,是大疆迄今为止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旗舰店,由一栋四层异形建筑和一个户外公园构成。一面是“持续推动人类进步”的科技公司大疆,一面是不断开拓以及创造更多的可能性的创意机构万社,当它们在“年轻气盛”的深圳相遇,会碰撞出什么?
当我们思考跨界的“第一性”时,也许会豁然开朗。世上本没有界,跨的人多了,就更没有了。在更多“回归使用者视角”的呼声下,专业之间的壁垒正在消弭,指向更专业的以人为本的创作。
“可持续”要如何可持续?
当“政治正确”的弊病开始被更多人提及时,可持续在今天是不是一种“政治正确”?当我们抛开设计标签、营销手段、价值观情怀甚至道德碾压等再去看可持续时,它是否已经成为一部分消费者的真实日常?
而真实日常是否应该是轻松、自然、顺势而为,而不是大费周章甚至劳民伤财的?
可持续不会消失,但我们需要找到的是更多实践可持续的方案,而这些方案可能首先需要回应的是——可持续本身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LivFAMA:实用主义下的餐厅设计,正在反内卷》
「Gili's Waterfront」是设计公司「LivFAMA」为餐厅品牌「Gili's」在麓湖美食岛做的新空间。「LivFAMA」坚持让设计“解决问题”,空间在设计师离场后仍然能长期支持品牌运营。
《一门社:在春台演绎“在场实验”与“工地智慧”》
成都“最酷街区”镋钯街最新亮相的春台Spring Patio与Temple Lane,作为一门社的新作,似乎实现了一个旧建筑体的整体改造与装置化,并在热门商业空间的打磨上呈现出越发成熟的气息。海洋板、素描、工地智慧……一门社到底是如何在粗粝和精致之间,实现了一种特别的功能美学?
《Sean Wu 吴鸣:以回收材料构筑城市“竹林”》
当来自中国古典传统的“竹”遇上回收再造的现代玻璃材料,二者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新锐艺术家Sean Wu吴鸣经常使用环保或回收材料,让旧物新生,但吴鸣理解的可持续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用可持续的设计回应现实需求。
也许主张可持续理念的创作,其价值在于让更多在进入这个作品时,能以一种更亲切的眼光接受可持续,而不是被排除在外。
首先是
“让自己满意”的创作
如果创作者无法通过作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亲身体验与故事,人们也无法理解其背后的观念和价值。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开始寻找那些“以己度人”的可能。
讨好业主、讨好观众的创作,开始变得捉襟见肘,而那些充满个性表达,能从中看见创作者独特面孔的作品,更为众人所喜闻乐见。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间外建筑工作室:对话小尺度的香港“盗梦空间”》
《镜院》是「间外建筑工作室」受邀为「香港湾仔海滨活动」设计的一个户外装置作品。这个作品仍然延续了主创冯国安对“小”建筑的兴趣:设计师要如何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设计出最大的可能性?
《VOIMENT吾们:种子、内衣与女性悦己》
VOIMENT吾们「种子系列2.0」,以种子借喻女性原生的生命力。女性贴身衣物并不是只需要满足功能性诉求,和外衣一样,它同时也是对自我认知的表达、对自己身体的探索。
《壹阁设计:科学、艺术与诗,如何融入一个家?》
位于成都蔚蓝卡地亚的「Artistic」将科学与艺术融入材料、肌理、照明、甚至是客户调研中,使得这个空间不仅能密切回应居住者的生活需求,同时也是一个表达自我的场所。
《苏葵:用影像重估物的价值》
在摄影艺术家苏葵的代表作《白日梦——以物之名》中,日常之物透过堆叠 、拼接、重组,形成了超越过往经验的陌生化景象。这种陌生使得物的价值被重构,也激发了人们对这些物的崭新认知。
《友谊市场:用日常对抗日常》
精酿酒吧「友谊市场」开在代表杭州日常生活的老街中山路上,而「偏离设计」则试图用新的视觉、功能、事件来构建一种打破日常的新鲜消费图景。
当你真实面对自己时,并非离他人更远了,反而更近。独处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或许独处正是为了更好地相处和共处。
创作者需要更多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
一筑一事正式迈入第十年,当我们以“抵达建筑与生活方式的现场”为出发点,探访数千个地方和作品之后,开始思考创作力之于时代的巨大价值。
这依然是一个亟需呼唤创作力的时代,或者说,这依然是一个创作力匮乏的时代。人们依然更习惯于碎片、借用、惰性和跟随。
创作,依然是走向独立之精神和自由之思想的路径。而那些与公共生活紧密耦合的创作提案,值得我们持之以恒的观察与呈现。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2014-2024 一筑一事的1850+原创推文标题 / 图为节选
曾经,我们的视角从某一个空间或品牌,拓展为「一张清单」,再到2021年开始的第一届「筑事奖」,我们越来越明晰地发现,设计与商业新物种、品牌与生活方式、乡村与城市的更新、建筑与在地文化等曾经独立的领域逐渐具备了活跃的“无界性”,体现出一种持续迭代、不断生长的“创作力”。
2024年初,我们通过「一张创作力清单2023-2024」,评选出50个值得关注的“创作者”,尝试建立一种更为立体、真实的创作观察。4月正式启动的「作品与作者——创作力内容共建计划」则是对创作力内核的进一步发掘、共创与推展。
《退化建筑:如何把一个烘焙店,装进福州的百年大厝?》
《LivFAMA实用主义下的餐厅设计,正在反内卷》
《离地影像:在创作之前,先成为“博物学者”》
《间外建筑工作室:对话小尺度的香港“盗梦空间”》
《一么多Design:同AI研究女性发髻与未来东方美》
《氣象建築:商业空间设计还能怎么做装置艺术?》
《2297<3:SND的买手店设计,集合但不统一》
《一门社:在春台演绎“在场实验”与“工地智慧”》
《VOIMENT吾们:种子、内衣与女性悦己》
《Gokan Studio:网红餐厅500天后回看设计?》
《壹阁设计:科学、艺术与诗,如何融入一个家?》
《旷石设计:解密现代餐厅的 "第三空间" 设计》
《旷石设计:设计能让“网红店”长红吗?》
《旷石设计:酒吧需要新的叙事,需要对人说话》
《MOJO STUDIO:潮流聚集地的全天候食堂该是什么样?》
《MHPD:BAR LOTUS泉州,闽南美学的地方解法》
《E27 Studio:在酒吧里,造一座“哥特教堂”》
《苏葵:用影像重估物的价值》
《ease studio:在百年老字号,为谁而设计?》
《無名营造社:建筑师在乡村,做“边缘”的事?》
《TIME TO GATHER::法式美学,如何“接地气”?》
《OHA Design:一个中国酒吧去伦敦,会怎么翻译东方?》
《炘儒设计:中式美学能够被轻盈地表达吗?》
《几里建筑:CPI的“慢闪”空间与“平热”生活》
《say architects:把建筑师事务所搬到马路边?》
《万社设计:家在乡野,如何让人频归?》
《万社设计:在深圳,以空间转译“大疆精神”》
《Sean Wu 吴鸣:以回收材料构筑城市“竹林”》
《友谊市场:用日常对抗日常》
……
图为离地影像创作时的花絮
如何与
「创作力内容共建计划」
建立联系?
投稿细则:
1、谁可以投稿?
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师、设计师(室内 / 平面 / 产品 / 景观 / 交互等)、创意人、艺术家、策展人、品牌主理人、技术创新者、文化策划者、开发团队等。
2、投稿什么作品?
包括但不限于建筑设计、平面设计、空间设计、产品设计、摄影作品、艺术作品、营造项目、策展作品;
3、作品如何发布?
添加工作人员微信,按投稿要求提交您的作品资料;
经一筑一事审定后,我们的编辑部将与投稿作者进行内容共创和文章编辑;
文章将在《一筑一事》公众号择期进行次条发布;
如希望头条发布,将视具体内容质量进行商定或进入深度合作。
4、联系谁投稿?
合作联系:花花(17380596709)微信同号
📁
期待每一份“上传”的作品,汇集成一份开放共享的创作力档案!
编辑
SHERI,田园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SHERI
校对
豆奶,苗淼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