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实现5年前与A4美术馆在成都做个展的约定,盐田千春选择了一种温和的情绪回应世界未来,她用织线向宇宙发出讯号,揭露“宇宙”的秘密。
那“宇宙”传来了怎样的回音?
事件 EVENTS
盐田千春西南首展“宇宙回音”
展期:2024/9/28—2025/2/16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天府新区万安街道麓山大道二段18号21栋 A4美术馆
#创作力
编织的魔女到成都
1977年,盐田千春5岁,有一天她为祖母的坟墓除草,耳旁的蝉鸣此起彼伏,触摸泥土时她仿佛感受到了祖母的存在,那是她第一次意识到死亡的存在。
盐田千春,1972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府,老家高知县,在岸和田市长大。她是用毛线在三维时空中不停作画的当代艺术家,常用毛线连接收集到的日常物件,如窗、鞋、旅行箱、床、钢琴等。盐田将旧物吞没在巨大的线织结构中,进而重新定义身体、关系、记忆、生死的概念,使得从阅历中感悟到的“缺席的存在”(Presence in the absence)视觉化。 /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随着逐渐长大,热爱画画的女孩开始感到被二维画布束缚,直到她发现自己开始在三维空间用织线作画。
在24岁那年,盐田搬离日本去到柏林,她经历了异国漂泊、癌症复发、流产、父亲离世等冲击她内心的人生大事,但她并未消沉,而是用线表达对生活经历的感想。
2001年,盐田千春参加横滨三年展,并展出了她的首个大型装置作品《皮肤的记忆》(Memory of skin)。她将13米长的白色连衣裙沾满泥浆,从展厅顶部垂挂至地面,花洒不断从连衣裙上方洒下水,但无论如何冲刷,裙子上的泥浆始终无法被洗净。据盐田所说,如果说第一层皮肤通过肤色来划分种族,盐田则用衣服来表达更深层次的文化身份。在离开日本后,与不同国籍、文化背景和语言的人交流,她开始反思自己的身份困惑与挫败感,她将这种感受形容为像皮肤一样无法被洗净的东西,象征着个人与文化背景紧密相连的烙印。 /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不确定的旅程》(Uncertain journey)以鲜艳的红色成为主导元素,盐田将船只比作人生旅途,承载着我们与时间共同前行。她深刻体会到生命是一场终点未知的旅行,这种不确定性既令人恐惧,又催人奋进。/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亮相的《手中的钥匙》(The key in the hand),两艘船如同双手承接从天花板倾泻而下的记忆之雨,这些“雨滴”即无数的钥匙。策展人 Hitoshi Nakano说:“钥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保护我们的居所和个人安全,更承载着丰富的记忆。我们日复一日地握持钥匙,使之成为多层回忆的载体。到了某个时刻,我们会将这把饱含记忆的钥匙交托给信任的人,让他们守护我们所珍视的。在这件作品中,盐田将钥匙转化为传递我们内心真挚情感的媒介。”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手中的钥匙》(The key in the hand)于2015年威尼斯双年展亮相,由18万把钥匙和红色毛线编织而成,呈现出复杂而精致的巨大迷宫,钥匙虽小,却承载着珍视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 /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A4美术馆馆长孙莉记得,当时自己昂着头,在红色巨网下转了好几圈也无法平复,“太震撼了。”她喃喃自语,由远及近才发现,壮观、凌冽的画面竟是由纤细毛线构造起来。那时,身为A4美术馆馆长的孙莉心中就埋下了一颗与盐田相识的种子。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聚集——追寻归宿》(Accumulation – searching for the destination)有 440 个手提箱,上面挂着红色的线条。我们旅行时,相信沿着“这个方向”就能走到目的地,一路上可能会遇到不确定的障碍,因此提着手提箱,随时准备出发,四处移动。但事实上我们永远不知道人生确切的方向。 /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直至2019年在东京森美术馆再次看到盐田大型个展“颤动的灵魂”,意外得知盐田正在参加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孙莉立马购买机票飞了过去,终于在杭州的一间小酒馆孙莉如愿以偿。初见盐田,孙莉感觉她有些腼腆,“但一聊起艺术与策展,在昏暗的氛围里盐田变成了激情‘E人’”。氛围正好,孙莉果断向盐田发出了到成都办展的邀约。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DNA的对话》(Dialogue with DNA)是盐田千春于2003年至2004年间在波兰展出的装置艺术作品。她用红线连接起数百双波兰当地居民的旧鞋。作品中,孩子的鞋尤其多见,或是因为孩子成长迅速而频繁更换鞋子的缘故。其中一双崭新的鞋让人印象深刻,它来自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人,他曾满怀希望以为自己能够再次穿上这些鞋,但最终未能实现,这双未曾穿过的鞋被送进了作品之中。 /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弃笔从“线”,继续绘画
之后五年,盐田几次前往成都,今年9月她终于来到A4美术馆布展。
大家可能认为内向的盐田喜欢独自工作,事实却相反。盐田坦言,独自创作反而让她感到烦闷。她更热衷于充满活力的创作环境——或是协同编织时此起彼伏的讨论声,或是背景中悠扬的轻音乐。
在这种“热闹且自在”的氛围中,盐田发现创作变得轻松愉快。对她而言,这不仅是劳作,更是一种休憩。在松弛的状态下工作,盐田感受到“编织”在滋养她的心灵。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从小就笃定走上艺术之旅的她,却在1992年京都精华大学就读期间,遇上了她第一个艺术瓶颈。
“对我而言,无论怎么画,看起来都像是在模仿,绘画只是画布上的油彩罢了。到最后我拿着画笔连一条线也画不出来,想要成为艺术家却失去了表现方向,既无法前进也无法后退。”
盐田甚至梦见自己困于画中,这种困惑敦促她放下画笔,转而探索新的表达方式。在第二年到澳大利亚堪培拉交换学习期间,盐田进行了一次颇具象征意义的行为艺术:她全身泼满了红色珐琅漆,把自己变成“绘画”。
《成为画》(Becoming painting)/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三个月后,她的身体上还残留着涂料带来的灼烧感,或许这种体感是她焦虑和沮丧的具象化,但是她却从“燃烧”中找到了自己艺术表达的新可能。她说:
“参与‘成为画’的制作是自由解放的行动。这是我第一个实体的创作,用的不是充满了技巧的艺术品,而是我整个人。”
这感知体验,或许也为她日后阴差阳错间拜入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门下埋下了伏笔。
盐田千春本来想拜入玛尔塔・阿巴卡诺维奇门下精进纤维艺术,阴差阳错间投入到了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门中。
左:玛尔塔・阿巴卡诺维奇(Marta Magdalena Abakanowicz-Kosmowska)雕刻家、纤维艺术家,被认为是战后最有影响力的波兰艺术家之一。
右: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Марина Абрамовић,Marina Abramović)自 1970 年代开始活跃至今,被称为 “行为艺术之祖母”。/ 图源网络
从此,她开始在三维领域尝试创作,即用“行为/装置”创作。比起在二维画布上作画,行为/装置能够让她利用整个空间来表达自己,线像是画布上铅笔线或笔触的延伸,让她能够在空气中绘画,也是在这一时期的尝试中,“线”因其注重联系和记忆的特点,成为她得心应手的媒介。
对盐田而言,“线”不仅是物理材料,更是一种哲学隐喻。
“线变得纠缠、交织、打结、断裂、解散。它们不断地反映出我的精神状态, 仿佛在表达着人类关系的状态。”
如果把盐田千春的“线”分类,大体是现代纤维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触觉感官,即"触感视觉"。它能唤起身体原始与日常的记忆:婴孩的肌肤与母亲的衣服的触摸,日常布料与肌肤的摩擦。在互联网为主导的视觉时代中,这种艺术体验引导人们探索身体内在时空。/ 图源网络
这种描述很难不联想到东方文化中的“红线”。在中国,人们相信姻缘是由“月下老人”用“看不见的红线”将两人绑定在一起;而在日本,当一个孩子出生时,一根红线将他们的小指与其他人相连,象征着共同的命运和终生的联系。人与人的关系即由“看不见的线”牵引。此外,“结绳记事”也是“线”的文化原型之一,为“线”赋予了记录与记忆的意象。
除了文化上的意涵外,毛线材质本身在装置艺术中具有高度灵活性,盐田也曾提及,
“编织让我能够像绘画中的线条一样去探索时间和空间。线逐渐累积构成一个面;我创造了无限的空间,逐渐延展,好似形成一个宇宙。”
但令人好奇,盐田究竟运用她所擅长的线与成都发生了怎样的对话?她一直关注的“联结”又会变形成什么新花样?
不在场的人,永存的联系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人群随着馆长孙莉的导览讲解一点点向前挪动,光是讲解完盐田千春的生平,孙莉便花了些时间,介绍了盐田从1972到2024的经历与创作生平。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顺着A4美术馆的设计,人们带着对盐田的了解走下台阶——粘贴在墙上红线吸引人们,缓缓进入盐田千春的地下迷宫。当红线没入鲜红“巢穴”,人们即使被“吓”到,可脚就是没办法控制地往里走。这里有悬浮在织网里的窗框,越往里走窗框结构越复杂,雕花越精致。
尽头是一扇雕花窗,其上停留着两只“蝙蝠”,这是从四川西昌某座道观淘来的。盐田非常喜欢蝠(福)的吉祥谐音梗,她认为中国传统道家文化在冥冥中为《犹在窗中》(Individual consciousness)增添了些许深意。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窗框”作为盐田千春常用到的视觉元素,被视为继衣服之后的"第三层皮肤"。正如盐田千春所言:"我们有了第一层皮肤,衣服是第二层皮肤,而周围的环境则是第三层皮肤。"自2004年以来,“窗”概念在《孤独的细胞》(Einsame Zelle)《窗户屋》(House of windows)《记忆的房间》(A room of memory)和《内与外》(Inside-Outside)等作品中不断演变。
《内与外》(Inside-Outside)是1989 年柏林墙倒塌后,盐田在建筑工地找到了几扇遗留下来的旧窗户,然后又跑遍了整个城市,收集了近 2000 扇窗户。她想知道曾生活在同一个国家、说着同样语言但又被柏林墙隔开的人们是如何通过这些窗户看世界的。/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上:《孤独的细胞》(Einsame Zelle);左:《窗户屋》(House of windows)右:《记忆的房间》(A room of memory) /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然而,身处《犹在窗中》,该如何解读与把握作品?它和以往作品不一样:成都没有盐田的生活历史,收集的窗户也不似柏林墙倒塌时那般具有宏大的历史意义。这使得我们难以用理性解读,只能依循盐田提示的线索——“庄周梦蝶”——去感受。盐田强调“窗”是隔离内/外的界限,也可以是连接内/外的通道。
身临其境,观者难以将“窗”与“线”割裂,它们共同营造一片让意识“朦胧”的场所。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庄周梦蝶”的空间,让人暂停思考,重新体验身体感知和意识。窗户作为空间的开口,模糊了内/外的界限。当窗户前留步了另一位有缘人,此时此刻两两相望,观者难以分辨自己是在窗内还是窗外,是在观赏风景,还是成为他人眼中的风景。这种模糊性创造了一个既独立又与外界相连的宇宙,让观者进入和窗框的记忆中,进入到集体的记忆体验里。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盐田精心挑选了15扇不同年代的旧窗,包括90年代的木质窗、川西民居的木格窗和现代仿古窗等,其中最里层的雕花老窗据说来自四川西昌的一座道观。她用红线将这些窗户在空间中排列,视觉化地呈现了"内"与"外"、"近"与"远"的交织。 /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这种对窗户内外关系的思考,呼应了中国传统的“物我合一”理念。窗户既是建筑的一部分,具有呼吸性和保护性,它既分隔又连接,成为内外世界交流的媒介,为观众提供了沉浸于“混沌”的机会,模糊了客观和主观的界限。
盐田不仅将"线"的艺术带到成都,还收集了当地的窗户。站在最后“雕花老窗”前的观者分享道,这种中国哲学与历史记忆的融合,让她欣赏作品时,感受到文化基因的亲切。或许这也正是盐田收集“窗户”用意,将承载着记忆的老物件累计、叠加,从而唤起了某种深远的“缺席”。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离开“红雾迷幻”,视线被黑色“漏斗”遮挡住一半,下垂的黑网兜落在一片“青青草原”上方。走进作品外围,脚踏在褐黄泥土上,望向中心深处长势茂密的青草,附下身能发现没有一颗小草被黑线碰到,好像是种故意为之。
“这片草地好像在下雨呀。”一旁小孩说道。于我而言,作品很难让我不想到“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对作品的设想在脑海里渐渐酝酿成形:繁星黑幕下的草地,埋在土壤之下相连的植物根系是一个庞大的网络,它象征什么?在我的理解里,是潜藏在尘世中的关系与规则,每颗“草”拼命向上生长,内心或许想要伸出双手触碰黑色宇宙垂下的黑线——与世界重新联结,却可望不可及。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这也是种很有趣的解读。”当我将感受述在采访时说给盐田老师,她这样说道,
“虽然你说自己的理解正相反,但我们对‘联结’的感受是存在共同性的。”
盐田认为,自然有自己的连接方式,埋在土壤之下相连的植物根系是一个庞大的网络,这是由自然组成的宇宙,她认为这与人类身体内形成的宇宙是相似的。因此,《交织的网》(Webs of connection)用黑色绳子编织的网从空间顶部垂下,却不让绳子触碰到草丛,正如人类社会和自然虽然同在一片土壤上生存,但无法完全触及到各自深层的内部结构。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自然和人体之间存在相似性,我们的身体也自成一个独立的宇宙。每一片草叶的根系彼此相连,就像身体中的血管网络。草向上生长,黑色的线向下延伸,它们并未相互触及,却渴望彼此相连。《交织的网》创造出一种超越的现实,让人仿佛置身梦境。 /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在我看来,《交织的网》表达了她对联系背后空洞和疏离感的反思。她借用“大地”“翠草”象征着人与人之间自然本源的真实联结,而上方的网则代表了现代科技所构建的虚拟世界。
网与地面彼此接近却无法接触,就像当代社会中追求的网络联系始终无法取代真实关联的隔阂。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交织的网》与盐田其它黑线装置相比,体感更加轻盈。比如《睡梦中》(During sleep)——这是盐田移居德国的第九年,33岁的她当时被确诊癌症时候的创作。面对生死,她以病床上接受“化疗”的自己为灵感,用黑色的毛线围绕病床上沉睡的年轻女性编织。按照艺术评论中的“惯性”解读,“阐释创造‘黑线’的语境已经形成一套固定公式,必与深沉而宏达的死亡、疾病、宇宙相关,与哀伤、深沉的情绪相关。然而,盐田本人更希望观者对作品有更主动、开放的诠释,从作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感受,让意义多样化起来。
《睡梦中》(During sleep):女人的身体和床被黑色的毛线紧密地缠绕,仿佛一个茧。盐田千春形容化疗过程如同一个“机械”的流程,使她感觉自己像是生产线上的一部分。对于盐田而言,经历这种极端的身体和情感上的痛苦,成为了她创作真实而深刻的艺术作品的一种试炼。/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静默无声》(In silence)作品源自盐田千春9岁时经历的一场邻居火灾,其中一架烧毁的钢琴深深触动了她。这架钢琴仿佛在生命的火焰中燃尽,成为关于存在与消逝的隐喻。观众置身其中,仿佛被黑线构成的网络笼罩,感受到深沉的孤寂与不安。某次展览现场,一个婴儿在母亲怀中突然看向钢琴,爆发出的啼哭与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产生了深刻的呼应,构成了新生与逝去的对话。这种超越语言的情感传递,使得《静默无声》成为一场关于生命、死亡和人类情感复杂交织的深刻体验。 /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从小径走出,遭遇到巨大的纯白空间,这里的天空降下一幕流苏,纸张在其间伸展出任何舒展的姿态,纸上的花鸟鱼虫也在不日常的视角下显得更加灵动。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你在祈愿什么?》(What do you wish for?)是盐田倾听孩子的愿望的结晶。因此从线上线下征集了将近5000位孩子们——其中大部分来自四川本地——的愿望,用‘初始’的白线让愿望在现场流动,将不在场的孩童对这个世界的回响视觉化。站在5000份祈愿前,人显得好渺小,它们能遮挡住另一个方向的人影。这样处于一室,人们只剩下与祈愿的沟通。由于作品体量太深厚,愿望在空中高低飞舞,我只能在这外围踱步,从缝隙中浏览孩子们简单朴实的心愿——我长大想要一只狗、吃面包、去三星堆考古、有100亿人民币,有(友)谊长存......其中还有让人难忘的一幅画,
母亲戴着氧气面罩,安静地躺在床上,小孩在床边独自落泪。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巡览一圈后,我看到一个小朋友蹲在角落,顿时好奇倍增,想了解孩子如何看待这片心愿集结。他说自己和朋友们的愿望就在其中,但这里太大他找了好久都没有看。在画出自己心愿以前,他从未想过会是这个样子——
“大风,把我和朋友们的愿望都吹起来了。”
《你在祈愿什么?》会让盐田回想起2019年接到森美术馆邀请的第二天,她同时被告知医生多年前的癌症复发,此时她已是母亲,尽管有过抗癌治疗经历,但仍旧焦虑。她说:“我的孩子才10岁,我突然会害怕没有办法看到她长大,甚至开始朝最坏情况设想,如果疾病无法控制,我应该怎么给她解释。”这种情绪适当平复后,作为艺术家的声音便开始响起,“女儿会怎样理解我的死亡,她会相信死后有灵魂吗?”进而盐田想要倾听孩童们更多关于“灵魂”的思考——当孩子们创造另一个世界时,会构建怎样的世界和规则。
左右滑动
查看更多
《你在祈愿什么?》通过孩子们的愿望,探索他们纯真的想象力和心灵世界。孩子的想象力依然纯真无邪。在他们的游戏中,创造崭新和梦幻的事物是生命中神奇的一面。 /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在受到邀A4美术馆,并了解孙莉馆长及团队在儿童创造、艺术教育、社会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后,盐田的心弦被触动,她想做一些与当地的孩子们有关联的作品,通过自己擅长的线将孩子们所希望的世界表现出来,她激动于这样的想法终于能够落地。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盐田感受到,每个孩子的梦想都有鲜明个性,童真的表达从来不是单一、重复的。她不由得将这些体验与过去在日本的经历进行比较,东亚文化中多样性往往不太受到欢迎,性别认同、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引发异样的目光,甚至成为校园霸凌的原因。
“艺术教育不仅与会画画有关,画画是为了有更多样表达自己的方法,在微弱感受发生时诚实面对自己,并将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这是我从艺术中领悟到的事情。”
盐田这样说道,当看到四川的孩子们自然而然地便展现个性、述说梦想后,她对这群只有一纸之缘的孩子们倍感珍惜。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
采访接近尾声,我按捺不住好奇心问盐田:“倾听过这么多孩子的心愿后,很好奇您在祈愿什么?”
似乎没想到还会有人好奇大人会做怎样的梦,盐田在我对面沉默了片刻,她好像也在想自己在祈愿什么,随后缓缓开口:
“如果瞬间能想到的话,我想是‘世界和平’吧。
“因为我长期生活在德国,经历了欧洲的动荡,比如俄乌战争、难民潮等冲突性事件,所以我希望这个世界上没有纷争,人与人之间能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A4美术馆 ©VG Bild-Kunst, Bonn, 2024 and Chiharu Shiota
她的回答让我想到艺术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无形的联结。正如这次“宇宙回音”的主题,每个人的愿望都像一颗星辰,在彼此的回声中交织,形成独特的共鸣。或许我们无法完全掌控人生的不确定性,也没有地图可以参照,但通过祈愿与联结的力量,能够为彼此构建一个更理解、温暖的未来。
愿望虽小,却可能带来巨大的回响。每一个心愿都有可能成为改变世界的一丝力量,汇聚成宇宙间巨大的回响。一筑一事
*点击下方图文,阅读更多A4艺术故事:
艺术驻留,让此地自嗨变成他处对话
iSTART十年被改变的是儿童还是我们?
编辑
肖肖
主编
牧之
副主编
忧忧
撰稿
肖肖
校对
赵希瑞
平面设计
Gary©ZSDC
摄影
详见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