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佛、学佛以后,佛教徒的谈话里便经常出现“修行”“度众生”或“了生脱死”这些内容。在修行方面,我们暂且不谈修行到底在修什么?而是先来谈谈修行时需要注意的两种心态。原始佛法说“诸法因缘生”,五阴是缘生法,缘生法则迁演不息,所以我们不讲“了生脱死”,本体论才讲了生脱死,缘起论不说了生脱死,这是原始佛教与现今传统佛教截然不同的地方。那些讲了生脱死的人,其实是想要脱离凡俗、成就圣道,认为有生有死是凡夫,了生脱死是贤圣;现今的传统佛教便是持这样的观点。“了生脱死”的观点基本上是要人们远离庸俗的世界、离开凡尘的境界。然而原始佛法的教导,不是要人们离开凡俗的世界,而是在教导人们如何脱离“苦”。人们活在世间努力生活,不是没钱才苦有钱就不苦、成功就不苦失败了才苦、有得就不苦失去才痛苦,其实并非如此。这个世间普遍的经验就是“有苦”,所以我们才说要灭苦,而不是断生离死、了生脱死!对错、得失、成败,便是所谓庸俗凡夫的世间,那么,当一个人的内心老是纠结在对错、成败、得失,他有不对吗?没有不对,只是说他不能看清楚这样是纠结在痛苦里,没有把精力用在远离痛苦的道路上。凡夫是错的吗?开悟解脱的圣人就是对的吗?事实上,开悟解脱的圣人也不叫“对”,有结缚痛苦的凡夫也不是“错”,只不过是走在不同的生命道路而已,没有谁是对、谁是错的问题。有人说,我对于到“上帝的天堂”、“阿弥陀佛的净土”,或南传的“涅盘”、大乘的“成佛”、原始佛教讲的“灭苦”,我都没兴趣可以吗?当然可以啊!对这些都没兴趣,是错的吗?没人说你错,那是你的选择,你可以这样选择,你的生命是怎么样,就在于你决定怎么选择。同样的,有人说要到上帝的天堂、要到阿弥陀佛的净土、要修成南传的涅盘、或者要学原始佛法的断结缚与灭苦,那就是对的吗?我们肯定不是为了“对”才这样做,事实上就是“当时的选择”。人生不是“对”我们就会去做,也不一定是“错”我们就不去做,人生很多事情根本不能用“对错”去理解。如果我们总是纠结,对什么事都用“对错”去认知和解释,基本上是摸不着这个世界的真实内容,且与我们所经验的世界,有着相当大的隔碍与距离。在很多事情上,人与人之间常常就是纠结在“我又没有错”“谁的错”,大家都觉得自己没有错,错在别人。其实,你有没有错、有没有对,应该不是重点,重点是你的认知模式脱节了实际现实。八圣道中所讲的“正行”是“依生法、依灭法,依圣道,向于结缚断及苦灭”;而不是依是非、依成败、依得失,努力追求的就是幸福与快乐,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谈修行,要将纠结于对错、成败、得失的心态放到一边去、放远一点,这是第一件事。第二个心态是什么?不要一直纠结于我生活要开心。如果我们的心态是觉得生活要开心,才叫做日子过得很好;如果不开心,日子就是过得不好。若是如此,也不会说你不对,但你可能是比较偏重于情欲满足,修行不是为了开心。如果你真的是想“修行”,那么以上的两种心态都必须抛开。若问:“难道修行就不能开心吗?”这是个错误的问题。如果你的心态就是,我的生活要开心才可以,生活不开心不可以,若有这种心态,你就别来修行了。我们没有说生活不可以开心,但认为生活要开心才可以,那样是搞错了重点。一个人的大脑要跨越出对错、好坏、得失、成败的解知领域,才会真正看到这个世界的另一个面向,才会从这个世界感受到不同的世界。宋代杜耒的《寒夜》:“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这首诗看起来好像是在写景,但是梅花并非只是景色中的梅花而已,它其实是另外一个意象,就是我们的独具只眼。要有另外一个慧心、慧眼,你才能感受到,虽处在一个同样的世界里,内心却能有不同触动的境界,相较于开不开心,那是完全不同的层次。世上聪明的人就是做成功的事,而厚直的人、觉醒的人、有智慧的人则做感动人的事。聪明的人总是很懂得追求自己的成败、得失,也很懂得去辩解自己的是非、对错,但在这样的过程中,将陷自己的人生于怎样的处境和过患却毫无自觉。厚直的人、觉醒的人、有智能的人,生命层次不同,他们做感动人的事。本文由书记组整理自2024年5月31日随佛长老于内觉禅林对僧众开示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