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如黛,未名湖畔的那只“小鸟”这次真的“飞远了”

体娱   2024-07-30 19:08   北京  

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她是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学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戴锦华、钱理群的老师;她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汤一介的妻子,还是中国新时期比较文学学科的主要奠基人……她,是被尊称为“先生”的乐黛云。

北京大学中文系27日发布讣告,乐黛云先生因病去世,享年94岁。她在比较诗学、中国现代文学、跨文化研究等领域成就卓著,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和教育事业、国际汉学研究领域培养了一批出色人才,深受海内外同行和学生们的尊敬爱戴。

逝者已矣,但她留下的美丽的故事仍在未名湖畔不断流传……

“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

乐先生与丈夫汤一介携手于未名湖畔,一个浪漫天真,一个儒雅质朴,他们将一生献给了学术。两人一同经历过苦难和分别,又一起躬耕书房,奋力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却在生活中,始终谦逊自持。他们自誉是“同行在未名湖畔的两只小鸟,普普通通、飞不高也飞不远的一对”。

“未名湖畔鸟飞何疾,我虽迟慢誓将永随——你的小黛”。2014年,在国学泰斗汤一介的追悼会上,乐黛云曾用一副挽联向一起走过几十载风雨的爱人深情告别,令人动容。

二人的伉俪情深让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印象深刻,“1988年北戴河有一个夏令营,乐先生和汤先生都去了。乐老师说她跟汤先生的结婚纪念日都要到西餐厅去用餐,那一次也不例外,她在北戴河的时候专门去秦皇岛庆祝结婚纪念日”。

▲乐黛云生前留影。(图片来自中新网)

理解“不同”、容忍“不同”

鲜为大众所知的是,1981年主持成立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会和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时,乐黛云已50岁。

她回忆过自己坎坷曲折的一生——当过猪倌、伙夫、赶驴人、打砖手,最后又回到教学岗位。在一般人以为“人到中年万事休”的时候,50岁的乐黛云选择了重新开始。因为她,北京大学有了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研究机构;因为她,中国有了比较文学学会、全国各高校有了一个又一个比较文学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培养点;也是因为她,中国学者开始走向世界,并在国际比较文学学会中担任要职。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也是乐黛云引入比较学科的一个重要原则。在数十年学术生涯汇中,乐先生深耕在比较文学这个略显冷门的领域,始终不断地呼吁不同文化的理解共生。

“其实应该是更好地理解这种不同,从不同里头去挖掘它的好处。”乐黛云说。

乐黛云先生辞世后,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孟祥春撰文写道,人类大同,交流因之可能,各族差异,交流因之必要。亨廷顿持“文明冲突论”,是悲观之上的警惕;乐黛云先生倡导“和而不同”与“互动认知”,是乐观之上的期待,体现的是“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历史责任与文化品格。

“大时代的女儿”

“乐黛云先生是大时代的女儿。”北京大学中文系讣告中的这一句,凝练了千言万语。

讣告说,在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文明的历史性变革中,乐黛云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掘者和自觉继承者,也是五四精神的捍卫者和践行者。“她一生品行高洁,以真诚自信、宽广无私的胸怀与眼光,以及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感召和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人。”

在《九十岁感言》一文中,乐黛云曾这样写道,“今年我九十岁了,在北大七十二年。我与北大血脉相连,这里有我的老师、我的亲人、我的学生们。我爱北大,爱她美丽的校园,爱她自由创新的精神。我深深感谢命运给予我的一切,光荣和卑屈、骄傲和耻辱、欢乐和痛苦、动荡和宁静……”她坚信,“生命应该燃烧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烟。”

乐黛云曾有机会留在国外,却坚定选择了回到北大。后来,季羡林先生认为这个选择是对的:“可能中国失掉了一个女外交官,但中国有了一个很有才华的比较文学开拓者”。(完)

综合中新社、中新网、央视新闻等
编辑:崔相光



荐阅读




“汪德迈中国学奖”获得者李零:他是法国汉学圈的老朋友

为“后母戊鼎”正名的他走了 曾说“汉朝比罗马更给人信心”

张隆溪:中国文学如何走向世界?


华舆
海外中国,华文舆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