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未曾抵达的信,开启康熙与路易十四的“互粉”日常

体娱   2024-09-24 18:16   北京  
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三百多年前,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遣六名“国王的数学家”前往中国……这便是路易十四与康熙友情的开始。

近日,中法合拍纪录电影《康熙与路易十四》在深影国际影城(北京)学院南路店举办了最新一场大学生观影专场,使大众的目光再次聚焦这部揭露两大帝王交往史的影片。自今年5月在广州首映以来,《康熙与路易十四》先后在第十届法国中国电影节、第77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放映,获得了海内外众多好评。康熙与路易十四之间究竟有什么联系?这对当时的法国和中国又有什么影响?在影片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康熙”的扮演者赵子络(左)与法国驻广州总领事福希玮合影。(图片来自中新社)

康熙与路易十四竟是笔友?

“得知陛下您求贤若渴,希望在您身边和整个帝国内拥有诸多精通欧洲科学的博学之士,因此数年前我们决定派遣我们的臣民,六位博学的数学家,为陛下带来所有最新奇的科学知识……”影片伊始,一封三百年前路易十四写给康熙的信,成为拉开当年中法交流序幕的“引子”。

遗憾的是,这封信并没能送达康熙,300多年来,它一直静静地沉睡在法国外交部档案馆,直至《康熙与路易十四》的出现,才首次让中国观众在荧幕上得以窥见它的真容。虽然信件未曾送达,但信中提到的“博学的数学家”却不负众望地抵达了北京。在这批数学家中,尤为值得一提的便是撰写《康熙大帝》的白晋。
在白晋眼中,康熙与路易十四一样,是当世一等一的英明君主,他不仅勤奋、聪慧,而且对新鲜的知识、外来的文化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巨大的包容力。在《康熙大帝》中,白晋对路易十四描述说:康熙和陛下一样,人格高尚,智慧非凡,且具备帝王的坦荡胸怀……如果说康熙和路易十四之间存在一种远隔万里的惺惺相惜,那这位连接中法的“双重特使”一定功不可没。

▲观众在展陈的《康熙帝朝服像》(复制品)前参观。(图片来自中新社)

1693年,康熙命白晋返回法国,为他招募更多的数学、科技、尤其是懂测绘的人才,并将自己收藏的大量中文、满文书籍以及瓷器作为礼品,让白晋代为赠送给路易十四国王。5年后,白晋带着8名科学家登上了“安菲特利特号”商船,开启了重返中国的旅途。当康熙看到白晋带来的路易十四的画像时,这两位未曾谋面的、缔造时代的巨人似乎以某种方式相遇了。
康熙皇帝的“科学梦之队”
众多法国科学家的到来,开启了中法两国间政治、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交流。白晋与同伴张诚作为帝王师,教授康熙皇帝几何学、算术、欧洲哲学史、医学、人体解剖学等。其间二人还合作用满文编写了实用几何学纲要《几何原理》和《几何原本》,随后又译成汉文,且被选入《数理精蕴》,由康熙亲自审定作序。
此外,作为康熙的近臣,白晋还和张诚一起给康熙的皇子们传授西方数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与此同时,白晋精研《易经》,试图借此打通中西宗教哲学思想,发展出令人耳目一新甚至过于大胆的“索隐主义”,作为索隐派的“先生”与追随者们留下了近千页探索中西文化会通之道的手稿,成为中欧初识时代思想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上,铜镀金表壳上雕刻了“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头像”。(图片来自中新社)

提到这些法国科学家的贡献,有一张图一定不能忽略——《皇舆全览图》。在康熙的命令下,这些来自法国的科学家们组成了一支专业的队伍,赴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的经纬度测绘。白晋曾在书中写道:我们奔赴这个帝国的城市、乡镇、村庄、河流、湖泊、山岳等大大小小的地方,中国千姿百态的地理地貌正前所未有地清晰起来。

此前,中国的地图不讲经纬度,只是以十里方圆为一基本方格绘制平面图,而后拼合起来使用。《皇舆全览图》是中国第一幅经过实地勘测、绘制有经纬网的全国地图。1717年,《皇舆全览图》绘制完成。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张图上,不仅首次标注了珠穆朗玛峰,而且版图上涵盖了西藏、新疆和台湾。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高度评价了这幅地图,称它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的所有欧洲地图都更好、更准确。

中国的风早就吹到了巴黎
中法之间,海路迢迢。在航线的这一头,法国使者将西方的科技传播到了中国,而在航线的另一头,中国文化也在法兰西悄然走红。康熙委托白晋等人带回法国的中国典籍,极大丰富了路易十四的皇家图书馆,而且,知识阶层中也掀起了“中国文化热”。

▲“紫禁城与凡尔赛宫——17、18世纪的中法交往”展览上,1686年暹罗使节进献给路易十四的中式壶——“花鸟纹雕银部分镀金水壶”。(图片来自中新社)

17世纪,由柏应理等人编著并翻译为拉丁文的《中国贤哲孔子》,第一次把孔子及其思想介绍到西方。进入18世纪,孔子的思想受到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极力推崇,他自诩为孔门弟子,在住所中安排了一间“祭孔小屋”,虔诚地信仰着这位中国的贤人。此外,伏尔泰还将中国元代杂剧《赵氏孤儿》改编为《中国孤儿》,成为第一部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

值得一提的是,18世纪的第一个新年,路易十四在他的宫廷中举办了以中国为主题的舞会。这是欧洲“中国风”浪潮中的标志性事件,将法国对中国文化的狂热推向了新高。法国王室和精英阶层对中国文化推崇备至,中国文化成为这一时期法国社会的时尚。

除了路易十四这位“中国迷弟”的追捧,17、18世纪中国风在法国的流行,还有很多体现:国王的衣帽间里放着中国的瓷瓶,壁上的油画是《南京的集市》,法国公主的“时尚单品”是中国折扇……无一不代表着,中国的风,早在几百年前就吹到了巴黎。
西学东渐、中学西传,这是一段值得被反复品味的历史,也是欧亚大陆两端的大国之间科技文化交流的佳话。直到今天,当时两国之间的文明互鉴依然令人动容。
综合中新社、央视新闻、《扬子晚报》等
编辑:江子昕



荐阅读




魏明德:“互见”的可能与“互鉴”的价值

玛丽-洛尔·德罗什布吕讷:17、18世纪的法中交往缘何令我着迷?

郭福祥:17、18世纪中法是怎样对望交流的?

华舆
海外中国,华文舆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