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眼中的孔夫子:是智者,也是幽默担当
体娱
2024-09-27 18:36
北京
今年9月28日,是中国“至圣先师”孔子2575周年诞辰。与大多数人认为“孔子是具有完美人格、带有严肃感的圣人”的观念不同,在海外汉学家眼中,孔子不是一个具有神性的人物,而是一个凡人。伏尔泰、孟德斯鸠都深受孔子思想的影响。就像西方学者说的,“孔子就成了18世纪启蒙运动的守护神”。▲典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中的法国国礼《论语导读》。(新华社资料照片)丨儒家思想触动了18世纪的欧洲
牛皮封面、飘口烫金、染纹纸环衬、书口刷红……
自1750年以来,作为法国国礼的《论语导读》其中一部手抄本,一直被珍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下属军火库图书馆。这是一本富有法国启蒙时期书籍装帧特征的珍贵典籍,但其记载的内容,却是2000多年前中国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据介绍,记录孔子及其弟子思想言行的语录集《论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早在17世纪就已传入欧洲。1687年巴黎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是《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拉丁文译本。法国东方学家贝尼耶在这本拉丁文书籍的基础上进行法语编译,完成《论语导读》一书。贝尼耶希望法国读者,特别是当时的君主和贵族阅读此书后,能以孔子道德哲学思想为借鉴,“培养仁爱、温和、诚信和人道的精神”。法国汉学家、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曾主持编译《中国哲学家孔子》中文版,2015年协助《论语导读》现代版在法出版工作。“贝尼耶写这本书并非是简单的译作,而是希望为当时的法国君主提供一面哲学思想的镜子,更好地照鉴自己。”梅谦立说。18世纪,欧洲出现持续百年的“中国热”。欧洲人发现,源自东方的儒家文化揭示了可以不依靠宗教力量,而以伦理道德支撑一个社会和平、有序发展,人们遵循孔子的教导诚意正心、认识自然、设立制度、和平生活。这些思想深深启发了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如伏尔泰、魁奈、莱布尼茨等人。“中国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完全触动了欧洲的思想界。”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西平指出,“中国为欧洲提供了走出‘中世纪城堡’的思想资源和社会榜样。”▲2022年9月28日,民众在山西太原文庙纪念孔子诞辰。(图片来自中新社)丨“孔子是民主的先驱”
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汉学界,美国汉学家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对孔子的研究都是不容忽视的。在他看来,传统的说法认为孔子只是热衷于复兴古代的习俗,把孔子描述为一个毫无魄力的人,往往显得行为与思想相悖。顾立雅批评了这些看法,认为这些并不是真正的孔子。他认为真正的孔子“倡导和促进了一场彻底的社会和政治革新,所以,他应被看作是一位伟大的社会变革者”。顾立雅鲜明地指出,孔子绝不是复古主义者,而是民主的先驱,他为民主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哲学,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把彻底的热情和审慎的中庸之道相结合,从而促进民主事业的有效实现。顾立雅高度赞扬了西方哲学家诸如莱布尼茨、伏尔泰等人对孔子的崇高评价,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世纪和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2018年9月2日,南京夫子庙小学的一年级新生来到夫子庙大成殿前举行开笔礼。(图片来自中新社)丨“每个孔子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孔子”
在希腊汉学家易冬兰(Dimitra Amarantidou)眼中,孔子并非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人,他幽默、懂变通。易冬兰认为,这一面的孔子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更有借鉴意义。易冬兰表示,孔子作为一位伟大人物,是非常有趣的研究对象。对孔子的不同认识,会影响对《论语》内容的理解。如果孔子是一位严肃的、完美的、理想的人,那么《论语》也会变成一种教条。孔子也会犯错误,有时候是不完美的,那么关于《论语》的诠释也会随具体语境而改变。“我感兴趣的是他复杂的个性,其中包括许多看似矛盾的方面:幽默、睿智、小气等。”易冬兰说。正如中国现代知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所说,“各时代有各时代的孔子,即在一个时代中也有种种不同的孔子”。易冬兰认为,或许我们可以补充说,每个孔子的学生也有自己的孔子,我的孔子是懂“反讽”的孔子。反讽的基本定义,是你说的和你实际想表达的意思相反。《论语》里面也有这种语言上的反讽。比如,《论语》中提到,季文子做事三思而后行。孔子听说后表示,思考两次就够了。(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易冬兰分析称,孔子的真正的意思肯定无关三次、两次或一次的次数本身,他是想批评季文子把孔子的话作为一种教条的态度。并非你实现或者模仿一个表面的行为就变成一位“君子”。“孔子的思想既有理性又有温度,是一种温和理性。”易冬兰总结道。(完)综合中新社、新华社、《学习时报》等
编辑:崔相光
希腊汉学家易冬兰:“情理”或许是孔子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