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结婚,为什么必须要有“第三人”?

体娱   2024-10-12 17:36   北京  
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凤冠霞帔,婚书纸媒,共结良缘,比翼双飞。
近日,全国多地扎堆举行集体婚礼,新人们身着中式礼服,在万人见证中许下“相守一生、白头偕老”的幸福承诺。集体婚礼中随处可见的中国传统元素频频引发网友热议,不少人好奇中国古代的婚礼究竟是什么样的?古人结婚又有哪些讲究呢?
▲9月22日,“家国同庆 见证幸福”2024年全国万人集体婚礼广州分会场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吸引89对新人参加。图为婚礼拜堂仪式。(图片来自中新社)
婚姻六礼,大雁必不可少
在古代,婚姻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从几千年前的西周开始,统治阶层就为婚礼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礼仪。《礼记·昏义》记载:“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也就是说,结婚是关乎宗庙的大事。
看到古代用“昏礼”指代“婚礼”,不少网友调侃道,女子发了昏才结婚。其实,最初“昏礼”说的是一个时间概念。根据阴阳五行学说,女子属阴,黄昏是“阳往而阴来”,所以会在日月交替之际的黄昏举行娶妻之礼。后来,因为黄昏时女子出嫁,便有了“婚”字,“婚”也逐渐取代了“昏”。
《仪礼》的“士昏礼”中记载了结婚的六个步骤: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也被称为“六礼”。值得一提的是,在六礼中,除了纳征这个环节,其他五礼中均可用大雁,大雁成为婚礼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当然,活雁不容易得,后来出现了很多替代品。唐代以鹅行奠雁之礼的现象就很多见了,后人以鹅代雁,谓之“雁鹅”。
为什么用雁?在中国文化中,雁是祥瑞之物。大雁是候鸟,冬去春来,到了冬天的时候它要飞往南方,过了春之后,他要飞往北方,一南一北意味着阴阳。中国人讲究阴阳文化,所以用雁代表阴阳的含义。此外,雁在中国文化中还被视为“五常”之鸟,“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它们是一夫一妻制,一旦丧失了配偶之后,终生不再成双,所以也含有“忠贞”之意。
恋爱脑,也得遵从“媒妁之言”

▲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景区,“王婆”现场挑选游客登台说媒。(图片来自中新社)
婚姻六礼的执行过程中,有一个关键性人物——媒婆。古代封建社会的传统观念是“男女授受不亲”,到了婚配年龄的少男少女们几乎没有什么能见面的机会。想要结婚,必须先由媒人这位“第三者”从中牵线说合。若是少了这个流程,那么男女双方就会被骂上当地的“市井热搜”,以至身败名裂。
即使男女双方在父母的刻意安排下两情相悦了,也绝不能省去“媒妁之言”。这个时候,两家人就得配合着演场戏,假借媒人之口上门说亲,如此才能让这段婚姻合法且符合当时社会观念的审美。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的媒人很有讲究,有“公务员”,也有“个体户”。“公务员”即官媒,顾名思义是为古代官府充役的媒人。自周代起,古代就有管理男女婚配的职官,即“媒氏”。《周礼》载:“媒氏,掌万民之判(即婚配)。”这个工作看起来光鲜,但其实非常繁琐。首先要在一大堆出生文书中找出符合婚配的大龄男女,男方年满30岁,女方年满20岁,找出来后,得对他们进行“催婚”。好不容易“催婚”成功,又得干婚庆的活儿:为新人挑选结婚的日子,以及举办婚礼。这还不算,媒氏还得懂司法:为了避免婚后聘礼闹纠纷,得掌握好聘礼的数量;同时还要纠察出不合礼制的冥婚等。
至元代,官媒制度日渐完善。《元史》中将官媒称之为“媒互人”,这些官媒受朝廷的监管,同样也可以领取一定的俸禄。到了明清时期,官媒的竞争异常激烈,要在地方媒婆中层层筛选,最终选到各方面都很出类拔萃的人才可以充任。
而现在火上热搜的“王婆”,在古代应是“个体户”,即私媒。大概是受古装剧的影响,现代人说起媒婆,脑海里总会出现一个戴着红头巾、面涂夸张红胭脂、嘴边有颗硕大痣的中老年妇女形象。事实上,古代的媒婆可比现代人想象得强太多。
古人结婚,爱选霜降

▲贵阳孔学堂举行2024(甲辰)年中华婚礼。此次中华婚礼共有18对新人参加,进行了传席跨鞍、拜堂合卺、解缨结发、共书婚贴等仪式。(图片来自中新社)
六礼中的第五个步骤是请期,请期即男方派媒人到女方家商定结婚日期。自古以来,结婚都会精心挑选一个良道吉日。那么,古人结婚爱选哪天呢?
古代霜降为嫁女之时节,这在典籍中多有记载。《周易》履卦云:“十五许室,柔顺有德。霜降既嫁,文以为合。”《孔子家语》载:“霜降而妇功成,嫁娵者行焉。冰泮而农桑起,婚礼而杀于此。”可见,霜降嫁女的习俗与农业社会的生产周期息息相关。
春秋时期随着农业社会发展,婚嫁等社会活动均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展开。春日播种,为农忙时期,且春耕之时举家迁至农田附近以便利耕作,居处分散,不易举办社会活动。至于霜降,早已过了秋收的忙碌时刻,人们有大量空闲时间,同时也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婚嫁等社会活动。
另外,董仲舒《春秋繁露》云:“天之道,向秋冬而阴来,向春夏而阴去。是故古之人霜降而迎女,冰泮而杀内,与阴俱近,与阳远也。天地之气,不致盛满,不交阴阳。”以阴阳观念解释霜降婚嫁的道理,同样符合当时百姓的思想信仰,这也呼应了秋天有成实之德的特质。
如今,国潮元素盛行,越来越多的中式婚礼不仅唤起了人们对古代婚礼的好奇与向往,也让这浪漫又蕴含中华传统文化的仪式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综合人民网、《北京晚报》、齐鲁壹点、《北京青年报》等

编辑:江子昕

推荐阅读


中国人的浪漫见诸日常,也是非凡时光里的回响

报刊亭消失的年代,年轻人却爱上“登报结婚”

这部关于潮汕婚俗文化的微电影,让年轻人觉得“哎,有意思”
点个“在看”不失联

华舆
海外中国,华文舆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