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机票的密码:北美的常旅客体系

文摘   2024-05-09 06:10   美国  
来纽约两个多月终于攒够信用记录开始玩美卡,各家银行开卡礼几万几万的薅,再加上过去几年账上的结余,最近一个多月出了数十万的里程给贩子,也算是回点血补贴一下超高消费的纽约生活。
常旅客用户转换成里程交易者,对其中的应用也多了些更深刻的理解,这个行业90%以上的利润空间来自于信息差,不想支付信息差就要花大力气学习相关知识,而想赚到信息差的就要去找到这些愿意花大价钱飞国际长途商务的用户,卖里程是最无技术含量的农耕行为
事实上美国这边已经随处可见宣传文案,我认识的在美国的朋友多多少少都对此有接触,但里程票在国内的用户认知度还有相当大的增长空间,这也开发了如下的产业链:
信用卡开卡礼(羊毛)→
转点航空里程(技术)
兑换公务舱票(票代)
销售给中国客户(信息差)

在这个产业链中,航空公司把里程卖给银行,对航空公司来说这就产生了即时的收入。反过来,信用卡公司将依靠持卡人会员费、商户交易费(通道费)和利息等形式,把这些钱从消费者、商户身上赚回来。加上各个酒店计划的纷纷效仿及融合,信用卡—航空里程—酒店积分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闭环,把用户的消费留到了自己的体系内。
而大量小白用户其实开卡礼很难用出来足够的价值,而银行的保底回收价值普遍 1.0-1.2 ccp(cent per point),仅有国际商务舱机票才是唯一的高价值使用方法,轻轻松松用出来 5-10 ccp 的价值。然而飞国际商务又不是大部分用户的刚需,最终促成了信用卡用户按照 1.3 -1.5 ccp不等的金额将里程卖给票代,而票代在市场上寻找飞国际商务舱的客户,并按照航空公司官方售价 3-5 折卖出去,基本能按照 2-3 ccp 的价值从最终客户手里收到付款。
最近十几年来,北美的航空业一直依靠预售里程年年获得百亿美元级别的收入,基本构成了各家航空公司利润总和的一半以上。尽管国内的航空公司和银行纷纷效仿,但身在中国还是很难深度用到这些复杂玩法,国内的常旅客计划普遍过于死板用不出来高价值,过去几年数次逆天的里程兑换方案也都是境外的计划提供的。
由于玩法过于复杂、羊毛过于厚实、市场需求巨大、甜点又不那么显而易见,围绕着常旅客计划又衍生出了各种教人兑换机票的KOL、教人用信用卡的KOL、管理多个计划的APP、各种倒卖里程的票贩子,可谓是十几年来全球范围内最成功的商业闭环案例。如果想入门这个领域,网上各个平台教学视频、攻略数不胜数,当然绝非一朝一夕能学好的。
大部分美卡的平均开卡奖励是7-8万积分, 1.5 ccp 计算普遍价值1000-1300刀不等,国内的票贩子们的价格普遍低于北美这边(MR能换里程国内大部分900 CNY左右一万积分,北美一般135-140刀一万),可能面对客群的消费力不太一样。尽管买卖里程票有违航空公司相关规定,但架不住市场过于需求庞大,每年银行各种活动又送出去每人几十万的积分,产业链这么些年在各家通力配合下运转越来越成熟。
在机票代理的群里,每天都有无数人求购里程求购积分,同样也是每天无数人在其中出里程出积分,但披着灰色外衣的巨大的交易产业链却没办法正规化,藏匿着大量潜在的交易风险。站在最大化个人利益的角度,显然是把自己所有的积分里程全部按照市场价出掉最合适,当自己有需求的时候再按照市场价买回来用即可,增加了交易对手违约风险但降低了自己里程贬值风险,这也是我最近几周干的事:逐步清空自己的里程钱包。
如果你有里程票使用需求或者有航空里程需要卖出,也欢迎和博主沟通,之后我会分享一些里票黄牛们普遍兑换的航线,欢迎大家留言更多里程兑换甜点。
近期热门阅读:

关于作者:

魏政乐,交本复硕,中国注册会计师、北美特许金融分析师。中美港三地十年金融从业经验,年均飞行十万公里的旅行达人,一个有趣的灵魂。关注我,分享个人投资理念、海外旅行与生活见闻

AlphaBeta
交本复硕|CFA|CPA|十年金融从业;提供海外资产配置、香港保险业务与润学指导服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