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孙世刚/黄令/邓亚平团队JACS:锂金属电池锂负极“双功能”人工界面

企业   2024-11-13 11:00   天津  
【研究背景】
锂金属因高理论比容量和低工作电位,被认为是商业石墨材料的潜在替代品。然而,锂金属因较高的反应活性,会与碳酸盐基电解液发生副反应,进而产生不稳定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致使锂金属电池(LMB)性能迅速衰减。在循环过程中,LMB还涉及产气现象、电解液耗尽、锂金属膨胀和枝晶生长等问题,会进一步降低锂金属电池(LMB)的库仑效率(CE)、循环寿命等,并且这种情况在高温环境下更为严重。同时,锂负极与富镍层状正极的组合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潜力,增加镍含量会导致容量衰减和性能下降等问题。这源于电解液的氧化分解,及其衍生的正极电解质界面(CEI)增厚、电化学惰性NiO的形成,晶格畸变及颗粒裂纹等问题。坚固的CEI有益于限制过渡金属溶解、抑制电解质分解、缓解锂负极体积膨胀,并延长电池寿命。然而,过去对界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单侧电极,这凸显了需要一种能够同时解决正极CEI和负极SEI挑战的“双功能”策略。因而,通过原位设计人工界面与调节电解液组分相结合,可作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策略

【工作简介】
近日,厦门大学孙世刚、黄令、邓亚平团队,提出了一种通过构建复合人工界面,实现同时保护锂负极和NCM正极的界面工程策略。该工作是利用光控自由基聚合反应,在锂金属表面上原位生成了PEGDA-HFMBA@HFMBA-FEMC保护层。在此复合界面中,PEGDA-HFMBA 内层作为锂保护层,具有好的柔韧性和抗断裂性,而 HFMBA-FEMC 外层则作为LiF富集层,促进锂的传输和均匀沉积。同时,一些过量的 HFMBA 和 FEMC 单体作为分子添加剂在NCM上原位生成薄而坚固的富含LiF的CEI。与Bare-Li电池相比,使用这种锂负极的锂/NCM811 全电池的循环能力提高了数倍,在 400 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到 81.8%。当截止电压升高到 4.5 V 或工作温度升高到 45 °C 时,电池仍能在 300 次循环后保持稳定运行。该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黄华裕为本文第一作者。

【研究内容】
为了提高电池在苛刻条件(高温,高压,空气腐蚀)下的循环性能,本文设计的复合人工界面 (PEGDA-HFMBA@HFMBA-FEMC)由PEGDA-HFMBA内层和HFMBA-FEMC外层构成。内层由HFMBA与PEGDA自由基反应形成的高度聚合的PH共聚物组成,PEGDA通过其醚键和酯键起到交联剂的作用,作为聚合物框架。外层是由低聚合度的HFMBA和FEMC氟化单体构成,通过Li-F键的相互作用稳定Li负极。同时,残留的HFMBA和FEMC单体在热运动下进一步溶解于电解液中,作为氟化添加剂诱导富LiF的SEI/CEI生成,提高电池的循环稳定性。

1. 锂负极人工界面设计思路
图1. 人工界面层原位光控自由基聚合反应。

图 1a 显示了人工复合界面的组成,即PEGDA-HFMBA 内层和HFMBA-FEMC 外层。内层由 HFMBA 和 PEGDA 通过自由基反应聚合而成的PH 共聚物组成,外层由过量的含氟单体HFMBA和FEMC构成。图 1b 显示了电解质和界面成分的最高占有分子轨道 (HOMO) 和最低未占有分子轨道 (LUMO) 能级的计算结果。与其他成分相比,HFMBA 的 LUMO 能级较低(-1.72 eV),HOMO 能级较高(-7.85 eV),这确保了聚合反应的快速推进。FEMC 与 PH 共聚物(7.19eV)相比,显示出更宽的 HOMO-LUMO 能隙(8.98eV),这反映出它在电解质下具有更好的界面稳定性和更强的抗氧化性。通过静电位图(ESP)(图 1c)和结合能数据(图 1d、e)模拟界面成分与 Li+ 之间的相互作用。ESP 能量图显示,红色表面代表有利于亲核攻击的区域,尤其是在 O 和 F 位点。这种现象在 PH 共聚物中较为明显,PH 共聚物与 Li+ 的结合能相对较低,表明 PH 共聚物在促进Li+ 传输方面发挥了作用。HFBMA 和 FEMC 与 Li+ 的高结合能有利于均匀的 Li+ 通量和 SEI/CEI 沉积。

2. 复合 SEI 化学特性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这一光聚合过程进行了研究,经过光控自由基反应聚合后,C=C 振荡伸展峰几乎消失,表明存在残余的 HFMBA(图 1g)。能量色散 X 射线光谱(EDS)图显示,PH@HF 层的表面(图 1h)上的 C、O 和 F 元素分布均匀。随后,利用 TOF-SIMS 进行的深度剖析显示了一维溅射时间强度图(图 1i)和三维效果图(图 1j)。图中显示了 CH2O-(有机物)和 F-(带氟化侧链的 HFMBA 和 FEMC)碎片的强度逐渐降低,以及 LiF- 碎片(LiF)的强度逐渐增加,表明 PH@HF层与商业碳酸盐电解质衍生 SEI 高度相似,其特点是外层主要为有机成分,内层为无机成分。

图2. 人工界面层机械性质。

Bare-Li和 PH@HF-Li在暴露于空气中时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图 2a)。Bare-Li在 10 分钟后变暗,30 分钟后完全变黑,PH@HF-Li在60分钟内保持不变。在燃烧测量中, PH@HF 膜熄灭火焰后保持完好,表明其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图 2b)。如图 2c 所示,使用热重分析法(TGA)分析膜的热特性。PH@HF 膜在 300 ℃ 左右的温度下会出现 5 wt % 的温度损失(T5%),这证实了它的热稳定性。此外,根据图 2d 所示的差示扫描量热仪 (DSC) 图,PH@HF 膜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Tg) 较低,为 -79.1 °C,这表明聚合物网络内具有快速的分段动态和较高的离子传导性。如图 2e 所示,在电解液中浸泡 24 小时后,其平均膨胀率为 5.9%。这种轻微的溶胀有利于促进 Li+ 和含氟单体的扩散。此外,还对不同成分膜的机械性能进行了研究,包括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断裂伸长率(图 2f-h),PH@HF 膜具有较好的机械性能,这表明 PH@HF-Li 有可以在苛刻条件下稳定运行。

3. 锂金属电池性能测试
为了评估锂界面在长期循环和电镀/剥离过程中的演变和稳定性,我们组装了锂||锂对称电池。在 1.0 mA cm-2 和 0.5 mAh cm-2 下的电压曲线表明,PH@HF-Li 电池可稳定循环 1000 小时以上(图 3a)。即使在 2.0 mA cm-2 和 1.0 mAh cm-2 的条件下,PH@HF-Li 电池也能稳定循环(图 3b)。在 0.5 mA cm-2 和 0.5 mAh cm-2 的条件下工作时,Li||PH@HF-Cu电池在超过 300 个循环后仍能保持 93.96% 的平均 CE 值(图 3c)。在循环过程中,Bare-Cu电池的死锂和 SEI-Li的比例超过 PH@HF-Cu。这归因于 PH@HF 层促进了 Li+ 通量的均匀分布(图 3g、h)。
图3. 人工界面层优化锂负极半电池活性。

图4. 人工界面层抑制锂枝晶生长。

在Bare-Li电池和 PH@HF-Li对称电池上使用原位光学显微镜监测 PH@HF 层对锂电沉积的影响。实时光学图像是在 5 mA cm-2 下以 0、1、2、3、4 和 5 分钟的时间间隔捕获的(图 4a)。Bare-Li表面在 1 分钟内形成苔藓状的锂,随后在 5 分钟内形成广泛的树枝状。与此相反,PH@HF-Li 表面保持光滑,在同一周期内产生的树枝状突起极少。图 4b 中的图表显示,PH@HF-Li 的活化能为 61.8 kJ mol-1,低于 Bare-Li(64.3 kJ mol-1),这反映了 PH@HF 界面上 Li+ 镀层/剥离动力学的促进作用。如图 4c 所示,Tafel 曲线也表明 PH@HF 层的动力学性能优越,可促进界面离子迁移并防止电解质分解。PH@HF-Li 的 Li+ 转移数高于 Bare-Li,从而降低了界面极化和促进了锂的均匀沉积(图 4d、e)。

图5. 锂金属全电池性能。

为了进一步评估 PH@HF-Li 负极的实用前景,我们组装了富镍正极(即 LiNi0.8Co0.1Mn0.1O2)的全电池。如图 5a 所示,PH@HF-Li电池在 400 个循环后仍能保持 81.8% 的容量。为了模拟实际条件,将 20 mg cm-2 的高负载 NCM811 正极与厚度为 50 μm 的锂箔组装全电池,在 4.5 V 的高截止电压和 7.5 μL mAh-2 的贫电/贫电解质比下进行测量。相比之下,PH@HF-Li电池350 个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 80.2%(图 5c、d)。为了评估 PH@HF 层的多功能性,将Bare-Li和 PH@HF-Li暴露空气后组装电池。如图 5e 所示,PH@HF-Li 电池在 200 个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到 81.3%。此外,在 45 °C 的高温下,PH@HF-Li 电池在循环 300 次后仍能保持 76.7% 的容量(图 5f)。

图6. 人工界面层诱导SEI行程机制。

4. 人工界面“双功能”贡献机制
根据 TOF-SIMS 结果确定了 SEI 的化学成分。从二维和三维图中可以看出,C2H3- 和 PO-碎片的含量代表了电解液中有机溶剂和锂盐的分解程度。Bare-Li与电解质的反应活性很高,而 PH@HF-Li 则诱导出富含 LiF 的 SEI 层。如图 6e 所示,循环过程导致 SEI 的形成,对于Bare-Li电池,C-C/C-O 丰富而 LiF贫乏,而 PH@HF-Li SEI 层的高 LiF含量有助于 SEI 的耐久性,并促进 Li+的均匀扩散。此外,EC 和 EMC 等有机溶剂会通过与锂反应产生 H2 和 C2H4 气体,Li||PH@HF-Cu 电池在整个循环过程中显示出较低的气体含量,这表明 PH@HF层能有效地减少电解质分解(图 6f,g)。

图7. 人工界面层原位诱导CEI层演变。

分散现象在浓度变化的液体环境中很常见,由于分子热运动,过量的 HFMBA 和 FEMC 单体不可避免地会溶解到电解液中。在高压条件下,这种现象会更加严重。由于 HFMBA 和 FEMC 都含有氟化链,且 HFMBA 易氧化,因此它们会在 NCM811 表面氧化并生成富含 LiF 的 CEI。NCM811的 (003) 峰移动反映了 c 轴晶格参数的变化,这种收缩或膨胀被广泛认为是颗粒开裂的原因。如图 7a 所示,与 PH@HF-Li 组装在一起的 NCM811 的位置偏移约为 0.72°,小于裸-Li 的 0.79°,表明其沿 c 轴的结构变形较小,NCM811 的可逆性增强。对循环后的 NCM811 进行了 TOF-SIMS 和 XPS 测试,以分析 CEI 成分。与Bare-Li相比,使用 PH@HF-Li 负极的 CEI 表现出高水平的 LiF-(代表 LiF)和 CF3-(代表 HFMBA 和 FEMC)碎片离子,以及低水平的 C2H3O-(溶剂分解)和 PO2-(LiPF6 分解)碎片离子(图 7b)。XPS 结果也说明了CEI 成分的这种差异(图 7c)。此外,还使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聚焦离子双束显微镜(FIB-SEM)对循环后的 NCM811 表面进行了研究。图7d显示,在与Bare-Li负极配对时,NCM811 表面形成了一层不均匀的厚 CEI,导致颗粒严重破碎。相比之下,PH@HF-Li 电池中显示出一层薄而均匀的 CEI层,颗粒表面有轻微的裂纹。

【结论】
该工作设计了一种复合人工界面,用于同时保护锂负极和 NCM 正极,这种人工界面由两层组成,即内部高LiF含量的 PH 层和外部低LiF含量的 HF 层。其中,梯度分布的 LiF 可加速 Li+ 的传输,实现均匀的锂沉积。内部PH层作为保护屏障,可防止锂膨胀和枝晶生长,提高锂负极的稳定性,并减少与电解质的副反应。外部 HF层不仅可以作为氟源,形成富含 LiF 的 SEI,还有助于 NCM 正极上形成富含 LiF 的 CEI。它可以保持正极结构、限制电解质侵蚀并防止颗粒破碎。PH@HF人工界面的这种复合结构提高了锂负极在恶劣条件下的稳定性。作为设计人工界面的一种策略,其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可在锂负极上构建高稳定性、高离子通量和多功能界面提供创新灵感。

H. Huang, S. Liu, Y. Xie, J. Liu, C. Shi, M. Sun, H. Peng, J. Lan, Y.-P. Deng, L. Huang, S.-G. Sun, Constructing an Artificial Interface as a Bifunctional Promoter for the Li Anode and the NCM Cathode in Lithium Metal Batteries, J. Am. Chem. Soc. 2024, DOI: 10.1021/jacs.4c11012.

作者简介
孙世刚,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教授,中国化学会副理事长。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6年在法国巴黎居里大学获国家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电化学、表界面科学和电化学能源研究。曾获国际电化学会Brian Conway奖章、中国电化学贡献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等期刊发表论文620余篇。

黄令,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电化学学会会员,Batteries 顾问编委。主要从事物理化学教学和电化学研究。研究方向: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关键材料及表界面过程研究。先后建立电池充放电过程原位XRD检测方法、电池原位产气行为的在线质谱方法和锂金属沉积-溶出行为的原位光学技术等。在国际学术期刊发表SCI学术论文100余篇,H因子45,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

邓亚平,厦门大学化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他于厦门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学位,并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锂、钠金属电池,高能水系电池,以及同步辐射先进表征技术。目前,邓亚平博士在 Chem. Soc. Rev.,Nat. Comm.,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杂志上,发表SCI收录论文80余篇,其中多篇为ESI高被引论文。其研究工作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根据谷歌学术数据统计,累计引用次数7000余次,h-index为45。

招聘启事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孙世刚院士团队,诚聘固态电池材料研发(固态电解质)、水系电池(电催化剂、水系电解液添加剂)、原位红外光谱、同步辐射谱学表征技术等研究方向博士后2名,有意者可投递简历至:dyp@xmu.edu.cn

电池性能“史无前例”:一种新型有机电活性分子实现多种离子的超稳定存储

2024-11-11

“伯克利国家实验室”联合“高丽大学”:揭秘富镍层状正极材料

2024-11-11

苏州纳米所沈炎宾团队Angew. Chem.:阴离子调制--设计适用于高电压固态锂金属电池的聚合物电解质

2024-11-11

锂硫电池中高结晶度硫化锂的生长规律及其自催化作用

2024-11-11

异质结构量子点界面工程助力高倍率长寿命锂硫全电池

2024-11-11

燕山大学张璐副教授/李媛教授Adv. Sci.:碘氯多电子转移实现高能量密度水系锌碘电池

2024-11-11

陈桢/刘欣/陈明华/Stefano Passerini:构建亲锂性梯度和富Li3N的SEI实现稳定锂金属负极

2024-11-10

江西师范大学陈义旺团队:双键限域增强多磷化物吸附和电化学动力学助力金属磷化物负极可逆稳定的锂/钠存储

2024-11-10

Sang-Young Lee院士:制备商业化干法电极

2024-11-09

磁控溅射:解决锂电池界面问题的前沿技术

2024-11-09



电源技术杂志
《电源技术》是我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综合性中文核心期刊,由十八所主办,《电源技术》编辑部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经营国内外广告,热烈欢迎有关电池、电池材料、电池生产与测试设备的企事业单位在本刊刊登广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