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名师”第五届全国小语青教赛14节课例教学设计

2024-11-19 20:01   广西  

(一)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

【上课教师简介】

王婧茜,女,中共党员,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小学教师,曾获得第二届“南北 名师”全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第六届全国“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 竞赛一等奖、四次获得云南省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参与四个 省级课题、两个国家级课题,已结题。

六年级上册第7课《开国大典》教学设计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小学王婧茜

【教材分析】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

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五篇文章。《开国大典》 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生动地展现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  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让学生领略到那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体会中国人民为  新中国的诞生而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课文结构清晰,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依次展开,从会场布置、群众入场, 到典礼开始、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再到升国旗、宣读 公告,接着是阅兵式,最后是群众游行。条理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

课文场面描写宏大,作者对开国大典的各个场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如描写 会场时,突出了其雄伟壮丽;描写阅兵式时,展现了人民军队的威武雄壮。这些 场面描写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开国大典的庄严、隆重和热烈。

课文写作手法独特,通过大开合、全场景、多视角的场面描写,呈现出丰富   多样的变化。如“点”“面”分述表现心情,“点”“面”交替展现盛况,“点” “面”交融营造氛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 和“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开国大典》多处运用点面结合写  场面的方法,是落实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课后的三道练习题分别指向课文内容  理解、点面写法学习、重点语句品读,将语言学习与情感体会融为一体,体现了

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双线编排。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文本特点,引导学生深入理 解课文内容,感受写作方法的妙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其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

(一)梳理课文写了哪些场面,概括开国大典的流程;

(二)进一步了解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并感受其效果;

(三)聚焦关键语句,感受大典热烈、庄严的气氛和群众自豪、激动的心情。【教学重点】

(一)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体会其作用。

(二)了解开国大典盛况,结合重点语句感受热烈、庄严的气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梳理课文写了哪些场面,概括开国大典的流程;

(二)了解“举行典礼”的部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并感受其效果;

(三)聚焦“典礼前”的关键语句,感受大典热烈、庄严的气氛和群众自豪、 激动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导入:今天,让我们回望历史,去看一看开国大典。(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理解词义。

与环境相关的:一根电动旗杆八盏大红宫灯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与人民群众相关的:瞻仰擎着红旗提着红灯脱帽肃立抬头瞻仰排山倒 海的掌声雷鸣般的掌声一阵又一阵的掌声

(二)提取信息,理清开国大典过程

1.提炼场面,理清开国大典的过程。

出示预习单,在预习单的基础上完善流程图。

群众入场(4)

大典中(5-13)

大典前(1-4)

宜布成立 (5-7)

大典后(14-15)

总结方法:段落起始句往往提示了这段的主要意思,能帮助我们快速提取信 息,把握内容;具体的时间点可以帮助我们理清流程。

2.串联场面,概括大典。

(1)明确要求:借助过程图说清楚、有条理。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引导。按照大典前、大典中、大典后的时间顺序, 将各个场面串联起来简要说说大典的过程。

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记叙了群众入场、宣布 成立、升旗鸣炮、宣读公告、阅兵仪式和群众游行这几个重要场面。

3.交流初读印象:初步感受开国大典场面盛大庄严,情感热烈的特点。

(三)走进“典礼前”,感受庄严、热烈

1. 自由读第1-3自然段,勾画出文中关于群众入场这一场面的关键信息, 包括时间、地点、参加人数、参加人员、会场布置等,同桌相互讨论。

2.自由读1-4自然段,感受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热烈、庄严的氛围。

汇报交流,从文中的语句体会群众对开国大典的期待和兴奋之情,感受场面 的宏大和热闹。

(1)出示: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指名读,齐读,想象画面,感受场景的庄严。

(2)出示: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 的波浪。

借助比喻,想象画面。

(四)聚焦“典礼时”,体会点面交织的写法

1.读“举行大典”部分(5-10自然段),画出写毛主席的句子。在上一课中, 我们学习了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这篇文章中同样运用了这样的写法。

2.学生汇报交流并补充。

(1)思考:在三十万人中,有人民群众,也有众多的国家领导人,作者为 什么只重点突出了毛主席?

预设:毛主席是开国大典中最主要的人物。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 胜利。

(2)师生合作朗读描写毛主席和群众的部分,抓住群众的反应,读出群众 对毛主席的敬爱之情。

(3)小结:毛主席就是这三十万人中的一个最具代表性的“点”。看来,

选“点”要聚焦典型。像这样抓住活动中重要人物或重要环节的描写就是“点” 的描写。

(4)群众的描写多处运用“反复”的表现手法,四处“掌声”、五个“一 齐”,两次“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设置语境,反复朗读,感受人民 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

3.小组讨论:从毛主席出场、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中任选一个场面, 说说“点”和“面”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补充背景资料,升华感情

旧中国的历史是一段屈辱的历史,近百年来中华人民饱受欺凌,鸦片战争中 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抗日战争中 南京大屠杀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危难之际,是毛主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 奋起反抗,无数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百年夙愿,一朝圆梦,人民怎能不激 动、自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对比学习“阅兵式”的部分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

(二)试着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描述一个场面。【教学过程】

(一)走进“阅兵式”,学习多点罗列的写法

1.默读第十一至十三自然段,用“    ”画出“点”,“~~~”画出“面” 学生汇报,交流并补充找到的“点”和“面”。

2.引导: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阅兵式的庄严?圈一圈关键词。

重点分析“点”的描写,如各军种部队的服饰颜色、行进步伐、队形排列等, 体会这些描写的作用。关注“面”的描写,如群众的欢呼、鼓掌等反复句式,感 受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情感。课文通过写群体,包括各军种部队和群众的表现, 来展现阅兵式的壮观场面。

3.学生汇报,完成表格。

4.朗读指导:通过抓关键词读出“阅兵式”恢宏庄严的场面。

(1)指名读。

(2)多种形式合作分别读“点”和“面”的描写。

5.播放电影《开国大典》阅兵式片段,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庆典盛况,有感情 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二)对比“一点一面”与“多点罗列”,发现写法   1.默读举行典礼部分和阅兵式部分,对比“点”“面”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并板书。

预设1:前三个场面中“点”的描写分散,阅兵式中“点”的描写很集中。预设2:前三个场面是一点一面,阅兵式是一次性罗列多个点。

3.联系《狼牙山五壮士》第二自然段,加深对“多点罗列”写法的印象。

4.小结:点面结合中,不仅“点”的选择要有代表性,点面的组合方式也可 以富有变化。

(三)自学“群众游行”中的点面结合,体会含义

1.默读14、15自然段,把最能表现人民群众强烈情感的语句画下来。
2.群众游行的场面是怎样的?学生汇报体会。

出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

小结:从“面”上感受天安门广场的喜庆氛围和人民群众的喜悦之情,与“点” 上毛主席的表现构成整体,渲染出热烈、欢腾的活动气氛。

3.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四)总结写法,拓展延伸

1.回顾课文,总结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和作用。

2.说说自己在生活中见过的类似场面,如运动会、文艺演出等,尝试运用点 面结合的方法进行描述。

(二)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1课《古诗词三首》

【上课教师简介】

郝晓怡,女,1979年6月出生,本科学历,山西省太原市杏花岭区后小河小 学语文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曾荣获山西省模范教师,山西省骨干教师,山西 省教学能手等荣誉称号。课堂教学以生为本,宽松和谐,学教互动。课例荣获教 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第四届“南北名师”全国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观摩 活动一等奖,山西省第五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特等奖。2023 年,荣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基础教育)一等奖。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本 课有两首古诗和一首词,它们都对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有山雨过后的山居秋 景,有夜半难眠的客船夜景,有行军营帐的边塞雪景,这些风景都与诗人的情感 融为一体。

《山居秋瞑》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 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诗中对清  泉、竹子、莲叶等景致进行了动态描写,衬托了山间傍晚的幽静。《枫桥夜泊》 是一首七言绝句,用动景衬静景,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长相思》是纳  兰性德作为康熙御前侍卫随驾出行时写下的一首词,动静描写恰到好处,既表现  了行军的艰苦,又抒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教材 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2022版《义 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 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要以诵读和想象为 主要策略,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想象诗境,理解诗情,陶冶情操,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5个 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设计学生预学单。

2.搜集诗人相关资料。3.制作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抓住关键词想象画面,初步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3.体会王维寄情山水的人生理想和淡泊名利的诗佛品质。

【教学过程】

一、关注篇章页,明确单元学习任务

1.学生浏览单元篇章页,分享自己的发现。

2.师:本单元,我们将跟随着课本出发,“趣”往大自然,共同完成两个学 习任务。第一个任务是:欣赏作家笔下的四时之趣,第二个任务是:分享我眼中 的四时之趣。我们先来走进本单元第一课的学习,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在这一课 里,我们将穿越历史的长河,遇见千年前的诗人,去看一看他们眼中的四季风光, 和他们来一场美丽的遇见。

【设计意图:从单元导读页入手导入新课,让学生对单元整体编排有一个清 晰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开展学习活动,探索诗情画意之趣

活动一:读“诗”

1.揭题读题:《山居秋瞑》
2.回顾学习古诗的方法。

3.明确学习要求:

一读:我能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节奏。

二讲:我能运用所学方法理解诗意并讲给同桌听。三读:再次朗读,我能努力读出对诗句的理解。

4.自主读诗,同桌互讲诗意。5.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是经验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学习古 诗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上下句等多种方法读懂古诗的大意,能 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学成果的舞台,唤醒学 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降低学习新诗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也为接下来想象画面、 感悟诗情奠定了基础。这首《山居秋瞑》对仗工整,平仄协调,物象清雅,音韵 和谐,值得学生反复朗读。】

活动二:读“画”

师:大文豪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 画,画中有诗。”接下来,我们将开启今天的第二个学习活动——读“画”。

1.以诗入画,描述画面 2.借助想象,丰富画面 3.欣赏画面,体会动静 4.拓展古诗,感受动静

小结:《山居秋瞑》中既有静态的画面感,又有动态的音乐感。动静结合, 相映成趣,这就是王维的诗。

5.再读古诗,读出画面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教学时抓住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学生借助想象走进诗文, 充分感受诗歌营造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中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从而感受古诗的意  境美。】

活动三:读“人”

过渡:刚才,我们是入画进秋山,现在我们试着走出这座山,再次触碰诗中 的40个字,到字里行间读王维,在诗句之间找证据,想一想:王维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温馨提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展示学习成果。可以一人做主 持,一人谈评价,一人分享依据,另外一人做补充。)

1.小组合作学习 2.分享学习成果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在讨论、交流中  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不断丰富对王维的认识。体会王维向往“明月松间照,清  泉石上流”的雅趣,追求“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志趣,在交流碰撞中, 王维的形象变得丰富起来,多元起来,生动起来,从而达到知人论诗的学习目的。】

二、背诵古诗,感受诗词文化之美

1.学生尝试背诵《山居秋瞑》。

2.教师总结:孩子们,我们读诗,读什么?要读诗句,读诗意,读诗境,读 诗心,还要读文字背后那个不朽的生命。读他人的诗作,浸润自己的心灵,丰盈 自己的人生,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设计意图:背诵《山居秋瞑》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诗文的热爱,从而乐于 积累和传诵。语文教学的一个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培养母语 意识。诗词融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情感之美于一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学习古诗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

【板书设计】

山居秋瞑 (唐)王维

读“诗”    读“画”     读“人”

有动有静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枫桥夜泊》和《长相思》。默写《枫桥夜泊》。

2.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3.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分享:预学收获

1.分享预学收获,展示预学成果。

(1)“我对诗题的理解”:学生借助已有学习经验讲一讲对“枫桥夜泊” 和“长相思”题目的意思。(“长相思”是一个词牌名,多用于写人的思念之情。)

(2)“我了解到的作者”: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谈谈对张继、纳兰性德的 了解。

(3)“我能读通诗句”:学生初读古诗,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关注学生对长句子的朗读)

(4)“我能讲出诗(词)意”:学生在小组内分享自己对两首诗的理解并 推选代表进行班级展示。(关注学生对“对愁眠”“更”“聒”等字词的理解)

2.读出古诗词节奏,感受音韵之美。

【设计意图:学生最有效的学习是经验学习。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学习 古诗的基础,能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上下句等多种方法读懂古诗的大意, 能够查阅资料了解诗人,教师要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展示自学成果的舞台,唤醒 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降低学习新诗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也为接下来想象画面、 感悟诗情奠定了基础。】

活动二:想象:不眠画面

1.想象画面:1000多年前,宁静的夜晚,古老的枫桥边,客船上的张继久久 难以入眠,300多年前,长途跋涉,风雪交加,营帐里的纳兰性德同样难以入眠, 联系诗句,说说你从两个作品的哪里读出了画面感,分别是怎样的画?

2.描绘画面: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想象两个作品中呈现的不眠画面,小组内 交流后进行班级汇报。

3.感受动静:学生分享两个不眠画面的呈现方法,找到相同之处。

4.读出画面:朗读时争取让脑海中的画面丰富起来,连贯起来,鲜活起来。【设计意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生借助想象走进诗文,充分感受诗歌营造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从而感受作品中强烈的画面感。

活动三:探究:不眠原因

1. 探究不眠原因

张继和纳兰性德为何都夜不能寐呢?学生借助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在小组 内展开讨论交流并进行汇报,总结不眠原因,力求有理有据。

追问1:他们睡不着的原因一样吗?

追问2:如果让你从两个作品中各找一个词体现原因,你会找那个字?(关 注“愁”与“思”)

追问3:张继为何而“愁”,纳兰性德缘何而“思”?

2. 读出作品情感

学生带着比较阅读后体会到的两首诗的情感再次朗读作品。

3. 尝试背诵古诗

【设计意图:2022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目标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在情境 中体会意向的情意之美是重点,也是难点。本环节,讲两个作品放在一起比较阅 读,探索统整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两首诗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鉴 赏能力。】

【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唐)张继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愁        不眠?

(三)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13课《精卫填海》

【上课教师简介】

王妍,女,1989年2月出生,哈尔滨市继红小学一级教师。获2023-2024 全国小学语文“十大青年名师”称号。哈尔滨市冰城骨干教师、哈尔滨市新课标 领军人才、哈尔滨市“四有”好教师。获得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两项、全 国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视频示范课、第九届群文阅读大赛特等奖、全国第三 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撰写的论文获人民教育出版社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小 学语文教科书“优秀论文”奖,另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小学语文》等杂志。

【教材分析】

一、单元解析

神话是人类的精神瑰宝。本单元是统编语文教材唯一的神话单元,编排了《盘 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3篇精读课文和《女娲补天》1篇略读 课文。神话是先民以浓缩的、跳跃性的、隐喻的方式感应整个世界,以故事的形 式对自然现象做出的想象性解释。单元的两个阅读要素都直指神话的特点:了解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中神奇的想象和 鲜明的人物形象。前者是在三年级“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提升,也为 本册教材第七单元“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奠定学习 基础;后一个语文要素则承续二年级神话故事的单篇课文学习,以单元编排的形 式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积累神话阅读的经验。

《精卫填海》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课文编排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 仅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六篇神话故事之一,更是其中唯一的一篇文言文。神话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文学的先河,文言文语言凝练雅致、声律抑扬顿挫, 更是中华文脉之根,传承千载不朽。人类学家和文化研究学者认为,从文明发展 的角度看,“宏大叙事”可以帮助人类发挥自身的潜力,学会应对和处理生存危机。而历经时间洗礼的神话故事所传递的精神与意志正是“宏大叙事”之再现, 并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代人的思维方式,成为延续整个文明发展的内在驱动。基于 以上文本特性和历史文明演进规律,本篇课文应依文体而教,充分发挥神话故事 的育人价值,定位于引领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语感,增强语言 理解能力,同时体悟先民的智慧,感受先民神奇的幻想,培养思维能力,汲取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植文化自信。

二、文本解读

《精卫填海》节选自《山海经 ·北山经》,讲述了炎帝的小女儿去东海游玩 时不幸溺水而死,化为精卫鸟,衔来西山木石填塞东海的故事。精卫鸟以小搏大,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传递的是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坚持不懈的精神。这一故事自先 秦流传至当下,经历了产生、发展和转型,不仅从一则普通的神话故事转变为文 学创作的重要素材乃至文学原型,且与民族精神相续,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 方式,已逐渐成为坚韧执着、百折不回等民族精神的代名词。

三、学情分析

《精卫填海》是学生在统编语文教材中接触到的第三篇文言文。有了学习《司 马光》和《守株待兔》的基础,学生对小古文言简义丰的特点已初步了解。四年 级上学期的学生,虽然积累了看注释、看插图、组词释义、联系上下文等读懂文 言文的方法,但是在实际运用方法的过程中,学生虽然能够理顺文章的大致意思, 对个别语句的理解仍不够精准,解释文言语句时,常常有文白夹杂的现象发生。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伴互学,迁移运用已有学习经验达成文言文学习 目标,遇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或追问,鼓励所有同学进行思考和纠正。

值得注意的是,《精卫填海》是一篇耳熟能详的经典神话故事,电视、课外 读物的改编和创作已经让学生十分了解故事的情节,但也源于这些“先入为主” 使得学生对情节的把握与故事的原文可能存在一定偏差,或对精卫形象的认知有 “道听途说”的概念化倾向,反而缺少了对经典原文的直接阅读体验。教学时, 需要引导学生亲历“读原文”的学习过程,并关注学生的浅读、误读,带领学生 不断细读文本,从而加深对中华经典著作的理解。

四、目标定位

课时目标的制定应做到“依标定标”,制定路径遵循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标准(2022年版)》的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统整单册目标、单元目标,再结合特殊的文体单元学习目标,进而制定出精细化的课时阅读教学目标。


总目标

学段目标

单册目标

单元目标

1.热爱国家通用语言 文字,感受语言文字 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 博大,汲取智慧,弘 扬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革命文化、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建立 文化自信。

【阅读与鉴赏】

1.能复述叙事性作  品的大意,初步感受

作品中生动的形象  和优美的语言,关心

作品中人物的命运  和喜怒哀乐,与他人

交流自己的阅读感  受。诵读优秀诗文,

1.能初步感受人物

2.能把握一件事和 几件事构成的文章 的主要内容;

3.诵读优秀古诗

文。能借助注释, 了解古诗文大意。

1.能正确流利地

朗读课文,背诵

《精卫填海》;

2.能了解事情的

起因、经过、结

果,学习把握文

章的主要内容;

3.能感受神话中

神奇的想象和

2.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具有独立的阅读能

力……能借助工具书 阅读浅易文言文 ……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  体验情感,展开想  象,领悟诗文大意。 【学业质量】


鲜明的人物形 象。

3.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和艺术价值,能结合  自己的经验,理解、 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  文字作品,丰富自己  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世  界。

1.喜爱阅读童话、寓

言、神话等,在阅读

过程中能提取主要

信息,借助阅读经验

和生活经验预测情

节发展;能结合关键

词句解释作品中人

物的行为,从某个角 物…….




梳理以上要求可以明确,本单元的教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 上,在复述故事的过程中带动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帮助学生习得触类旁通的故 事理解力和感受力;另一方面要依文体而教,在感知先民神奇幻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有所体认,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受到传承精神的感召。

综合以上分析,本课的目标设定,关注到把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精卫形象的感 知与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在朗朗书声中渐进式地帮助学生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 解,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本课的教学难点则聚焦先民用幻想创造神话的精神 内核,以点生发,穿珠成链,汇聚成脉,在深入阅读中帮助学生感受文化传承的 魅力。

、教学策略说明

策略一:进行“文本细读”,层层渐进地助力学生感知神话故事鲜明的人物 形象。

向文本内聚焦,经典神话故事的文字细节和主旨是互相对话的。课堂上通过 导读文字细处,帮助学生亲历阅读的真实过程:一方面细节在凸显主旨,另一方 面主旨又在照亮细节,二者交融互映,从而让鲜明的人物形象跃入学生的脑海。

策略二:建构“文本间性”,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在耳熟能详的神话故事群 中感知文体。

经典神话故事与故事之间,是可以构成互文关系的。课堂上通过呈现学生耳 熟能详的神话故事群,由一篇及一类,在参照与比较中丰富学生的神话阅读经验, 感受先民将探索未知的精神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寄予想象的神奇,培养学生阅读神 话的兴趣和能力。

策略三:带入“文化语境”,潜移默化地实现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学科育 人价值。

经典神话故事的后代抒写与原文是互相对话的。课堂上通过适时、适度地扩 展相关文字,帮助学生经历阅读的共鸣体验:阅读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个人的经 验、现实的情境、文化历史的抒写都参与其中。浸润于文化语境,一方面会加深 学生对《精卫填海》原文的理解,另一方面会使其受到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感召, 坚定文化自信。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曰、溺、衔”3个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溺、衔”等 4个字。

2.能结合注释和插图,迁移运用既往学习文言的方法理解课文语句,用自己

的话讲述精卫填海的故事。自主尝试据义定音、据义读文,把文言文读正确、读 流利,读出韵味。

3.在形式多样的朗读和有梯度的学习活动中,感受先民神奇的想象和鲜明的 人物形象,品味精卫坚韧执着的个性,感受神话传承千年的魅力。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需要学习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起始课《盘古开天地》,学生 通过自主阅读,大致了解单元整体内容。

教师准备:PPT、田字格、黑板贴。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初读——忆旧理新,明晰学习目标 1.唤醒阅读经验,了解单元内容。

2.简介《山海经》,明确学习任务。3.朗读题目,读懂关键信息。

【设计意图:立足文体,从学生已知入手唤醒阅读经验,了解单元内容。基 于学情,在“读原文”的兴趣驱动下,明晰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

板块二:熟读——读文晓意,讲好文言故事

1.迁移运用已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理解课文的意思。2.结合注释和既有经验,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3.多种形式练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设计意图:遵照学习科学原理形成“读”的内在驱动,尊重学生已有的学 习经验,遵循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学习规律,避免机械学习和训练。在理解文言文 意思的基础上培养语感,练习读准确、读流利,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板块三:品读——聚问品文,感知精卫形象

1.触发感受:聚焦“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2.合作交流: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化对精卫形象的理解。

4.小结提升:读神话不仅是在读故事,还是在读中华民族几千多年来传承不 朽的精神。

【设计意图:“潜心会本文”,在细读文字的过程中理解神话故事的内涵, 感受精卫形象背后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同时将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精卫形 象的感知与多种形式的朗读结合,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在朗朗书声中 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进而对文言文熟读成诵。】

板块四:拓读——沿脉抚今,感受神话魅力  1.扩展相关名篇,了解精卫精神的历代书写。2.传续神话精神,感受神话“永久的魅力”。

3.回归单元主题,反思学习过程,梳理学习收获。

【设计意图:从文化传承的视角观照民族精神的传续,深植文化自信,从民 族发展的视角审视神话的魅力,在朗读中感受神话对文明发展的启迪之功。】


【板书设计】



13精卫填海

游———溺——为——衔——堙


(板书会根据学生课堂实际生成有相应调整)


(四)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口语交际《讲历史人物故事》

【上课教师简介】

廖珊璐,女,1984年9月出生,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语文教 师、教研室主任,长沙市开福区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2019年被湖南省教育厅授予“湖南省教学能手”称号。曾荣获湖南省习作教学竞赛特等奖;湖南省集体备课大赛特等奖;湖南省小学语文教学竞赛一等奖;湖南省教师教书育人风采竞赛一等奖。二十余篇论文获奖或发表,参与教材教辅编写7套。主持或参与6项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湖南省第五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核心研究成员。

【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排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历史传说故事”为主题,编排了《王戎不取道旁李》 《西门豹治邺》《故事二则》三篇课文。《讲历史人物故事》作为口语交际部分, 是对本单元课文学习的拓展和延伸,编排意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跨  学科融合:将语文与历史学科相融合,学生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仅能锻炼语  言能力,还能拓宽历史知识面。二是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准备故事、讲述故事、 互动交流等环节,增强学生的语言实践和交际能力。三是文化传承:讲述具有教  育意义的历史人物故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  神。

教材第一部分列举了一组历史人物故事,旨在打开学生思路,引发学生对历 史人物故事的兴趣。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交际任务,让学生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历 史人物故事,在班级故事会上讲给同学听。教材第三部分对讲故事的流程进行了 具体指导:讲故事前熟读故事,制作信息提示卡;讲故事时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 和肢体语言;讲故事后与听众互动交流。小贴士则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学习重 点:用卡片提示讲述内容、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


(三)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交际动机。“讲历史人物故事”属于侧重于发展学生当众  表达能力的独白类话题。但独白类口语交际不是自言自语,而需要与听众进行互 动交流。在教学时,教师根据口语交际的类型特点,设计符合交际话题的“故事 会”情境,并贯穿教学的始终:从“历史故事馆”了解什么是历史人物故事;在 “故事排练厅”习得方法,练习讲故事;最后在“故事演舞台”进行展示交流。这样的情境有具体的交际场景和真实的交际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交际兴趣,给 学生创造当众表达的机会,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应变能力、交流能力、聆听品质。

2.四讲故事,落实交际实践。一讲故事,自主练习,借助信息提示卡片讲清 楚。二讲故事,小组互讲,讲的同学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讲生动;听 的同学想想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根据评价标准提建议,并选出在全班展示的小 组选手。三讲故事,小组排练,选手再次练讲,其他成员提建议,共同帮助选手 优化表演。四讲故事,优秀选于在全班展示交流。整堂课,讲故事的要求从讲清 楚到讲生动,层层递进,逐步落实;交际实践活动的形式从自主练习,到小组互 讲,再到小组排练,互动交际在真实的任务和场域中发生。

3.以评促学,确保目标达成。故事会开始前,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以往经验、 研读教材、交流讨论等方法,梳理出讲好故事的技巧,再以此为依据,制定清晰 具体的评价标准,以评促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调整讲故事的技巧,提高 讲故事的效果,确保教学目标扎实落地不偏移。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卡片提示的重要信息,把自己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讲清楚。
2. 能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把故事讲生动。
【教学准备】
1. 学生提前完成第八单元三篇课文的学习。
2. 学生广泛阅读历史人物故事,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完成预习单,制 作信息提示卡。
【课前交流】
游戏:“历史人物猜猜猜”。
【教学过程】
检查预学情况:反馈预习单和信息提示卡。
第一站:历史人物故事馆      明确讲故事的内容
1. 展示同学们搜集的所有故事。
2. 浏览故事,想想是否都符合本节课的主题。
3. 集体交流,讨论什么是历史人物故事。
第二站:故事排练厅——共悟讲故事的方法
(一)集体讨论,共悟方法
1.集体交流:怎样把故事讲好?
(1)指名讲故事。
(2)集体评议,相机小结方法。
2.观看示范视频,根据评价标准评一评,或提提建议。
3. 提炼评价标准,厘清讲故事的要求。
(二)组内互讲,学会交际
1.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2. 小组活动:组内成员轮流讲故事,推选出晋级代表。3.集体交流,反馈小组学习成果。
4.相机指导:互动交流时问的人要主动;回应的人要有艺术。
(三)小组排练,交际实践
1. 出示活动要求:晋级选手练讲故事,讲完后虚心请教,其他同学提建议 时注意方法。
2.小组活动:帮晋级选手排练。
第三站:故事演舞台——展示讲故事的成果
1.晋级选手代表上台讲故事。
2.晋级选手代表与听众交流互动,听众根据评价标准点评或提建议。教师 相机点评。
3. 其他晋级选手课后讲给同学听,也可以回家讲给父母听。

课堂总结:梳理本节课习得的方法。

【板书设计】

讲历史人物故事

用卡片提示讲述内容

讲清楚★

语气和肢体语言恰当

讲生动★

询问要主动 回应有艺术


(五)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说新闻》

【上课教师简介】

刘余,女,1987年12月出生,现任南昌市站前路学校教育集团教务处负责 人、语文教师、江西省小语会理事。先后荣获江西省学科带头人、江西省最美教 师、南昌市学科带头人、南昌市十佳优秀教育工作者、南昌市高层次人才等荣誉 称号。曾获全国第七届“七彩语文杯”现场教学竞赛特等奖,全国首届统编教材 小学语文优质课江西赛区一等奖,全国首届中小学教师读写大赛一等奖,江西省 赣教杯教学竞赛一等奖,南昌市第八届“园丁杯”教学竞赛一等奖。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说新闻”。引导学生关注新闻,不仅能拓宽语文学 习的路径,也能培养学生关心时事的意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教材第一部分,揭示了获取新闻的途径,有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启 迪学生可以从多种途径获取新闻。这一部分,教材还列出了一些新闻标题:从内 容看,有科技的、体育的、民生的,启发学生关注不同领域的新闻,拓宽自己的 新闻视野;从地域看,有全国的,有地区的,也有身边的,启发学生要关注不同 地方的新闻。教材中提到的 “C919 国产大型客机”旨在启发学生要多关注我国 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这也是本次说新闻的一个重点。

教材第二部分,提出了本次口语交际的任务和要求,让学生了解最近的新闻, 并选择感兴趣的和同学分享交流。“要说明新闻的来源”,提示学生说话要有依 据;“把新闻讲清楚,不要随意更改内容”,提示学生说新闻要做到客观真实、

如实讲述,尊重事实本身。“说说自己对这则新闻的看法”,提示学生在知道新 闻事件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提升对新闻事件的认识、思辨能力。

小贴士提出了口头表达的要求。“准确传达信息”,是从新闻内容的角度提 要求的,要尊重新闻事实,不能更改新闻内容。“清楚、连贯地讲述”,是从口语表达的角度提要求的,也就是要把新闻事件讲明白,口头表达要流畅。

【教学目标】

1.能讲述一则新闻,准确传达信息。

2.能把新闻说清楚、连贯、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能把新闻内容说清楚,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PPT、时事说新闻的素材。

2.学生准备:关注新闻事件,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新闻;将搜集到的新闻通过 多种方式记录下来,如剪贴、打印等,并填写新闻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交际兴趣

1.聊聊最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新闻事件都是真实发生的, 是大家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

2.揭题:发生在学校、社会的大大小小的事件,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报 刊杂志等途径报道出来就是新闻,我们把看到的或者听到的新闻说给别人听,还 可以加上自己的感受,这就是——说新闻。(板书课题:说新闻)

3.创设情境,明确要求。

引导:学校星荷电视台有一档“红领巾说新闻”栏目,邀请同学们都来当新 闻小主播,一起去看看要成为“红领巾说新闻”栏目的新闻小主播应注意什么?

邀请函

育才小学西区校的同学们:

我校星荷电视台“红领巾说新闻”栏目,现向同学们发出邀请,欢迎大家来当新闻 小主播。

参与要求如下:

1.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了解各种新闻,从中选择一则最感兴趣的新闻说 给大家听。

2.要说明新闻的来源,把新闻讲清楚,不要随意更改内容。

3.说说自己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南昌市站前路学校教育集团星荷电视台 2024年11月5日

(二)交际活动一:金话筒传传传

1.反馈课前新闻素材的搜集情况,学生分享搜集的新闻。2.借助范例,学习“准确传达信息”。

(1)出示一位同学搜集的新闻资料,思考:要把这则新闻说给大家听,需 要说清楚哪些信息?(板书:说清内容)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标注,提示:新闻中的时间、地点、主要人员、事 件等,都是重要信息,在说新闻内容时要准确传达这些信息。(板书:准确传达 信息)

(2)指名说新闻,注意说清楚新闻的来源和新闻内容。(板书:说明来源)

(3)学生评价。(板书:清楚、连贯地讲述) 3.开展交际活动“金话筒,传传传”。

(1)出示活动要求:随机传话筒说新闻,拿到话筒的同学注意说清楚新闻的 来源和主要内容,准确传达信息;听新闻的同学仔细倾听,评一评。

(2)同桌练说。

(3)开展“金话筒,传传传”交际活动。

(三)交际活动二:新闻圆桌派

1.出示新闻小主播范例,学习说新闻时还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1)播放视频,思考:这位小主播是怎么说新闻的?(板书:说出看法)

(2)回顾旧知:在三年级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中学习了“清楚地 表达自己的看法”,《春游去哪里玩》学习了“说清楚想法和理由”,四年级《我 们与环境》中学习了围绕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3)学生练习说出自己对新闻的看法。教师结合学生发言,梳理“表达看 法”的方式:表达赞美、提出批评、提出建议、发出号召....

2.创设情境:同学们,接下来请各小组召开“新闻圆桌派”。来看看发布会 的要求。

交际活动二:新闻圆桌派

1.分4人小组说新闻,小组长主持,组员轮流说。

2.说的同学准确传达信息,清楚、连贯地讲述;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积极评价。

3.组内推选一位新闻小主播全班交流。

3.学生组内交流,并推选一名小主播上台展示全班交流。

(四)交际活动三:红领巾说新闻

1.创设情境:你们已经受邀来到“红领巾说新闻”栏目组现场,接下来请各 小组代表上台说新闻,根据评价要求清楚说、认真听。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星级评价




说新闻

1.能说清楚新闻的来源,说准确新闻内 容。

2.能说出自己对这则新闻的看法。

3.语言表达清晰连贯。

4.使用恰当语气或肢体语言

2.全班交流、评价。

(五)布置作业,拓展交际价值

1.小结,引导学生继续关注新闻时事,关心国家大事。

2.布置作业:课后请大家继续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平台,搜集更 多感兴趣的新闻,说给家人或同学听。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说新闻


说明来源


准备传达信息




说清内容


清楚、连贯地讲述




说出看法

赞美、建议、号召、见解、呼吁...

(六)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8课《卖火柴的小女孩》

【上课教师简介】

谭畅,女,1994年9月出生,苏州工业园区第三实验小学语文教师,三年 级备课组长。曾获苏州市中华经典诵读大赛特等奖、苏州市教师素养大赛二等奖、 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第六届“七彩语文杯”五省区小学语文教育联盟优课交流评选活动特等奖;开设多节市、区级公开课;多次获校教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在《语文建设》《基础教育课程》《语文教学通讯》等核心、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一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教材分析】

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童话单元,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乘着想象的翅膀, 游历奇妙的童话王国,看花儿跳舞,听星星唱歌。”单元语文要素有两个:“感 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教材选编了《卖火柴的 小女孩》《在牛肚子里旅行》两篇精读课文和《那一定会很好》《一块奶酪》两 篇略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体会童话丰富的想象,初步感受童话的奇妙和美好。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于1846年写作并发表的作品, 近200年来,翻译成一百多个国家的文字,是一篇传世经典之作。故事的主人公 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雪飘飞的大年夜,她因为没有卖出去一根火柴,不 敢回家,燃尽手中所有的火柴,在美好的想象世界里,冻死在街头。女孩的悲惨 遭遇,深深打动无数读者。

基于单元的关键教学目标——朗读课文,感受童话故事丰富的想象,试着自 己编童话,写童话,获得童话中爱与美的滋养。本篇课文教学的重点是了解反复 的故事情节,关心小女孩悲惨的命运,想象小女孩幻想世界的温暖,表达独特而 丰富的阅读感受。

一、二年级的教材中编排了不少童话故事,特别是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  文《雪孩子》《雾在哪里》都属于童话作品,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展开想象, 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如何在此基础上,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是本课学习的  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边朗读边想象课文描述的事物和场景,将自 己想象成童话中的主人公,借助关键词句对比体悟等方法体会现实世界的“冷” 和想象世界的“暖”,引导学生走进故事的情境中,在丰富的想象中,感受小女 孩生动的形象,关心她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唤醒同情悲悯之心,获得童话的精神滋养。

【教学目标】

1.运用字理识字、语境识字等方法,自主认识“捡、旧、饿”等11个生字, 会读“几、晃、喷”等3个多音字,会写“柴、旧、裙”等13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词句,体会故事中现实世界  小女孩的可怜,了解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景象和表达的愿望,展开想象, 感受想象世界的温暖和幸福。

3.关心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体会小女孩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围绕印象深 刻的部分,主动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借助学习单,初步完成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等预习任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字理识字、语境识字等方法,认识“燃、焰、蜡、烛”等生字,会 写“柴、冷”等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借助关键词句,展开想象,感受故事中现实世界小女孩的可怜,了解小 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美好事物。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借助关键词句,想象故事中奇 妙而温暖的画面,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过程】

(一)说说故事,交流小女孩的初印象

1.板书课题,重点指导“柴”字的理解和书写。齐读课题。2.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

3.谈谈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初印象,指导“怜”的书写。

(二)听读故事,感受小女孩的可怜遭遇

1.出示学习要求:听老师读1-4自然段,边听边圈画出让你感受到小女孩 可怜的词语或句子。

2.学生交流圈画的词句。围绕天气的寒冷、饥寒交迫的小女孩、冷漠的人 们等方面,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3.师生合作,分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的关键词句。


(三)自读故事,梳理小女孩的愿望阶梯


1.导入:小女孩找到了进入想象世界的开关    火柴。当她擦燃火柴,那 个温暖奇妙的世界出现在她的面前。

2.出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5—9自然段,想一想,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 每次擦然后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事物?完成学习单上的愿望阶梯。

3.请学生到黑板前粘贴小女孩看到的美好事物。齐读词

(四)朗读故事,想象火柴燃起的温暖瞬间

1.让我们跟随小女孩,踏上第一个愿望阶梯,展开我们的想象,用朗读去 再现第一根火柴擦燃的温暖瞬间。

2.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圈画让你感到奇妙和温暖的词句。想象这些词 句描绘的奇妙和温暖的画面。(2)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把想象

到的画面和心中的情感读出来。3.全班交流:

(1)借助关键字词和标点符号,想象画面,感受小小的火柴给女孩带来的 温暖和明亮。

(2)用代入的方式助读:把文中的“她”换成“我”,把自己想象成小女 孩,和小女孩一起欢笑、一起悲伤。

3.讨论:小女孩擦燃第一根火柴,为什么会幻想到温暖的大火炉?

小结:小女孩的首要愿望是想得到身体上的温暖。但火柴燃起的时间总是短 暂的,随着火柴的熄灭,火炉也不见了。小女孩还会继续擦燃火柴,在一次次火 光亮起的瞬间,她一次次走进幻想世界,看到美好的事物,表达了她怎样的愿望 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走上小女孩的愿望阶梯,和她一起欢笑,一起悲伤。

【布置作业】

1. 自由朗读课文,选择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部分,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 读。

2.积累有新鲜感的词语,收录到童话词语宝盒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字理识字、语境识字等方法,自主认识“捡、旧、饿”等生字,会 读“几、晃、喷”等3个多音字,会写“旧、裙”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6—11自然段,借助关键词句,想象 故事中奇妙、温暖、悲惨的画面,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关心小女孩悲惨的命运,体会小女孩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和小女孩一 起欢笑、一起悲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读一组多音字

几   几次  几 乎    晃   晃 动  明晃晃

喷   香喷喷的烤鹅  喷香的烤鹅

2.默一组要写的字

火 柴 旧 围 裙 可 怜 饿  蜡烛  富 有  奶奶

过渡:如果说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感受到身体的温暖;那么第二次、第 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擦燃火柴,那些画面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

(二)朗读故事,想象火柴燃起的温暖瞬间

1.出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第6—9自然段,想一想,小女孩四次擦燃火柴 的瞬间,眼前又出现了哪些奇妙的景象?圈画出让你印象深刻的词句。

2.全班交流:想象第二次点燃火柴的画面

①学生借助“又厚又冷的墙壁”变得像“像薄纱那么透明”;烤鹅“冒着香 气”,“摇摇摆摆地走来”等字词,想象精致、温馨、有趣,充满了梦幻色彩的 画面。②借助表演朗读,读出有趣的画面。

3.全班交流:想象第三次点燃火柴的画面

借助关键字词想象与朗读:①穷苦的小女孩,内心有一颗追去美的心灵。她 多么希望拥有美好的节日礼物,用美来装点她的生活。②品味“眨眼睛”,感受在想象世界里,画片友好地对待小女孩,想象画片上会写怎样的祝福。理解画片 带给她心的温暖。③用朗读表达美美的画面。

4.全班交流:想象第四、五次点燃火柴的瞬间

借助关键字词想象与朗读:①围绕“那么温和,那么慈爱”“搂在怀里”, 感受奶奶的爱。②聚焦小女孩的动作和语言表现,感受小女孩不顾一起的强烈愿 望。③比较阅读:第四、五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火柴的亮光都和前三次有什么 不一样?(预设:前三次,小女孩只是看着,最多是伸出脚、伸出手,但第四次 小女孩叫了起来,最五次她擦燃了一大把火柴。火柴的亮光也在发生变化,越来 越亮。)师生合作朗读,读出小女孩和奶奶相聚的美好画面。

5.梳理小女孩的五次愿望:她一次次擦燃火柴,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  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她希望获得身体上的温暖、期待吃上美味的食物、 获得美丽的节日礼物、获得奶奶的疼爱、最后和奶奶一起去往那个没有寒冷、饥 饿和痛苦的地方。

6.小结:小女孩的愿望就像攀登阶梯一样不断升级,在火柴燃起的一个个 瞬间,她从身体到心灵逐渐都获得了温暖。

(三)讨论探究,感受小女孩可怜遭遇的原因

1.指名朗读第10—11自然段。2.出示学习要求:

故事最后写小女孩曾经那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向新年得幸福中走去。在 你的心中,小女孩究竟是可怜的,还是幸福的?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将理由记录下来。

我们觉得小女孩是           因为她

预设1:小女孩是幸福的,虽然她在现实世界中又冷又饿,最后冻死了。但 她在幻想中获得了身体的温暖、美味的食物、精美的礼物还有奶奶的爱。幻想让 她变得幸福。

预设2:小女孩是可怜的,因为她的幸福都只是在想象中。那些幸福都是她 幻想出来的。最后她在大年夜冻死了,没能见到新年的太阳。

3.小结:在那个极其寒冷的漫漫冬夜,小女孩饥寒交迫,冻死街头,再也见 不到新年的太阳了。安徒生先生有一颗悲悯之心,让小女孩在幻想的世界里,实 现了所有的愿望,体验到幸福的生活,让小女孩短短的人生有了温暖和明亮的色 彩。但这些毕竟都是幻象,所有的美好愿望都只能在这让我们感到小女孩更加可 怜。我相信,同学们在动情的朗读和深情的讲述中,已经在心里种下了悲悯和善 良的种子。《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已经流传了近200年了。她还将继续流传 下去,陪伴着更多小朋友的成长。

【布置作业】

1.自由朗读课文,选择印象最深刻的部分,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也可以找一 段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诵读。

2.在课本119页的词语表中,找到本课的14个词语,选择至少3个词语, 写一篇短小的词语日记,记录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

3.选做:阅读《安徒生童话》,感受其他童话故事中的奇妙想象。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5课《草船借箭》

(七)【上课教师简介】

王继玉,女,1981年2月生,现任教于宁夏吴忠市利通区第十三小学,一 级教师,吴忠市优秀人才,吴忠市骨干教师。2019年在宁夏小学语文教师素养 大赛中获一等奖,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获部级优课;2020年 获全区优秀空中课堂课例一等奖;2021年执教的课例获自治区精品课例遴选活 动一等奖;2022年获利通区第一届中小学教学名师精品课一等奖;2023年获自 治区第九届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一等奖。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 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 春趣》四篇课文,意在带领学生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 法,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本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小学阶段第一次 集中安排古典名著的学习,古典名著中众多的人物,复杂的人物关系,曲折的故 事情节,还有许多文言词句、生僻字,都有可能成为学生阅读中的障碍。为降低 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难度,作为本单元首篇课文,《草船借箭》以现代白话文形 式呈现,有助于减轻学生的畏难情绪。

《草船借箭》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内容改写,讲述了诸葛亮巧施妙 计借箭的故事,塑造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本课教学中可基于学生已有阅读 经验,通过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句、借助相关资料等,引导学生初步学习古典 名著阅读方法,感悟人物特点,加深对人物的理解,进一步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 兴趣。

【设计理念】

对标课标六大任务群第二层级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及“思辨性阅读与

第五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展示与观摩活动

表达”任务群。在设计本课的时候,将重心放在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落实  与思考。在教学中,以任务驱动认识故事中的人物为主线,层层设疑,引导学生  自主探究,同时借助故事情节和相关资料,不断丰富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带领学  生走进中国古典名著,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通过反复研读层层递进,在学生对人物的认识评价的一次次的刷新中,达成教学  目标,并有效落实“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及“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  习要求。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新词;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梳理草 船借箭的故事内容。

2.能通过借助相关资料、抓关键语句等方法体会人物特点。

3.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的经过,感受故事中的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人物形象的丰满,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搜集有关《三国演义》和《草船借箭》的相关资料,完成预习 单。(内容见附预习单)

2.教学课件。

第一课时(请原班级老师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并积累新词;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梳理草 船借箭的故事内容。

2.结合资料大体了解《三国演义》及草船借箭的故事背景。

3.学习借箭的原因部分内容,初步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借助资料,走进名著

1.单元导读,明确单元主题及任务。

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在那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四大名著犹如四颗璀璨的明珠,历经数百年,依然熠熠生辉。走进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们将开启一段古典名著阅读之旅,通过阅读四大名 著中的四个小故事,以一斑窥全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课件出示单元任务:

活动一:读三国故事,品人物特点     《草船借箭》 活动二:识梁山好汉,评人物形象     《景阳冈》

活动三:理西游情节,讲精彩故事——《猴王出世》 活动四:感红楼春趣,谈人物印象     《红楼春趣》

今天让我们首先走进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小故事《草船借箭》,一起去读三国 故事,品人物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分享交流《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以下几点:

(1)它是历史小说。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群雄割据,后形成了魏、蜀、吴 三国鼎立的局面,最后由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这段历史。

(2)它是演义小说。演义是指以历史事实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 成的小说。也就是它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叙述,还融入了作者的思想、观念, 有虚构的成分。

三国演义就是以三国时期的历史事实为基础,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小说。

(3)它是章回体小说。全书共有120回。《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第 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相关内容改写而成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课标倡导单元整组教学意识,本环节教学首先意在通过单元导 读,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学习框架,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使他们在学习本单 元内容之初,就对整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有清晰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和重点,为 后续的学习做好知识铺垫。学生对于《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进行交流分享,不 仅可以使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所了解,为教师后续指导学生的学习明确方 向,还可以提示学生,借助资料是学习古典名著的好方法,更为深入学习课文打 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知大意,理清情节

1.初读课文,梳理人物关系。

(1)学习生字,理解新词。

妒 忌 委 托 军 令 状 疑 惑 弓 弩 手 都 督 丞 相 幔 子 翎 毛 水 寨 擂 鼓 呐 喊 插 满 神 机 妙 算

(2)指名说说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谈谈对这几个人物的初步印象。

(3)借助三国时期地图(或视频资料),了解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统一北方后率军南下,在长江北岸 集结兵力,准备统一全国。孙权手下大将周瑜驻守在长江南岸,刘备派诸葛亮前 去联合孙权抵抗曹操。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权和刘备联合抗曹的时候 发生的。

2.默读课文,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用画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故事主要情节。

【设计意图:“抓住主要人物”是阅读古典名著的重要方法,在阅读古典名 著的时候,首先需要厘清关键人物,以便快速地把握主要内容。本环节从整体入 手,用思维导图将故事中的主要事件、人物关系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 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结构和发展过程。借助思维导图讲述故事情节,可锻炼学 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品读对话,感悟“心机”

1.出示学习任务:默读第二自然段,揣摩周瑜和诸葛亮的心理活动,想一想 两人各有什么特点?

2.指导学习借箭的起因部分,品读有关周瑜、诸葛亮言行的关键词句,体会 人物特点。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3.这是一场智力的交锋,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里却是波涛汹涌。分角色读 人物对话。

4.读着读着,你们分别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周瑜和一个怎样的诸葛亮呢?梳理 总结。

【设计意图:课标中强调,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文学语言和 形象的独特魅力。本环节的学习即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中体现人物特点的语 句,从细节中捕捉信息、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性格,从而初步感知古典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的魅力。】

第二课时(活动现场授课)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中人物的特点。2.能运用已有阅读方法大致读懂原著片段。

3.初步感受阅读古典名著的快乐,产生对《三国演义》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内容,聚焦人物

1.回顾故事的主要内容。

2.草船借箭故事中有四个人物,如果按照智谋排名,谁排榜首?说说推荐理 由。

【设计意图:回顾故事内容,聚焦主要人物诸葛亮。】

(二)细读文本,品析人物

1.指导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出示学习任务:默读课文,思考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里?找到相关语 句,完成学习单。

2.指导交流。

预设1.知天时。

你从课文中哪句话看出来的?

“大雾漫天”,在原著中有篇《大雾垂江赋》这样描述:初若溟蒙,才隐南 山之豹;渐而充塞,欲迷北海之鲲。然后上接高天,下垂厚地;渺乎苍茫,浩乎 无际。

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偶然碰到的还是他提前就算到的? 联系上文: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 到第三天四更时候……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重罚。” 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预料到的,可见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预设2.识人心

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 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

对比鲁肃的吃惊与诸葛亮的笑,读出人物内心。预设3.善谋略。

除了知天气、识人心外,在借箭的方法上,他还做了一些巧妙的安排。(布 置船、连船、一字摆船、擂鼓呐喊、调转船头)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聚焦诸葛亮借箭的过程,细读文本,抓住 关键词句,前后联系,深入感受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形象。】

(三)链接原著,引发期待

1.草船借箭的精彩情节,原著中是这样描述的:出示阅读链接,找出课文中 对应的段落。

2.阅读链接与课文对比,有什么不同?

原著的语言有文言的色彩,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个挑战,但是只要我们积极运 用已有的阅读方法去读,还可以将原著和改编版对照去读,也可以借助影视剧去 读,相信你们一定可以战胜困难,品尝到古典名著阅读带来的快乐。

3.拓展阅读原著片段,说一说讲了什么,观看影视剧片段帮助理解。

(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所学到的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三国演义》原著中有许多特点 鲜明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鼓励学生课后走近这些人物,品读精彩故事。

2.布置作业:课外阅读《三国演义》原著自己喜欢的章节,深入感受人物形 象。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语文教学肩负着引导学生认识中华  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重任。四  大名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是经久不衰的文学瑰宝。本课的学习承载  着以一篇带整本的任务。本环节意在由草船借箭的故事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由课内阅读拓展延伸至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整本书。】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诸葛亮   知天文        借助资料

神机妙算识人心        联系上下文

善谋略        结合影视剧

【设计意图:本设计突出单元语文要素,及本课教学重点,内容清晰简洁。】


(八)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我有一个想法》

【上课教师简介】

宋可耕,男,1985年3月生,重庆两江新区人民小学副校长。重庆市小学 语文骨干教师,曾获全国小学语文汉语拼音与识字教学优秀录像课评比一等奖, 重庆市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第一名,重庆市辅导员大赛特等奖,重庆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主持、主研多项市区级重点课题。

【教材分析】

(一)把握学情起点,找准“从观察到记录”的学习需求

在生活中,三年级的学生常被要求“听话”,他们的想法容易被忽略。其实, 在他们的脑海中有很多有价值的想法,但往往因为表达能力不足而不被重视。如 果他们能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办法,就能使生活变得更加  美好。

本单元习作的语文要素是“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它包含了 三项基本能力要素:一是观察能力,指留心生活;二是思维能力,指理清想法;三是表达能力,指记录清楚。观察是想法的来源和基础,梳理是让想法清晰的必 要过程,表达是为了达成有效交流。

观察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是三年级习作教学的核心内容。课程标准中28次提 及“观察”,统编教材在语文要素、课后习题中39次出现“观察”,从仔细观 察画面,到观察记录生活,再到连续观察,学生的观察意识、观察习惯,观察方 法,观察能力得以系统培养与进阶。(如图1)本单元的观察,主要定位为对生 活的观察,思考并记录。



连块观察

建续现察,学写观察日记

现察植物              察事物的变化,  把       写清是

观察生活         借助记录卡观察并写清是

观察场录          留心生活,记录自己的想法

仔加观察     观察一个地方,国烧一个意思写

观察预测     仔细现察,把现察所得写下来 续写图画后的故事

三上第四单元 续写故事

三下第一单元     三下第四单元       四上第三单元 我的植物朋友我做了 一 项小实验  写观察日记

现察枯图

年颇

三上第五单元

我们眼中的填纷世界

三上第七单元  我有一个想法

三上第六单元 这儿真头

观察变化


图1第二学段“观察”类习作序列

“记录想法”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的习作能力要素。但这种带有“议论”性  质的习作训练,学生在二年级的“小练笔”和“语文园地”中均有涉及。例如, 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写话“心中的问号”和第七单元的写话“我想养小动物” 等等,为这次的习作训练奠定了基础。如图2所示,在本单元习作后,教材四次  出现了要求学生表达个人想法的写作任务,对这一能力的培养逐步加深。通过纵  向的对比分析,可以明确地看出,本次写作练习旨在对“记录想法”这一能力进  行基础训练,其目标设定相对较低,仅要求学生能够“有想法,写清楚”。

发布想法,获得支持

联系生活,把想法写具体       学写倡议书让自己的想法得到支持

读好书,写感想     结合生活体验,写出自已的想法

      用书信,谈想法      在读后感中把自己的感想表达清见 有想法,写清楚[ 选择倾诉对象把心里想说的话写下来

留心生活,记录自己的想法

六 上第三单元

_让生活更是好

三上第七单元 我有一个想法

五下第二单元 写读后感

五上第六单元 我想对您说

六上第六单元 学写倡议书

图2各年级“记录想法”类习作序列

依据学情,“从观察到记录”是三年级学生学习的真实需求,也是“关注需 要改进的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的重要基础。

(二)立足单元整体,实现“从思维到能力”的表达进阶

1.“发现”在进阶——留心观察,发现问题

本单元,在《大自然的声音》中,学生从习以为常的声音中发现大自然的丰 富与鲜活;在《父亲、树林和鸟》中,学生透过父亲对大自然真切的了解发现人 与自然和谐共处之美;在《读不完的大书》中,学生在自然这本大书中发现无穷 的奥秘和乐趣;在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以及本次习作《有一个想法》中, 学生将视角转向更广阔的生活空间,留心观察,不断发现值得改进的问题。

2.“思维”在进阶——理性思考,理清思路

人的核心素养往往不是单项技能的相加,而是具体情境下知识技能的灵活迁 移和运用。因此,课标秉承素养本位的统整性课程观,将以往的“口语交际”“写 话”“习作”整合为“表达与交流”。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与习作紧密相联。口语 交际要求学生交流对身边小事的看法,这样的看法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反 映了学生个人的价值判断。本次习作更侧重于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在口语交际的 基础上发现生活中需要改进的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 办法,把问题和想法写清楚。

3.“能力”在进阶——先说后写,清楚表达

本次习作引导学生把口头语言转化为书面语言,在能力上更进一步。教材为 学生展示了两个范例并提出要求——“要把问题和想法写清楚”“如果有改进建 议和解决办法,也可以写下来”,写好以后“读给同学听”,征询同学是否明白 你的想法及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第一则例文片段先提出爱玩手机的人特别多, 接着以具体事例强调了为什么改,然后提出怎么改——不应该总是玩手机。第二 则例文片段先以问句提出建立班级植物角的想法,接着写了怎么建立植物角,以 及建立之后会有怎样的好处。通过对教材例子的剖析,引导学生梳理将想法写清 楚的思路。从说想法到写清楚,学生习得清楚表达的方法,并乐于分享。


(三)链接真实情境,坚持“从课堂到生活”的育人导向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物物相连,事事相关, 人、事、物在生活的“附近”相互交织,建立起紧密联系。社会河流里的个体  像一条条鱼,河的水质,关系到每条鱼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所以,关心水质 是每条鱼应该做的事。

一些成年人总热衷于谈论热搜话题、国际大事,却习惯性地忽略身边需要改进的小事,孩子们又觉得他们年纪太小,大人们也不太能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想法。但生活的水质和我们每个人的想法和努力息息相关。今天的儿童,就是未来社会 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他们应该主动发现、感受、理解周遭世界并积极提出改进建 议,提升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努力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学生带着在生活中的观察和发现走进课堂,在课堂上又学习了如何清楚表达 自己的真实想法,将这样的能力带回到生活中去,就能够更好地和别人交流想法, 从而改变生活的水质,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学目标】

(一)能关注生活中值得改进的问题,产生真实想法。

(二)能理清想法,把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三)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让生活更美好。【教学准备】

(一)完成口语交际《身边的“小事”》的学习。

(二)完成《预学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一)能关注生活中值得改进的问题,产生真实想法。

(二)能理清想法,把问题和自己的想法写清楚。

(三)能主动用书面的方式与别人交流想法,让生活更美好。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生交流,感知“想法”的价值。

(一)我来想一想

1.互动交流,展示初稿。

链接口语交际,关注:你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这个想法可以说给谁听?肯 定想法的价值。

2.同桌互读,简评初稿。

互评标准:(1)读了同桌的想法,你明不明白他想改进什么问题?

(2)你觉得同桌关注的这个问题,如果改进之后会不会更好? 3.汇总统计,互相启发。

了解同学关注的问题场景,相互启发,学习从家庭、学校、社区等不同场景 中去发现值得改进的问题。

小结:基于对生活的观察,能关注到不同场景中可以改进的问题,产生自己 想表达的想法。

【设计意图:链接口语交际,让学生在预学单上尝试初次表达,通过交流摸 清学生表达的起点和需求。引导学生感受想法的价值,学习从家庭、学校、社区 等不同场景去发现值得改进的问题。】

(二)我来学一学

借助教材,学习如何清楚地表达想法。

1.学习范例,明白可以“写什么”

学习例子,围绕想要改进的问题,可以选择从“改什么、为什么改、怎么改、 改了会怎样”等不同方面把想法表达清楚。

2.交流发现,学习可以“怎么写”

交流发现,可以把你想表达的方面多写几句,还可以用上“我发现”“可以…… 还可以……”等句式把想法表达清楚。

3.聚焦“想法”,练习表达

用学到的方法实践运用,练习如何清楚表达。

小结:要把想法写清楚,除了写清“改什么”,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个或 几个方面进行补充,用上学到的方法多写几句。

【设计意图:为了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清楚,充分运用教材,让学生 在交流中,建构起书面表达想法的路径    “写什么”和“怎么写”,尝试运用, 在实践中习得方法。】

(三)我来改一改

1.根据要求,完成习作

可以在课前已有想法的基础上继续修改完善,也可以把在课堂上新产生的想 法写清楚。

2.依据标准,同桌互评

分享交流,把想法读给同桌听。依据评价标准进行互评,问他是否明白自己 的想法,再问问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3.修改完善,展示交流

根据同桌的看法,再次修改完善习作,让“想法”表达得更清楚。集体交流分享,为他人的想法点赞。

小结:同学们用上刚刚学到的方法,把自己的想法一步步表达得更加清楚, 进步很大!这样一来,你的想法就有了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可能。

4.延展话题,引发思考

关注真实事例,思考小想法带来的大价值,愿意主动发现问题,积极表达想 法,让生活更美好。

【设计意图:运用所学的方法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交流分享中进一步 修改完善,借助评价标准开展互评,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用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引发思考,推动学生积极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努力做一个有想法、会表达的小公 民。】

总结:生活中永远有值得改进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是抱怨、忽视,还是 善于发现、善于表达、积极面对,这就是我们每个人不同的生活态度。态度不同、 选择不同,生活就会变得不同。希望我们的想法,能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附:板书设计

观察生活  发现了问题

解决问题  生活史具好

我有一个想法

写什么                怎么写

改什么

为什么改

怎么改   改丁会怎样

我发观

可以……还可以……


(九)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24课《古人谈读书》

【上课教师简介】

司培宁,女,1986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小学教师。 曾获“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河南省优秀班主任”“河南省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河南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等称号,担任省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是  《班主任之友》封面人物,多次在国培项目中做专题报告或进行示范课展示。在专业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让学生站在课堂中央》等10部教育教学著作。

【教材分析】

《古人谈读书》是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 文主题是“读书明智”,语文要素是“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习 作要求是“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本课由两则文言文组成, 选取古人关于读书学习的言论,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读书的意义,培养正确的读书 方法和态度,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第一则选自《论语》,是孔子关于学习态 度和学习方法的六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实事求是、学思结合等;第二则选自朱 熹的《童蒙须知》,告诉我们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并强调“心到”最 重要的道理。

课文配有古人席地而坐,手持竹简展卷苦读的插图,和文章的主题相互呼应。

【学情分析】

五年级之前,学生已经学过几篇文言文,初步掌握了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 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够帮助理解文意,对文言文的文体特征更加熟悉。三、 四年级学习的文言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比较通俗易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但是,《古人谈读书》说理性较强,语录体文本句子之间关联性不高,学习时, 内容理解有难度,特别是不容易主动关联自己的读书经验和生活实际谈受到的启 发,需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方法,在多样化的学 习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把握内容要点。

【教学目标】

1.认识“耻”“寝”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 等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3.能借助注释等多种方法,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内容要点。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内容要点。

2.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任务单、空白书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耻”“识”“寝”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识”,会写“耻”“诲” 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3.能借助注释等,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内容要点。

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能借助注释等,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内容要点。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 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过程】

一、对话经典,激发学习兴趣

1.出示单元目录,引出本课。

2.阅读单元篇章页,感悟“熟读深思”的读书方法。

2.介绍孔子和《论语》,引出本课第一则内容,整体感知。

、读熟课文,感受文言韵味

1.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出示学习要求:同桌互读互评,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2.汇报交流,指导朗读。

预设:

(1)  读准“知” “识” “诲”的字音。

(2)读好长句子“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停顿、节奏。3.读熟课文,读出韵味

(1)交流读出文言文味道的方法。

(2)多种方式合作朗读,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三、读懂课文,领悟读书之道

1.自读课文,提出疑问。2.合作学习,理解大意。

(1)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展示,答疑解惑。3.融入情境,加深理解。

链接教学资源,结合原句背景,利用学习情境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六句话 的意思。

预设:

(1)结合原文对话情境理解“是知也”。

(2)借助资料、联系身边典型,理解“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

(3)联系自身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学如不及”。4.整体梳理,把握要点

(1)梳理孔子关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2)利用关键词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四、读活课文,建立生活联系

1.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和生活经验,小组交流学习本课的收获和启发。2.多形式指导背诵。

3.选择一条自己最喜欢的经典抄写到书签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或赠送他人。

【板书设计】

24古人谈读书(一)

实事求是

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

勤勉好学

积极进取 学思结合

熟读深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矣、岂”2个生字,会写“谓、诵、岂”3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大意,把握内容要点。4.能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出课文内容带来的启发。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内容要点;联系实际谈启发。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介绍作者

1.背诵第一则。

2.介绍朱熹和《童蒙须知》。

二、读通课文,把握要点

1.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示范朗读,关注长句子的读法。

(3)指导朗读长句子。2.读思结合,理解大意。

(1)自学课文,提出疑问。

(2)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三、关联生活,感悟道理

1.借助表格,梳理句子间的关系,理解朱熹的读书观点。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读书之道。

3.联系自己的读书生活,谈谈学习本课的收获和启发。4.多种方式背诵课文。

四、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1.拓展阅读,感悟读书方法。2.布置作业。

(1)结合两则文言文及自己的读书生活,写自己的读书收获。

(2)背诵课文,积累经典。

【板书设计】

24古人谈读书(二)

三到     到  眼到  口 到

最急



(十)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习作《这儿真美》

【上课教师简介】

黄平平,女,1981年1月,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一级教师。泉州市“教  坛新秀”,泉州市骨干教师,泉州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福建省普通话水平测试  员。曾获得全国“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一等奖;部级优课;福建省微课程设计比 赛一等奖,福建省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市教师素养展示、优质课、说课等比 赛一等奖;多篇论文在CN刊物发表;主持并参与多个省级课题。执教25年来, 追求“扎实、灵动、素美”的课堂教学风格,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排及教学重难点解析

《这儿真美》是统编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习作。本单元人文主题是 “祖国河山”,语文要素为“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习作的时候, 试着围绕一个意思写”,读写要素关联度极高。单元编排的内容环环相扣,系统 性强,形成读写闭环:课文《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 丽的小兴安岭》带领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景,由美及爱,激发学生爱家乡、爱河 山、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为本次习作打下情感基础;课文提供了多处典型的总分 (或总分总)段落表达,文后安排了指向写景文章阅读理解和语言积累的练习题, 并编排了写景小练笔,为本次习作表达做了充分铺垫;通过习作表达,家乡美、 山河美、祖国美的情感体验更加真切。

单元内容为本次习作做了充分准备,本次习作教材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 习和活动支架,具体包括:

1.提供交际语境。习作前提出“让我们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吧”,习作 后要求“读给同学听,和同学分享你发现的美景”,强调交际功能,加强读者意 识,唤起学生表达兴趣。

2.呈现丰富例子。第一部分列举“花园、果园、田野、小河……”以常见地点启发学生留心观察,寻找身边的观察对象,第二部分习作要求列举三个起始句, 引导学生用一句话表达“一个意思”,即学习关键句的写法。列举三组新学词语, 供学生直接选用,也启发学生自主运用已积累的合适的词语。而插图,呼应前文 提到的常见地点,也是学生观察和表达的好资源。

3.指导全面具体。写前指导学生从“有些什么”“是什么样子”两个角度细 致观察,写时从围绕一个意思、运用新学词语两个要点着力,写后从自读修改、 朗读分享两个层次提升。习作全程指导明确而具体。

将本次习作置于第六单元中横向考量后,再综合全套教材纵向比较,更能精 准把握本次习作的教学重难点。

1.观察是本次习作的训练重点。

本次习作紧接在全套教材的第一个习作单元(单元主题:留心观察)之后, 观察内容为美景地点有些什么,是什么样子的。本次习作承接第一个习作单元, 继续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进一步加强“五感”观察法的综合运用,促 进学生逐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为后续习作夯实基础。

2.写清楚,是本次习作的重点,也是难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要求指出:观察周围世  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  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全套教材共编排了五次写景习作,分别编排在 三至五年级,具体包括三上《这儿真美》、四上《推荐一个好地方》、四下《我 游览过的地方》、五上《我最喜爱的季节》、五下《     即景》。“写清楚” 作为第二学段习作学习的核心目标,贯穿于三四年级30次专项习作训练中。本 次习作是全套教材中第一次写景专项练习,属于“起步”练习。围绕一个意思写 清楚是本次习作教学重难点,重在指导学生围绕一个意思,运用新学的词语,从 “有些什么”和“什么样子”两个方面写清楚并向他人介绍身边的一处美景,让 读者能看得明白、留下印象。

(二)学情分析与指导策略

三年级是第二学段的初始年段。在本次习作前,学生已有的语文知识水平和 能力基础分析如下:一至三年级已精读课内写景文13篇,二年级专门写话训练 7次,随课写话练习4次,三年级已完成习作训练5次,在本单元阅读中完成高

关联度写景小练笔2次,学生具有初步读写储备;在本册第三单元学习使用三种 修改符号,具有粗浅的修改明显错误的经验;在第五单元初步学习观察方法,了 解并具有基本的观察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以下困难和问题:

1.观察:未能留心观察时,较难发现身边的美景,导致选材困难;细致观察 时面面俱到,不懂得根据不同景物的特点综合运用多感官观察,使自己的观察更 扎实、更深入。

2.表达:只罗列观察的景物,没能写清楚景物的样子,景物呈现可能存在跳 跃性;可能出现错别字、词语运用意识不强或句子表达不够通顺。

针对学情,通过用实教材、用“活”教材来突破:

1.单元课文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体悟作者如何发现美、观察美和表达美。

2.本次习作设计了情境化课前观察分享记录单,引导学生学习观察,学习记 录。

3.课堂指导强调交际功能,以加强读者意识为突破口,通过“美景分享会”, 激发学生表达与交流的热情;以校园的一处美景为例,让学生经历真实充分的课 堂动笔实践,在学生成品习作中发现问题、找准起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在师与生、生与生的互动交流中习得方法,提升习作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书面 语言、口头语言和媒介语言相结合,人智与数智相结合,激发表达与交流的新灵 感,生成表达与交流的新体验。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处美景,乐于向别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习作。

2.能围绕一个意思,主动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词语,写下自己观察的美景(以 校园某处为例)。

3.能朗读自己的习作并用修改符号修改错别字或“拼音字”,提高朗读和修 改习作的能力。

4.介绍一处美景,分享自己的发现,感受景色美、环境美、生活美,培育审 美体验能力和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准备】

学生学习准备:

学生课前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方案完成相应预习任务。教师教学准备:

希沃课件、课堂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发布习作任务,多感官观察发现美

1.揭示习作课题,初读教科书,明确本次习作任务。

2.创设分享会情境,交流选材:你准备介绍身边的哪一处美景?向谁介绍? 3.以校园某一处为例,结合第五单元的学习经验,分享多感官观察所得。

4.结合课前观察单和美景照片,现场二次观察,同桌互相分享观察所得。

【设计意图:强化读者意识,创设分享情境,激发分享热情,在分享中感受 生活美好;链接学生已有学习基础,引导留心观察、多感官观察、细致观察发现 美,为习作做铺垫。】

(二)明确习作要求,写评结合表达美

1.梳理写法。

(1)再读教科书,明晰习作要求:围绕一个意思写。(2)借用教科书例子,学习用关键句表达一个意思。

2.动笔练写。

3.朗读检查,运用修改符号修改错别字。4.多向互评。

(1)集体欣赏典型习作,建构习作评价标准。

(2)引入课文典型片段,优化语言表达。

【设计意图:聚焦写法迁移,通过链接教材明确习作要求;结合动笔练写、 多向互评环节,确保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不断调整,伴随学习过程习得习作方法, 建构评价标准。】

(三) AI 赋能创意表达,自改互荐分享美

1.自查自改。

2.组内分享,推荐好作品。3.集体共赏。

(1)小作者朗读分享作品。

(2)共赏AI美文,交流借鉴。

(3)同质习作创意展示。

【设计意图:自主查改与合作推荐两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促进学生自我反思 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回归分享会情境,引入AI 智能分享等现代教学手段,丰富 学习体验,享受习作的乐趣。】

(四)主题升华情育人,活动延伸传播美

1.紧扣单元主题,小结升华。

2.活动延伸,布置工整眷抄与共享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紧扣单元主题进行小结,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深化对祖 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通过布置美文共享任务,不仅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 于实践,激发学生的分享意识和创新精神,还将进一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 升和审美素养的发展。】

【板书设计】

这儿真美

有些什么    什么样子 围绕一个意思写

用上积累的词语


(十一)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课《我的植物朋友》

【上课教师简介】

曹美欣,女,1984年7月出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 语文教师,一级教师。曾获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曾获新疆维吾尔自 治区现场课教学大赛一等奖、录像课一等奖。曾获全国、省、市、区各类教育教 学比赛一、二等奖。参与并主持省级、市级课题研究。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发表或 获奖。从教十余年,始终坚持做一位有教育情怀的教师。

【教材分析】

《我的植物朋友》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本单元围绕“可 爱的生灵”这一主题展开学习,单元表达训练要素是“试着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 楚”。“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准(2022年版)》中第二学段习作的要求之一。本单元习作既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 元习作“写日记”、第五单元习作“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的进一步延伸,鼓励 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试着把观察到的和感受到的写清楚,也为三年级下册第 二单元“把图画内容写清楚”、第四单元“把实验过程写清楚”以及四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写观察日记”、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的动物朋友》做了承接与铺 垫。

本次习作,教材共安排了三个版块:习作前观察植物朋友做记录卡,习作中 借助记录卡写植物朋友,习作后自主修改,并乐于与同学交流分享习作内容。意 在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把自己观察到的和感受到的写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 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我的植物朋友》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学生借助记录卡化“卡” 为“文”,这对于刚刚接触习作的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   的观察角度单一,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欠缺。这就需要整体把握习作的学段目标、

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系统关联学习任务,努力实现习作任务与学生能力的共同进阶。

【教学目标】

1. 通过分享植物记录卡内容,拓宽写作思路,激发写作兴趣。2.借助植物记录卡,把自己观察到的和感受到的写清楚。

3.能自主修改习作,并乐于与同学交流分享习作内容。

【教学准备】

(一)学生学习准备

1.《我的植物朋友》是三年级下册习作,需要扬州教师完成本单元精读课文 《荷花》的教授,并完成课后小练笔。教师将所有学生的植物记录卡,拍照发于 授课教师,学生上课时携带自己的植物记录卡。

2.学生熟读三下第一单元教材内容。仿照本次习作中的桃花记录卡,观察一 种植物并完成植物记录卡。

3.教学现场需要多媒体投影设备,便于习作的现场修改教学。

(二)教师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习作单。

【教学过程】

任务一:创设情境,分享植物记录卡,交流所得。

(一)分享植物记录卡。

借助植物记录卡,分享学生观察到的植物,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 习作是为了向别人介绍自己的植物朋友,自己写的文章除了教师会读,同伴也会 读。

(二)交流选取对象的思考和观察的角度

引导学生结合植物记录卡思考交流从哪些方面观察植物朋友的。

(三)补充记录卡,激发写作兴趣。

全班分享、交流,补充记录卡内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设计意图:分享观察,交流选取对象的思考,体会观察要多方面,补充感 兴趣的方面,进一步丰富习作选材。】

任务二:从植物记录卡中选1-2个方面写一写自己的植物朋友。写的时候, 试着把你观察和感受到的写清楚。

(一)围绕“写清楚”,赏析评价

学生交流习作片段,发现表达的优点与不足。

(二)搭建支架,化“卡”为“文”。

1.引导学生在化“卡”为“文”中用连贯的语言写清楚观察到的植物。2.借助记录卡,从多角度写清楚。

关联精读课文,引导学生调动感官从多角度写清楚自己的植物朋友,丰 富学生的写作角度,让植物特征更突出。

3.写出观察时的感受。

学生在写清楚植物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方面时融入自己的感受,并表 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设计意图:借助记录卡,让学生把观察到的写清楚是化“卡”为“文”的 基础,借助多种观察方法写清楚植物的样子,并能试着写出观察感受,是写清楚 的具体落实。】

任务三:分享习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植物朋友。1.分享习作,赏析评价。

2.写同一植物的同学可以合作分享,让大家更了解植物朋友。3.推荐作品,完成电子习作集。

【设计意图:积极主动与同学分享习作,能从不同角度欣赏并评价同学习作。激发后续写作兴趣,为连续性观察打基础。】

【板书设计】

我的植物朋友

写清楚

仔细观察: 样子、颜色、气味……

(看、闻、摸、感……)

介绍              描述


(十二)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习作《     即景》 

【上课教师简介】

马益彬,男,1984年2月出生,浙江省杭州市明远未来小学校长,高级教 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最美教师”提名奖。曾获浙江省小学语文学科教 学活动评审一等奖,课例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多篇教学论文在省、 市教学论文评审中获一、二等奖,十余篇教学论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出版个人 教学专著《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教材分析】

《       即景》是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内容,本次习作要求学生观察 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单元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习作教材安排了三个板块:一是明确了习作内容,列举学生熟悉的自然现象与自 然景观,打开习作思路;二是提示了习作要求,以“窗外即景”“日落即景”等 内容为例进行具体解说;三是提出了修改要求,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写出景物的变  化。

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在习作内容的编排上具有层次性、发展性的特点。在本 次习作之前,学生已有过写景文的练习: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这儿真美》,引 导学生仔细观察,试着围绕一个意思,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四年级下册第 五单元《游      》,引导学生按照游览的顺序写景物,把游览的过程写清楚, 把形象深刻的景物作为重点来写,注意把它的特点写出来。本次习作的重点是写 出景物的变化,可以联系学生已有的阅读和习作经验,引导学生在按一定顺序描 写景物的基础上,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三学段提出的“养成留心 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的要求,本课在教学设计时,基于学情起点,引导学生在 课前完成观察记录单;以单元课文《鸟的天堂》《月迹》中动态描写为例,引学生运用恰当的方法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在观察和习作中,引导学生感受大自 然的奇妙和美好。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观察记录单的交流,了解“即景”的含义,把题目补充完整。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结合观察所得、借鉴课文表达方法,写出景 物的变化。

3.按要求修改习作,在习作分享中亲近自然,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准备:课件、观察记录单、习作稿纸、习作素材包。

学生课前准备:完成观察记录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课前观察记录单的交流,了解“即景”的含义,把题目补充完整。

2.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结合观察所得、借鉴课文表达方法,学习写 出景物的变化。

3.以写出景物变化为重点,初步修改习作片段,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

【教学过程】

(一)借助观察记录,确定习作内容

1.回忆单元课文,明确单元主题,板书课题。2.借助观察记录单,了解“即景”的含义。

出示课前观察记录单,引导学生比较判断,理解“即景”是眼前的、当 下的景物。

3.交流观察所得,感知即景的美妙。

(1)畅聊即景之美,分享心动时刻。

(2)欣赏即景瞬间,补全习作题目。

(二)明确习作要求,学写景物变化

1.默读习作教材,圈画关键词句,明确习作要求。

(1)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

(2)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2.借助观察记录单,明晰写作顺序。

预设1: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可以按时间顺序写,也可以按空间顺序 写。

预设2:可以用上一些表示时间或方位的词语,把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的变 化过程写清楚。

3.回顾单元课文,学写景物的动态变化。

(1)再看观察记录单,重点聚焦“景物的动态变化”进行交流。

(2)回顾单元课文《鸟的天堂》《月迹》,交流文中描写景物动态变化的 表达方法。

预设1:《鸟的天堂》中群鸟飞翔的片段,从鸟的声音、数量等方面写出了 “鸟的天堂”从静寂到热闹的变化过程。

预设2:《月迹》中月亮爬升的片段,通过月亮的形状变化写出了月亮慢慢 升高的过程,运用了“先、再、渐渐地”等词语,把月亮升高的过程描写得更清 楚。

(3)根据习作要求,练写习作片段。

(三)评改习作片段,感受即景之美

1.以写出景物变化为重点,师生共同评改习作片段。2.伙伴相互评改,选择一处修改完善,全班交流。

3.借助观察记录单,提示第二课时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自然,感 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

【板书设计】


即景

按一定顺序写

奇妙美好         写出动态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典型习作赏析,再次明确按一定顺序写、写出动态变化的要求,增强 习作信心。

2.借助观察记录单、课文和习作素材包,把景物的动态变化写具体。3.誉写习作,在展示与分享中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

【教学过程】

(一)回顾习作要求,反馈习作的整体情况 按一定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等。

写出动态变化:形状、颜色、声音等。

(二)再次聚焦景物动态,把变化过程写具体

1.比较学生典型习作,交流把景物动态变化写具体的方法。预设典型习作1:展开景物动态变化的过程。

预设典型习作2:从多个角度写景物动态变化。

2.借助习作素材包中的照片、视频等资源,运用把景物动态变化写具体的方 法,修改自己的习作。

3.小组交流,赏析同伴习作。

(三)眷写习作,展示分享习作成果

1.把习作眷写清楚。

2.展示与分享习作成果,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好。


(十三)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6课《手术台就是阵地 


    

如果没有时间,

直接看下面的脑图和课堂大纲:

全文摘要:

概述:

《手术台就是阵地》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国际友人白求恩大夫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下坚持为伤员进行手术,连续工作六十九个小时的感人事迹。课文通过对比战斗环境的严峻和白求恩的镇定、敏捷,展现了他救死扶伤的高尚品质和坚守阵地的革命精神。

主要内容:

·  教材解析:

·  《手术台就是阵地》是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通过清晰的结构讲述了白求恩大夫在齐会战斗中坚持手术的故事。

·  课文通过对比战斗环境的描写和白求恩的外貌、动作、语言,突出了白求恩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精神。

·  教学目标:

·  学生需认识1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会写12个字和17个词语。

·  学生应理解词语意思,抓住描写白求恩语言、动作的语句,交流对白求恩的印象。

·  学生要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含义,感受白求恩的人物品质。

·  教学重点:

·  学生要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找出描写白求恩在手术台上战斗的语句。

·  学生需理解词语意思,抓住描写白求恩语言、动作的语句,交流对白求恩的印象。

·  教学难点:

·  学生要通过抓关键词,梳理课文主要内容,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  学生要理解“手术台就是阵地”的含义。

·  课时安排:

·  本课时分为两部分,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生字,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白求恩的人物品质。

·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  任务一: 通过谈话导入,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  任务二: 检查预习,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  任务三: 归类指导书写,教师示范讲解,学生交流讨论,通过自评、互评等方式习得汉字书写方法。

·  任务四: 初读课文,感知大意,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交流每个自然段的内容,教师梳理故事内容。

·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  任务一: 默读释疑,感受人物形象,通过抓关键词句理解课题含义,体会白求恩的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  任务二: 延伸拓展,感叹精神,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白求恩在中国的生活和战斗场景,感受他的革命信仰。

·  板书设计:

·  板书以“手术台就是阵地”为核心,围绕“伤员手术工作”、“陆续继续连续”、“舍己为人坚守岗位救死扶伤”等关键词展开,体现了白求恩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精神。

·  结束语:

·  课程结束时,教师鼓励学生以“白求恩我想对你说”为话题,表达对白求恩的敬意和感悟,以此作为本课的总结和升华。


 教材分析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十四)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23课《梅兰芳蓄须 

让孩子们深刻感受到“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霞漫边峰工作室
在小语的天地里,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实践,我们的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