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课例教学观摩交流活动课例(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件+课堂实录

2024-09-08 20:51   广西  


            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

【上课教师:山西省晋中市太古师范附属小学 张鲁军】

【课堂实录:宾阳县黎塘荷城小学  巫思勰】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温故知新

1.整体感知课文,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关键时间,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抓住课文中主要的时间,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开始。(2分钟)

生:我抓住的时间关键词有——那年春天、6月4日早、十几天过去了、28日黄昏、第二天。

文章主要讲述了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而且总是把书和有字的纸片丢掉,扔到火炉里去。我不解,但是父亲只是含糊地回答了我。局势越来越严峻,父亲却坚决不离开北京。6月4日早晨,妈妈和妹妹去散步,我和父亲呆在屋里,被一群警察抓住了,我们一家四口都到了警察厅,我们被关在了女拘留所中,十几天过去了,我们一直没有见到父亲。有一天警察把我们一家带过来审问,这是我们和父亲见的最后一面。28日黄昏,我们收拾行李出了拘留所,第二天舅老爷出去买报,报纸上写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我们都非常伤心,母亲甚至还昏过去三次。母亲醒来之后问我昨天是几号,然后我咬紧牙告诉母亲,昨天是4月28日。

2.引导学生简练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很好。说得比较具体,谁能再简单的概括一下?

生:那年春天,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搜查,局势越来越严峻,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拒绝了。4月6日的早晨,叛军将我们抓了起来。十几天过去了,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我们见了父亲的最后一面。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第二天,他们知道了,父亲在昨日已被实行绞刑了。

二、把握语文要素,走进课文

(一)活动一:勾画所有外貌、神态、言行,识人物

1.把握第一条语文要素,引导学生知道“通过关注文中对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李大钊的品质”。

师:同学们有没有发现,我们抓住课文中的关键时间,就可以较为条理的、清楚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出示ppt)

 

师:我们是六年级的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能力。请你读一读本单元的第一条语文要素。

生: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

师:这条语文要素告诉我们——这篇课文我们要学什么,要怎么学。要学什么、怎么学?你来说。

生:通过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品质。

师:是不是这样?

2.运用方法,自主学习:抓住具体的语言,体会李大钊的品质。

师:(出示ppt)自渎课文,画出李大钊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在旁边批注你体会到的品质。

教师巡视(1分30秒,根据学生情况)

师:我们抓住具体的语言,来体会李大钊的品质(板书:体会品质)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的时候先读课文中的句子,再谈你体会到的品质。

生1:请大家看61页第17自然段。他们仔细地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从这我就看出了父亲特别的镇定冷静。

师:非常好,我特别喜欢——你先让大家关注哪个自然段,再读句子,再谈自己的体会。你来继续。

生3:大家看第61页的第10自然段。“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这里我可以感受到,李大钊在危险到来时沉着冷静的品质。

师:你的这个词概括得特别准确。我喜欢。

生4:请大家看60页第7自然段。“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这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这里体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负责的品质,表现了父亲大无畏的精神。

师:我喜欢你的思考。

生5:请同学们看52页第22、23自然段。父亲瞅了瞅我们,没有说一句话,他的神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革命事业的信心。我从这里看出了他很平静、遇事不慌不乱,还有他一直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以及他对革命事业的忠心,就算是把生命搭上,也要对革命事业忠心。

师:你对李大钊的了解,已经比其他同学更深一个层次了。

生6:大家看61页第11自然段。“父亲不慌不忙的向外走去”反映出李大钊的沉着冷静、顽忠,和他对敌人的蔑视。

师:你看这位同学回答了两个问题,抓住了两处严刑的描写。你真应该把这个方法,给大家分享分享。怎么能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呢?

生6:因为“父亲不慌不忙”这里,从“不慌不忙”这个词就可以看出他非常冷静,把生死置之度外,而且看得出来他对敌人的蔑视。

(过渡)师:同学们在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就能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神态,来感受人物的品质 ,这特别了不起。但是你们的学习还处于比较浅的层次。怎样才能更深刻的走近人物,理解课文,体会他的品质呢?(出示ppt)我们看第二条语文要素(请学生来读)。

(二)活动二:聚焦典型外貌、神态、言行,悟品质

1.聚焦第一处描写:把握第二条语文要素,引导学生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生: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师:(板书:结合资料,加深理解)接下来我们就要用这样的方法,来聚焦文中的几处描写。先看第一处(出示ppt)

(1)走进课文:学生自由读第一处描写,提出疑惑。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话,边读边想,在你读这段话的时候,你脑海里面有哪些问题?(生自由朗读)你有什么问题?

生1:李大钊是干什么工作的呢?

生2:当时的局势是什么样子的?

(2)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尝试解决问题。

师:对啊,现在是什么时候?到底是什么时候?孩子们,我们通过我们的资料,来解决这两个问题。先来看——现在到底是什么时候?谁来结合你查阅的资料来谈一谈?

生:416反革命政变(师正:412反革命政变)

师:你课下已经了解到这个资料了,非常好。412反革命政变,谁知道得比较详细?给大家讲一讲。

生:当时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然后他们就下令逮捕李大钊等人。

师:原来是这样。谁还有?你还有,请说。

生:在这场政变中,失踪的党员多达5000。

师:他还有数据。

(3)借助文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李大钊的品质。

①读片段,个别谈理解。

②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体会李大钊的品质,并谈自己新的认识和理解。

③引导学生关注片段中李大钊的语言(标红句子),读中悟品质。

对于李大钊的工作是什么?其实我们得课文有一个自然段隐隐的给我们介绍了。谁来读读这段话?(出示ppt)

生1: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的很晚,每天早晨不知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师:孩子们,透过这段文字,你对李大钊的工作有怎样的理解?

生2:我感觉到了他的工作非常的严峻,而且举步维艰,如果不烧掉那些纸片,被军阀们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他就会被捕杀。

师引导:就会对革命的力量遭到?

生2:遭到破坏。

师引导:遭到破坏就会?

生3:就会把党的机密泄露。

生4:他的工作需要保密,否则其他人也会跟着牵连。

师引导:也就是说他的工作很重要。因为重要,在这样的局势下又特别的危险。孩子们,知道这么多资料以后,你再来读读李大钊的这句话。你对这句话有怎样新的认识?

生自由朗读。

师:你对这句话又有了什么样新的认识和理解?你来说。

生1:从中可以感受到李大钊他尽职尽责,这个工作十分重要,即使他有生命危险,也要继续工作下去。

师:请坐。你来补充。

生2:也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坚定,他就算是死,也要为革命付出他自己的心血。

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生3:这里的工作对党很重要,所以他尽管有生命危险,他也要努力做下去。

师:孩子们,谁来读红色的这句话?

生1: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师:我听出了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请坐。(生2)你带读。

生2: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

师:我听出了你的坚定。谁再来读?

生3: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师:从你的读中,我知道你走近了李大钊。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我读白色的字,你们读红色的字。(师生合作读)

2.聚焦第二、三处描写,对比学习:通过交流学习,巩固学习方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现教-学-评一致性)

(1)个别读这两处描写;

(2)运用这节课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这两处描写;

(3)4人小组讨论,集思广益;

(4)根据评价标准,交流、评价,生生互评、老师小结。

师:孩子们,我们再来聚焦两处,谁来读第一处?

生:短短的几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段纷乱的喊叫。“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父亲不慌不忙的向外走去。

师:谁来读第二处?

生: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

师:孩子们,就让我们聚焦这两处,用一用刚才的方法。我们先看评价标准——(出示ppt:左边是第二、三处描写)

ppt右边的评价标准如下:

1.能结合查找的资料,说出对句子的理解并概括人物品质的,为A。

2.结合自己的资料及同学交流的资料,较为具体的说出句子的理解,并概括出人物品质的,为A+。

3.能恰当运用自己或别人的资料联系上下文,对句子的理解深刻概括的任务品质准确,为A++。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手头的资料,来理解这两句话。自己先思考、自己先记录、自己先批注,开始。(1分30秒左右)

师:自己有了收获以后,和4人小组讨论讨论,有可能别人的资料会对你的理解有所帮助。4人小组讨论,开始。(1分30秒左右)

师:好了,已经有同学要交流了,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起立,师提醒:你要和我们交流哪一句?

生:我要交流的是第一句。我从“不慌不忙”着手,因为李大钊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先驱,他还发动了警告全国父老抗援活动(材料补充:1913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起草了《警告全国父老书》,号召国民奋起反抗),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小组。所以在建立这些小组发动一些抗援活动之前,他肯定就已经想好把生死置之度外了。从“不慌不忙”这个词里面可以感受到,他沉着冷静,把生死置之度外。

师:谁根据我们的评价交流,做一个评价?

生点评:达到了A+的水平。

师:我也同意。谁继续来交流第一处?

生:我查资料懂得,共产党员被抓住九有可能处以电刑,还会使用药物,还有可能会被绞死,但是李大钊从不慌。我从“不慌不忙”看出李大钊对革命的坚定信念,还有对敌人的蔑视。

师引导:从李大钊不慌不忙的向外走去的时候,你知道李大钊此时此刻已经抱着什么样的一种心情?

生:牺牲。

师:已经准备牺牲。谁对他的发言做一个评价?

生点评:我觉得是A++,因为他是结合了我们三个小组成员的资料,然后来讲述的。

师:这就是学习!我也同意A++的水平。那我们来交流第二句。

生1:我从第二句红色字着手“我看到父亲平静而慈祥的脸”,我觉得他在被捕后一定遭到了非人的折磨。

师引导:这是她觉得,谁有这方面资料给他补充?

生2:当时李大钊接受的酷刑有——电刑、老虎凳、用竹签扎手指,追后还把他双手的指甲给拔了下来。

师:请坐。你(生1)根据他(生2)的资料再来说。

生1:我发现他那平静而慈祥的脸,透露出他受到了这么多酷刑依然很平静。(停顿,不知道怎么表达)

师引导:为什么?

生1:因为他在做共产党的时候,已经把生命和共产党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已经把所有的一切全部献给党。谁来评价她说的?他们两个之间做一个评价,你觉得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生点评:我觉得能达到A++,他结合了资料,也理解了李大钊经历的酷刑,也是对这个句子理解得很透彻。

(三)活动三:补写特定外貌、神态、言行,化于心

1.思考:结合资料学习,体会人物品质,对加深课文理解有什么好处?

师:结合同学们的学习,你们来谈一谈,结合资料来学习,对我们体会人物品质、对于我们加深课文理解有什么好处?

生:结合资料,就可以让我们更好体会人物的品质,如果没有资料,有的可能就是评价不到的。而结合资料我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

(出示ppt)

2.小练笔: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执行绞刑,想象一下,当时李大钊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并写下来。

师: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外貌、言行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当我们知道这个人的品质以后,你能不能推想这个人在某个情景下,他的具体的表现呢?(出示ppt)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被执行绞刑,想象一下,当时李大钊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并写下来。(2分30秒左右)

师:走上绞刑架的李大钊,在你们眼中是这样的——

生1:当李大钊被押上绞刑台时,他眉头紧皱,双眼炯炯有神,攥紧了拳头,高呼:“我忠于共产党,你们就算杀了我,也杀不了中国千千万万个热爱共产党的心,也杀不了共产党。”

生2:1927年4月28日黄昏,李大钊等人被处以绞刑,李大钊从容不迫,缓步登上刑台,他发表了最后一次演讲:“我们宣传马克思主义已经许多年了,我们为的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

生3:李大钊眼神充满蔑视,双手紧紧握着双拳,登上绞刑台的时候他大声说到:“就算你杀死了我,还有千千万万个我。”绳子被套在了李大钊的脖子,李大钊牺牲了,可双手还紧紧握着,好像充满了不甘。

生4:受尽酷刑的李大钊迈着坚定的步伐,从容地踏上行刑台,但他始终不向敌人透露党信息的一个字。他高声呼喊着:“共产党万岁。”他坚信邪不压正,他的脸上无比平静,眼睛里充满了对敌人的看不起,充满了对革命事业的信心。

3.观看视频,直观感受。

(出示ppt)

师:我们看一看影视片段(视频信息:李大钊上绞刑台)

4.借助李大钊的名言,升华情感,引出本课中心思想。

师:孩子们,李大钊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ppt)

师:他说:“你不应该问我我是谁,而应该问我们是谁。”“我们”到底是谁?

生1:我们应该是中国共产党。

生2:为革命牺牲的千千万万人。

生3:革命群众。

生4:千千万万的党组织人员。

师:中国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群又一群、一代又一代有共同理想信念的人,我们的国家才会越来越好。老师相信未来你们也是我们中的一员。

霞漫边峰工作室
在小语的天地里,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实践,我们的分享……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