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有成,老公优秀,孩子可爱,没有乱七八糟的家庭矛盾,日子过得蒸蒸日上。然而,每当夜深人静,独自面对自己的时候,那种深深的焦虑感和不满足感就会涌上心头。前30年,我一直沿着父母精心规划的轨迹前行:勤奋学习,考入重点大学,毕业后顺利步入职场,组建家庭,每一步都精准地踏在了预期的节点上。然而,完成了社会赋予的“人生任务”后,我好像迷失了方向。30岁后,我的生活里不再有参照系,同时过去被迫积累的创伤,被忽视的纠结,从历史中爬出来缠住了当下的我,没人能预知我的下步应该怎么走。我终于认识到,当一个人挣脱了家庭的束缚、经济的困难、社会的规训后,前方等着的是一个更深刻的课题:我是谁?这两年我花了无数时间反思、剖析、理解、调整自己。在一次次和自己的对话中,我更清晰地认识了【我是谁】。不是被谁定义的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而是真实的自我:自卑、焦虑、恐惧……第一次接触心理学,是因为我经常去唠叨闺蜜,而她可能也想帮助我,就把自己报考的心理学课程转赠给了我。后来因为担不住我了,就跟我说:“你去做咨询吧,不然你这个问题过不去。”于是,我找了心理咨询师讲述了一些真实经历,咨询师说:感觉你好像无法坦然接受他人的肯定,比较在意他人的看法。在咨询中,咨询师总能看到我过去那个被否定的自己,以更包容的方式帮助我重新认识自己,我感觉自己被看见了,心中的郁结好像在逐渐被解开,被接纳。同时,我深刻地认识到,原生家庭的创伤不仅影响了我的个人成长,还深刻地伤害了我的家庭关系,让我在无意识中重复着上一代的家庭模式。我多么希望,自己能挣脱出来,好好对待自己,好好对待他人。于是,我开始学习既能自助又能助人的儿童心理分析两年制课程,系统输入儿童心理咨询的知识。在临近学习尾声,不断在生活中尝试这些知识后,我终于可以来和大家总结:别人夸我漂亮,我第一反应不是开心,而是觉得自己皮肤不够白,头发不够光泽。即使在工作中表现出色,获得了领导的认可和同事的赞扬,内心仍旧充满了紧张和不安,总是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在感情中,总是患得患失,疑神疑鬼,特别容易陷在紧张、焦虑、担忧、恐惧的情绪里。过度的敏感和不安全感,让我和老公之间的关系充满了紧张和不安。 因为从小被打压着长大,我就曾暗暗发誓,如果我有孩子,一定要给她很多的爱,让她在温暖和鼓励中成长。直到我成为了母亲,对着孩子大喊大叫的那一幕在我的生活中上演,看到孩子因为一点小事被我大声批评,显现出一副害怕顺从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我当年的影子,我变成了曾经最讨厌的父母的模样,我真的觉得好无助好绝望。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我虽然可以背负前行,但它时常让我感到无力和迷茫,如同阴影一样笼罩在我的生活中,影响着我的认知、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我努力地在这些挑战中寻找自己的方向,但有时,这些来自过去的伤痛让我难以呼吸,让我的每一步都越来越沉重。在持续一年多的系统学习中,每个模块的学习,都对我觉察自己很有帮助。
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学板块里,老师非常详尽地讲述了从父母孕育期到儿童青少年时期各个阶段的心理变化特点,尤其讲述了父母的期待、教养的方式对儿童性格、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如果在童年时期受到太多的打击、批评、指责和否定,周而复始下,这种负面的经历会导致我们内心缺少肯定、鼓励、赞美、表扬等正向强化。学到这部分课程的时候,我终于理解自己为什么会受不住他人的称赞,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的不安全感。小时候,父母对我的教育非常严格,无论我做得多好,总是难以达到他们的标准。比如,当我在考试中取得满分时,他们会用“骄傲自满”来提醒我;当我兴高采烈地捧着奖项回家时,被责备不够努力,没有拿到第一。在长达十几年打压里,我开始质疑自己的价值,以致成年后的我对成功始终有种莫名的恐惧,总是寻求外界的认可来填补自我肯定的缺失,甚至在我的潜意识里,觉得自己“配不上”好东西。心理学有一种说法叫“家庭创伤的代际传递”,意思是这一代不自觉地复制了父母的行为模式与教育方式,然后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而我正经历这样的模式,这是令我难以接受的。如今我才明白,忽视原生家庭带来的创伤并不能使它们自行消散;只有勇敢面对内心的伤痕,去跟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疗愈才可能发生。在依恋与个体发展这节课里,老师讲了早期依恋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自我发展、依恋关系在成人中的应用。依恋,是婴儿时期,个体与成人抚养者之间的情感联结。也就是说,婴儿时期,抚养者和个体之间在情感上的互动模式往往决定着个体的依恋类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类型是安全型、焦虑型和矛盾型。我的依恋类型是焦虑型,经常在亲密关系中寻求确认和安慰,以缓解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同时,又害怕如果不表现出这种依赖,就会失去对方的爱和关注。这种依恋模式可能源自我早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由于当时的我没有得到持续和一致的回应,导致我成年后在情感连接上感到困惑和不确定。理解了这一点,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一种由内而外的平衡,更加宽容地对待自己的不安,更加勇敢地面对关系中的挑战。我最初上这个课的目的倒不是为了更好地接纳自己,自助的部分是我意料之外的巨大收获,我最开始想学习的其实是助人。与咨询师聊过后,我感觉自己被理解、被接纳、被疏通了,同时我也意识到那些未经处理情感包袱和心理创伤,正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与家人的相处,甚至已影响到了孩子的成长。这让我有一种迫切的责任感,去中断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我希望以一种更加温柔、理解的方式去拥抱我的孩子,给她温暖和支持,同时也希望能帮助到有家庭创伤代际传递的儿童和家长。然而,对这方面的知识,我是缺乏的,我需要去学习这种方法论。在儿童青少年观察评估及个案概念化、儿童青少年沙盘游戏咨询与辅导、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应用与实践三个模块中,详细介绍了儿童心理分析师是怎么工作的,采取什么样的咨询技术。我上这个课的最大感受,就是课程非常重视我们的实操与实践能力。不仅理论知识系统全面,层层深入,还常常通过实地观察、角色扮演、现场练习的方式,促进我们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让我们的学习成果得以实际转化,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医院见习、社群答疑、平台实习更是给了我们实践机会,让我们踏上了儿童心理分析师的第一步。这两年的学习内容实在太多了,就不一一回顾了。本文图片来源:千库图
11月7日2024级两年班双11超值优惠加入社群,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