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理性过渡阶段,青少年的身体开始发育,第二性征非常明显地表现出来,男性化/女性化特征更加明显。
在认知过渡阶段,从儿童期的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青春期的抽象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
他们可能会疑惑:什么是爱情?什么样的人值得深交?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青少年开始对以前所认定和接收的知识、价值观感到怀疑,于是我们觉得:“青春期的孩子真难养”。
社会性过渡意味着已步入青春期的孩子们面临五大命题:同一性、自主、亲密关系、性、成就。
青少年更多地思考:
我是谁?我在群体中的地位如何?大家喜欢我吗?我将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
他们发现了自己的不同面向和特点。
青少年希望有更多的自我表达,特别在意他人是否认可他、欣赏他、倾听他。“我希望能够表达我的价值观”
“我希望能够按照我的意愿做某件事情”
“我希望我的感受能够得到更多的尊重,能够被看到”
......
青少年的重要他人不再是老师和爸妈,他的重要他人是朋友。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不爱父母。从整个生命历程来说,青少年在青春期中是离父母最远的。青少年开始学会辩证地看待父母对他的期待、指令,甚至否定他们的权威。我是一个有魅力的人吗?
当我与他人交往的时候,我对身体接触的底线在哪里?
性在我的发展中有什么作用,我如何看待它?
......
很多青少年的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疾病或障碍非常突出,我们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同一性、亲密关系、性格等,还要关心他们的成就。“我是没用的人,我什么都干不好”,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青少年需要通过成就来看到自己是谁。现代社会能为青少年提供的实践机会很少,这就导致他们非常容易有无处安放的情绪。因为他们不能通过与外界对碰,寻找属于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很难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其实,叛逆、反叛本身是中性的,只是被我们贴上了负面的、消极的标签,甚至很多家长、老师试图消灭或者压制这样的叛逆。如果我们过分干预青少年的“叛逆”,那么,当他长大为成人的时候,其他人已经度过这个阶段,而他的叛逆仍将到来。当青少年以叛逆的形式发声,我们越是听到它、尊重它、与它对话,他们越能回到自身的理性,尽早结束叛逆。
很多青少年离开父母的心理表现是舍不得,可在自主性的驱使下,他又很排斥与父母走得太近,更排斥父母把他们当小孩子看。青少年一方面拒绝跟成年人沟通,另一方面非常渴望别人走进他的内心。作为助人者,我们要带着被他们攻击和推开的心理靠近他,尤其是在面对特殊青少年的时候,依赖是独立的前提。当我们面对青少年的行为问题,比如偷窃、沉迷于网络等,不要急于贴标签、也不急于寻找解决办法。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带着一个问题来观察和思考:青少年的这些问题,是不是他们与世界交手的一个方式?一个年龄尚小的女孩与人发生性关系。我们常常对这样的女孩贴标签:认为她是一个不自爱的孩子。但是,或许她非常渴望与人建立稳定的关系,但是,她从来不知道如何去建立。她只是觉得,当别人提出“我想与你发生性关系”时,她答应了对方就会开心,这会使她感到自己是被对方接纳的。她并非沉迷性或者希望从中得到什么利益,也并非仅仅的空虚寂寞,实质上她希望从中换取一段相对稳定持久的关系,这是这个女孩子与世界交手的一个方式。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诸多变化的发生时期,需要我们着重去关注和行动,才能让青春之少年,保有青春之心灵。少年就是少年,
他们看春风不喜,
看夏蝉不烦,
看秋风不悲,
看冬雪不叹,
……
只因他们是少年。
为了更好地开展青春期少年的心理工作,本月洗心岛教育邀请到了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专家成员叶一舵教授直播分享《与青春期儿童沟通的核心能力 》,欢迎预约观看。
▼预约并扫码进群,获取更多福利▼
在本文下方留言:「期待儿童心理分析大师课!」或其他内容。我们将会在评论区抽取点赞最高的前5名读者,赠送《动力取向儿童心理治疗》实体书一本!截止至10月16日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