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盘游戏”作为一种专业的心理咨询技术,其本身也起源于儿童的游戏以及人们对儿童游戏的观察。正如洛温菲尔德自己所描述的,是儿童自己发现这种适合儿童的“游戏”。
对于儿童来说,游戏的实质就是儿童的生活,游戏不仅产生并发展于生活,更为重要的是游戏赋予儿童以童年的生活,有灵性的生活。游戏这一复杂心理活动,内含丰富的认知成分,它不仅驱动着儿童的认知发展,更是其最为自然与高效的学习方式。
本文旨在从儿童游戏认知心理分析的视角出发,探讨游戏所蕴含的主要认知要素,以及它如何作为一种学习策略,有效促进儿童的学习过程。观察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仅构成了游戏的前提条件,而且贯穿于游戏的整个过程。游戏活动中的观察,包括对游戏材料的观察和对游戏环境的观察。如在建构游戏中,儿童会先对所提供的材料的形状、颜色、大小等进行观察,并思索“把它们做成什么?”然后边观察边操作,最后做成心目中想做的物品。游戏构成了发展儿童观察力的有效手段。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儿童游戏中,想象的主要表现是联想。研究表明,在游戏中儿童产生的新颖联想,能帮助儿童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儿童游戏中也有着丰富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比如,在游戏中向儿童描述:“茶壶有弯弯的提手,细细的嘴……”儿童在语言启发下,并结合以前看过的茶壶,能在头脑中再造或创造出一般茶壶的形象,进而指导操作
记忆是人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性经验的心理过程。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明显的有意回忆。由于大多数游戏反映儿童经历过的事件,因此需要儿童不断地有意回忆或追忆过去的事件。如在角色游戏中,儿童由于扮演角色的需要,必须自觉或不自觉地记忆某些游戏规则或追忆有关事件的情节。观察发现,儿童在游戏中,是以记忆表象的方式保持过去的经历的。比如,他们在追忆后,能用语言描述出红红的花、绿绿的草、大脑袋细尾巴的蝌蚪等。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和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思维是游戏中最重要的认知成份。因为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在游戏活动中,怎样确定主题,多个角色之间如何共同行动,游戏怎样进行下去,如何把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情境结合,角色间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一切需要儿童积极思考,不断解决问题。学习策略通俗的讲是一种学习方法与技巧。可将其归纳为五种类型:识记策略、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理解-监控策略、情感策略。
识记策略指积极地重复一定材料或注意材料的关键部分。儿童游戏时主要是进行一种无意识记忆。比如,在玩积木时,儿童通过对积木的摆弄、操作乃至探索,无意中记住了这些材料的外形、特性,获得了感性知识。儿童对游戏规则的识记是在有意无意中进行的。在宣布游戏规则时,儿童为使游戏顺利开展,会有意识地注意聆听,并在游戏过程中有意识地回忆这些规则,进而指导自己的言行,儿童也就在游戏中记住了这些规则,达到学习的目的。加工策略是指建立新旧材料之间的联系。儿童在游戏中,会试图回忆并充分利用已有经验与新材料、新情境之间建立联系,促进问题的解决。比如,儿童在玩“娃娃家”时,需要一只碗盛饭,但他身边只有半只破皮球,儿童此时会将这半只皮球当碗用,问他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是他觉得它的形状与自己用过的碗相像。这表明儿童已回忆原有经验并与眼前的新事物建立起联系。组织策略是指把材料划分为不同部分或归入某种范畴,使之具有一定的结构。在儿童的游戏中,这种组织策略表现为儿童对知识的分析及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进而促进迁移。比如,儿童在游戏中通过操作各种材料制成各种动物,如狗、马、狮等,能逐步学会将这些动物归入一类,理解事物间的种属关系,使知识系统化。理解-监控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目标的意识,记住自己所用的策略及策略的成功程度,并对自己的活动作出相应的调整。比如,儿童想拼一个人,他会一边摆弄材料,一边自言自语:“这颗粉红色的小粒是他的眼睛。”“他是个男的,不要留辫子。”这表明儿童为了实现拼“人”这一目标,不断对整个游戏过程进行自我反馈、理解与监控,不断调整游戏进程。情感策略指减少不利情感的干扰,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在游戏中,儿童心理负担小,学习兴趣浓,注意力易集中,作业焦虑水平低,因而能保持最佳学习状态,让学习成为内在需要。伯莱纳认为,游戏是使人愉快的活动,因为它能满足儿童对新事物的需要。儿童在游戏时往往保持着积极的情绪,特别是游戏与过去经历过的愉快事件有关时,这种情绪更为明显,这无疑会促进学习。儿童游戏的认知成份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言语和操作贯穿于整个过程,能反过来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而且认知成份的比例决定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这启示我们在设计游戏时,要充分渗透各种认知成份。若认知成份渗透得不够,不仅不能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而且难以调动儿童的兴趣,使游戏难以开展。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它包含着一般的学习策略。这启示我们要充分利用游戏来让儿童愉快地学习,让游戏成为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让儿童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娱乐和学习的有机统一,保障儿童的身心健康。本文来源:《儿童游戏的认知心理分析》,作者:曹中平(湖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儿童游戏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儿童心理分析师,首先要学会陪孩子“玩”。曹老师作为儿童心理分析师两年班课程导师,将主教课程《儿童游戏设计与指导》。儿童心理分析师两年长程培训项目,由专注于儿童心理分析的高岚教授领衔,集结了其在儿童心理领域长达35年的临床经验。该项目汇集了来自国内知名学府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专家、国际资深儿童心理分析师,和医院精神心理科和儿童发育与行为中心的专业人才共同参与教学。
两年制课程共计622学时,理论教学直播课206学时,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全流程覆盖;全阵容国际资质督导师带领的团体督导共计97学时;以实操为主的面授集训243学时;由国际资深儿童心理分析师讲授的选修大师课76学时;同时,配套专业实践和临床实习。培养具备理论素养和案例工作能力,专业而准确地评估儿童的心理问题与发展困境,具有咨询与治疗的胜任力的儿童心理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