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和别人拼车。坐进车里,就闻到一股烟味。被这味道袭击,我真想屏住呼吸。
这让人绝望的味道显然来自五六十岁的司机师傅。还好我只用忍受几分钟。
等红绿灯时,师傅拿起他的保温杯喝水,保温杯的盖子打开的一刹那,一股熟悉的香味弥漫开来,遮盖住了烟味。原来他泡了一杯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的香气,给人带来愉悦感,也带来一丝缥缈的思绪,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唯一存在过的茶叶就是茉莉花茶。热水泡过,香气扑鼻而温柔,茶汤清澈透绿。
我一度把简称为花茶的茉莉花茶当做茶叶的统称,后来喝到红茶、绿茶等“纯粹的”茶,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似的。
懂茶的行家却不把茉莉花茶放到眼里,在他们看来,这是不入流的茶。有的人看见别人喝花茶,就认为没什么品位。我受到影响,也单纯地认为花茶就不是好茶。
再后来,我慢慢明白过来,我们那里几十年前的茉莉花茶,都是用档次普通的绿茶,甚至可能是一些茶叶末(所谓高碎),和茉莉花一起窨制,以花香弥补茶香的不足。
加上我们那里没有好水,即便有上好的茶叶也泡不出那个味儿。而茉莉花茶价格低廉,香气四溢,很适合穷人百姓家。那的确也称不上什么品位,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一味罢了。
不过当时的我不存在什么口味的偏见,我好奇的是,为什么茉莉花茶泡完后有花香,却没有花朵,或者仅有一点花的残迹。
后来读了一本旧杂志,了解到茉莉花茶的制作过程,才知道了原委。
杂志上说,制作花茶要将鲜花和茶坯层层交错堆放。待茶叶吸收了鲜花中的香气,挑出干花,烘干,再换一批鲜花。这样一次称为“一窨”。
窨制花茶要用半开的鲜茉莉花,随着鲜花逐渐开放,香气从淡到浓逐渐吐出,而茶叶是很好的吸味剂,就开始逐步吸收花香,一吸一吐,经过多次窨制,花茶就制成了。但是干花是没有任何香味的,所以,花茶窨制完成后,就要把干的茉莉花从茶叶里拣出来。品质越好的花茶,里面的干花应该越少。
一泡好的茉莉花茶,一般不会见到花朵,即使存在花干,总量也应控制到合格线。若有少量花瓣残留在茶里,尚属正常。否则,不仅会影响茶叶香气的纯正度,易受潮、走色、变味,而且也会使茶汤产生苦涩杂味。
那时候还用收音机听广播剧,有一阵,晚间播放的是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小说里的人也喝茉莉花茶,就让我对遥远地方、遥远时代的人产生了一点亲切感。
比如说,“韩子奇则连油饼儿也懒得吃,只喝了一碗酽酽的盖碗茉莉花茶。喝一口,就放下,咂着嘴唇,长长地吸一口凉气,再缓缓地呼出来,又端起碗喝一口,接着长吁短叹,像是在咂摸茶叶的苦味儿。茶续了两遍水,他就站起身出门上班去了。”
现在茉莉花茶比较少见了,就是在老家也没什么人喝了,大概可以替代它的东西太多了。其实茉莉花茶也有过它的辉煌。比如说,北京人以前也喝这种茶(小说中的韩子奇就是老北京),只不过档次肯定是比我小时候见识过的那种要高。
老舍先生也喜欢喝花茶,特别是茉莉花茶。汪曾祺的《寻常茶话》里就证实了这一点,他说:“我不大喜欢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
冯骥才《俗世奇人》中也提到过茉莉花茶,里面有个角色叫常四爷,他吃的小吃是酱油瓜子、话梅、琥珀花生、大丰巷赵家皮糖和切成片儿水灵灵的青萝卜,喝的就是一壶又酽又烫的茉莉花茶。
但据说,苦酽浓涩的高碎,不会再是茉莉花茶的主流。鲜爽馥郁,汤透味甘,才是茉莉花茶的新方向。如今的茶企,都推出了高档茉莉花茶。由于是用芽头制作,所以都起了好听的名字,如“灵芽”“龙豪”等。而且制作方法也比几十年前更加地精工细作。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我没有品尝过不好妄下结论,但我觉得以常理推断,茉莉花茶升级换代,那也是与时俱进的匠心要求。
反过来,却又有人批评这种新的茉莉花茶制作方法是离经叛道,这样做出来的茶不正宗了。
我们总是抱怨,某某东西没有原来好吃了。比如有位博主就常常控诉说现在的猪肉不如他小时候的好吃。
其实,不见得是美食变化了,而是大家的口味变化了,选择更多了。当年肚子里没油水,吃点肉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现如今大鱼大肉上桌,大家最多吃上几口。怎么不多吃呢?嫌不健康。
所以,这些人对新式茉莉花茶的批评也是差不多的道理。
依我来看,不管是过去的茉莉花茶,还是现在的茉莉花茶,饮茶的要义不是茶叶有多么名贵,制作方法多么传统或者多么创新,泡茶的水多么珍稀,最可贵是饮茶者一份闲适的心情。我们对物的赏鉴,往往在物之外。
就如这位司机师傅,在驾驶座上,饮茉莉花茶,揭开杯盖闻香,深深吸一口,再喝上一口。连我们这些旁观者,都觉得芬芳花香扑面而来,人仿佛置身于茉莉花园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