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的遗传影响在整个发育过程中呈线性增长,从 9 岁时的 41% 增长到 17 岁时的 66%,成年后可能高达 80%;而家庭环境影响下降明显,非共同环境影响甚微。这个结论意味着什么呢?
- 智力天注定,你基本无法后天提升;
- 不能因为小时候显得智力平平,而忽略了自己高智商的基因;
- 儿童时期的家庭环境干扰太多,但成年后能突出基因的优势,你的智力天赋是你人生最大的杠杆;
另一个结论就是,鸡娃基本只在孩子 12 岁前有效,因为只有在这个年龄段家庭环境影响超过了基因。
一个人长大行不行,那主要看他天生的智力行不行。
网友回复:是这样。到了高中孩子们基本回到了智商排序,早年的功夫主要用在获得优质教育资源。也有进去后实在跟不上的,最悲剧。
网友回复:二十岁以前脑子还在一边长一边修剪,再过些年长齐全了就全靠基因了。
网友回复:可见六岁以前确实是可以用家庭教育“伪装“智力水平的,但上学以后,这种鸡娃效应就慢慢消失了。上初中以后断崖式失效。
所以家长不必焦虑,鸡娃前先测测自己的智力比较好。因为上初中后娃就鸡不动了。
配图是让 Claude 读取论文后绘制。
看完这篇帖子,我又找AI问了问,行为遗传学的十大重复发现包括哪些内容。
AI回答,行为遗传学的十大重复发现包括以下内容:
人类所有的行为特性都是可遗传的:这一发现表明,人类的许多行为特征,包括智力、人格特质等,都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家庭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小于基因: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而遗传因素则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智力遗传度较高:智力是高度遗传的,遗传因素在智力表现中占据重要地位。
人格特质具有遗传基础:许多人格特质,如外向性、神经质等,也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显著:虽然遗传因素在行为中起重要作用,但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行为有重要影响。
多基因遗传模式:许多行为特征是由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不是单一基因的作用。
表观遗传学的影响:表观遗传学研究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基因表达的变化对行为的影响。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模型:这一模型强调基因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行为的影响。
基因型-表现型关联:研究发现,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即基因变异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
跨代遗传效应:某些行为特征不仅在本代中表现显著,还会跨代遗传,影响后代的行为。
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遗传因素在行为中的作用,还强调了基因与环境之间的复杂交互关系。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看来,教育这件事还是得尽人力、听天命。分享这些信息,与各位家长和教育爱好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