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万般不好,但有一样好。古人的视力应该都很好,至少在唐宋之前是这样的。
眼睛要足够明亮,看得清楚东西,才能“一顾倾人国,再顾倾人城”,换个近视眼上去,只怕就会表错意。
《诗经》里提到眼睛,“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洛神赋》里写“明眸善睐”,唐朝人写“骨重神寒天庙器,一双瞳人剪秋水”,宋朝人写,“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一寸秋波,千斛明珠觉未多”,“唤起两眸清炯炯,泪花落枕红绵冷”。
唐朝之后,印刷术普及,科举制兴起,读书人中就有近视眼了。
所以人的身体,有时候真是很难适应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眼睛。
只是在古代,读书识字是极少部分人才有的特权,即便有近视眼,也是少部分人的难题。
为啥关心起眼睛的事儿,只因小丸子同学最近的体检中也发现双眼视力,从5.1变成5.0,红色字体注明“边缘视力”。她才七岁。
小宝的视力更别提了,这次体检分别是4.1和4.7,这都已经是重度近视了。
我和老王都是近视眼,但我们都是上高中才近视的。我知道这个劣势基因势必会遗传给孩子,但现在孩子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小学阶段都能近视,也是让我挺无语的。
因为有了小宝的前车之鉴,我们对小丸子其实已经比较上心了,周末大都会安排一些室外活动,轮滑、踢球、游泳、骑自行车等。另外她在学校里参加足球社团,再加上体育课,我觉得怎么着也能保证每天两小时以上的户外时间。
但她一双清澈明亮的眼睛,还是走向了近视。儿童的眼睛发育到九岁才能基本完成,我可不希望她比哥哥还要早近视。
去年还带她看了眼科医生,那时她的视力还是5.1,但医生提醒说“远视储备”已经告急,还是得注意。
她说,为什么古代人,现在的游牧民族很少近视眼的,因为他们都是经常看远处的东西,我们呢,恰恰相反,经常看书、看电视、看手机,都是非常近处的物体,而且看手机时,眼睛都不带眨一下的,这都会让眼睛极度疲劳,不知不觉中近视或者使原本的近视更加严重。
眼睛的结构很复杂,和视力相关性强的是水晶体、睫状肌以及轴距。眼睛看东西时通过收缩和放松睫状肌,改变水晶体厚度来实现自动对焦。当眼睛看远(6米以上)时,睫状肌最放松;当眼睛看近时,睫状肌收缩。
如果眼睛睫状肌长时间处于过度收缩状态,就会引发痉挛,看远也会模糊,原因就是睫状肌无法自动放松,医学上称为假性近视(痉挛性近视)。如果方法得当,痉挛消除,视力就会恢复。反之,痉挛没有及时消除,睫状肌一直处于收缩状态,一旦引起眼轴伸长,就会发展成真性近视(轴位性近视)。真性近视一旦形成,则无法逆转。
孩子的近视,除了遗传因素,大部分都是发生在孩子自律性差的年龄,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或看护人他律多引导孩子子,多多关注,培养并监督孩子形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回顾这一年多,最重要的变化,一是作业稍微比以前多一点,二是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增长。我觉得,后者的影响更大。
我跟老王商量,我们俩回到家后都不在孩子面前使用手机,多陪着她玩耍,看能不能阻止这双眼睛过早近视。
具体的做法其实也简单,问题就在于能否长期执行。
一是学校里发了视力表,贴到了厨房门上,定期监测她的视力;
二是除了周二、周四晚上网课,其他时间少使用、不使用电子产品;
三是读书、写字时也注意时长。
我也和小丸子说了视力问题,讲了近视眼的危害,让她接受我们的监督,避免真正近视。但小丸子倔强地看了我一眼说:“你不也带眼镜的吗?”
于是,我苦口婆心,把上面的话讲给她听,讲近视眼多么不方便,我是多么后悔。她总算是听进去了。
这么大的孩子,家长还是能够强力劝阻她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问题就是,夺走手机后,家长要给她什么。
我们最近陪着她在家里跳绳、踢毽子、搞石头剪刀布比赛(她自己发明的,通过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前进,输赢赌注是奶片儿,她胜负欲很强,对这个游戏最喜欢)。
我本来觉得这是一举两得,孩子不看手机了,大人也能得到锻炼,但发现孩子跟个永动机似的,完全不知道疲劳。你要陪着她玩,她就能一直玩下去,可没一会儿我就感觉累,感觉乏味,只得喝令老王陪玩。
保护孩子视力,这也成了任重道远之事。姑且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