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吴帅:持续优化数字乡村治理路径

文摘   2024-10-29 09:09   湖北  




作者简介

吴帅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随着数字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和信息交互渠道的不断畅通,持续优化数字乡村治理路径,成为推进数字中国战略、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现实需要。在数字乡村治理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实事求是,突出问题导向,秉持底线思维,让数字治理真正扎根乡村社会,切实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引领基层社会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并自觉将其实践于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坚定不移走好群众路线。信息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被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适应人民期待和需求,加快信息化服务普及,降低应用成本,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要提高通过互联网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核心要义,是党在数字情境中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数字乡村治理过程中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应树牢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数字技术为支撑,构筑国家数字治理的基础环境,借助数字化平台,通过各种正式与非正式渠道了解人民群众的诉求,并在治理活动中进行反馈。走好网上群众路线,是在信息时代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也是引领基层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和现实保障。

坚持实事求是,注重数字技术与乡村社会情景的适配。乡村治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刚性”规则势必会遭遇乡村社会复杂情景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应当明确数字技术是乡村治理的工具而非“指挥棒”,进而理性判断数字技术的客观价值与功能边界。构建常态化的数字能力评估机制,强化数字能力监测,全面掌握乡村社会人文、地理以及风俗习惯等诸多地方性特征,分析政策中数字技术落地的客观条件。畅通数字乡村治理的绩效反馈渠道,及时梳理总结治理实践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动态监测各个治理领域政策的数字能力。制定积极有效的政策调整策略,科学配套乡村治理政策中数字技术应用与退出的机制与办法,及时进行优化和调整,实现公共行政资源的最优化安排,合理配置政策中的“数字含量”,既要具备“刚性”的数字化政策要求,深入推进数字中国战略,又要赋予一定的自主“柔性”空间,以适应乡村社会的复杂情景,进而形成“刚柔并济”的高质量数字乡村治理政策。

突出问题导向,有效减轻基层干部的“数字负担”。“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既扮演着“国家政策执行者”的重要角色,也兼具人民群众“代言人”的功能,是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沟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统筹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随着公共服务数字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基层干部的“数字负担”持续加重。为此,应坚持问题导向,科学认识、准确把握、正确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建设多部门共建、共管、共享的基础数据库,构建“一表通用”的互认机制,规避数据表格重复填报现象,降低基层干部业务负担。理顺数字乡村治理中的条块关系,明晰数字业务流程和边界,合理划分不同层级条块部门之间的业务范围,构建纵向联动、逐级分工、科学汇总的数字业务处理格局,杜绝互相推诿现象,提升数字业务的处理质量。强化顶层设计与规划,合理配置公共资源,积极整合数字治理业务,破除“信息孤岛”和部门壁垒,统筹规划部门间的信息化建设,打造“一网通办”式的信息服务终端,实现业务程序与人工操作层面的化繁为简,提升基层干部的工作效能,为基层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

秉持底线思维,跨越“数字鸿沟”、治理“数字贫困”。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2024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要求,加强农村特殊人群信息服务保障。乡村治理数字化,最艰难的任务在于“打通最后一公里”,覆盖老年人、残疾人等乡村特殊人群。应秉持底线思维,不断优化数字技术应用的路径与方法,有效延伸数字服务的触角,着重对农村特殊人群开展兜底行动,实现数字化在乡村社会的全面覆盖。逐步完善村级政务服务中心的数字服务功能,建立健全数字服务规章制度与业务流程,配备政务服务一体机、自助服务终端等智能服务设备,广泛吸纳志愿服务人员,参与和推广针对农村特殊人群的业务导办、协办与代办等服务。强化政府部门间的业务联动,优化信息共享机制,合并业务办理流程,以环节最少、资料最简、时限最短、成本最低、服务最优为目标,提升人民群众享受数字化服务的友好度。充分运用数字交互技术,重构人民群众办理业务的时空场景,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创设“一键式”服务唤醒机制,实现“不见面审批”,在全程引导和帮助下完成相关业务的咨询与办理



END

编辑:梁爱有

审:魏海涛

复审:陆汉文

来源:《光明日报》2024年10月15日第006版




观点|刘培林:不断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平衡性

荐文|任剑涛 渐熟的现代:从城乡分流演进到城乡统合发展

观点|谢茹:处理好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五对关系
















































华中师范大学乡村振兴
探索乡村振兴道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