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历史与秩序”,原载《清华学报》十三卷一期。旨在知识分享,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小编删除。
我国历史上之朝代称号,或从初起之地名,或因所封之爵邑,或追溯其所自始,要皆各有其独特之意义,清赵翼曾畅论之:
惟明太祖以至正二十七年(1367)称吴元年,次年即帝位,始定国号曰大明,纪元洪武。吴非国号,亦非年号。至大明则既非初起之地名,亦非所封之爵邑,亦非如后唐后汉之追溯其所自始,如以其文义“光明”言,亦无所归属。《明实录》、《明史》诸书记太祖即位诏书,仅著“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一语,明清两代学人著述,亦从未涉及“吴元年”及“大明”一名词之意义者。
按太祖起自红军,奉宋帝小明王韩林儿正朔。宋龙凤七年(1361,元至正二十一年)封吴国公,十年进爵为吴王(《国初群雄事略·引《龙凤事迹》)。军中文移布告均称“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国初群雄事略》)。十二年弑宋帝,宋亡。是所谓吴元年者,如以为吴王受封之吴,则当为吴四年,如以为国号,则先此张士诚已据吴称吴王,且太祖时方遣将伐吴,不应踵袭敌国之称号。如以为纪元之称,则有史以来,从未有一字之年号!又其时天完、吴、夏、汉诸国,国号纪元,皆粲然备具。太祖后起,且承宋后,为红军正统,不应既无国号,又无纪元,仅称无所指属之吴元年也。太祖幕中多儒生,不应瞢忽至此!颇疑太祖于杀韩林儿后,仍称宋国,仍奉龙凤十三年正朔。其称吴元年者,开国后讳其起于红军,更讳言臣于小明王,曾奉其正朔。遂于宋明之际,追改龙凤十三年为吴元年,以示其非承宋而起也。推度当时情事,应是如此。然明初史迹经《太祖实录》之三修,已湮没不可详,姑系臆说于此。
至“大明”之国号,则私见以为出于韩氏父子之“明王”,明王出于《大小明王出世经》。《大小明王出世经》为明教经典,明之国号实出于明教。明教自唐代输入,至南宋而益盛,穷流溯源,因并及之。明教又与出自佛教之弥勒佛传说及白莲社合,文中牵连述及,仅凭史书。至二教经典则以滇中无从得书,参合比较,请俟异日。所述明教唐宋二代史迹,大部分多从沙畹(E. Chavannes)《摩尼教流行中国考》(冯承钧译,商务印书馆版)、王国维先生《摩尼教流行中国考》(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册一一》)、陈垣先生《摩尼教入中国考》(北京大学《国学季刊》一卷二号)、牟润孙先生《宋代摩尼教》(辅仁大学《辅仁学志》七卷一、二期)诸文引用,他山之助,谨申谢意。
明教即摩尼教(Manichaeism),波斯人摩尼(Mani,216—277)所创。我国史籍中有称之为牟尼者,摩尼之异译也。有称之为末摩尼者,古波斯文(Pehlavi)mar mani之译文,华言摩尼主也。有称之为末尼者,末摩尼之省文也(沙畹《摩尼教流行中国考》页八—九)。其教杂糅祅教、基督教、佛教而成,主要经典有《二宗三际经》,二宗者明与暗也,明暗斗争,时有轩轾,明终克暗,至安乐处。法国巴黎图书馆藏《摩尼教残经出家仪第六·初辩二宗》:
三际者,过去未来现在也。同上《次明三际》:
一、初际,二、中际,三、后际。
初际者未有天地,但殊明暗,明性智慧,暗性愚痴,诸所动静,无不相背。
中际者,暗既侵明,恣情驰逐,明来入暗,委质推移,大患厌离于形体,火宅愿求于出离,劳身救性,圣教固然,即妄为真,孰闻听命?事须辨识,求解脱缘。
后际者,教化事毕,真妄归根,明既归于大明,暗亦归于积暗,二宗各复,两者交归。
初际明暗相背,中际明暗混糅,后际明暗划分。明为善,为理;暗则为恶,为欲。其神为明使,亦称明尊,即摩尼也。有净风善母二光明使。又以净气、妙风、妙明、妙水、妙火为五明使。
北平图书馆藏《摩尼教残经》:
又云:
又云:
经述“明”以种种方法困“暗”,“暗”后以种种方法囚“明”。“明”“暗”交争,一起一伏,最后明使为植十二明王宝树:
此明教徒之十二美德也。每一树又有五记验,如第一大王树有五记验,一者不乐久住一处,二者不悭,三者贞洁,四者近智惠,五者常乐清静徒众。每一记验又各有定义,如不悭:“所至之处,若得衬施,不私隐用,皆纳大众。”合十二树六十记验,教徒具备六十种美德,乃入光明极乐世界。明使讲经已,结云:
又有《大小明王出世经》等经,释志磐《佛祖统纪》引《释门正统》:
《日光偈》、《月光偈》等偈,《宋会要·刑法门二上》:
其教仪节为经典所规定者为斋食。巴黎藏《摩尼教残经·寺宇仪第五》:
私室厨库,每日斋食,俨然待施。若无施着,乞丐以充。唯使听人,勿蓄奴婢及六畜等非法之具。
且日食一餐,日晚乃食(李肇《唐国史补》,《新唐书卷二一七上》)。
北平图书馆藏《摩尼教残经》:
不饮乳酪(李肇《唐国史补》,《新唐书卷二一七上》)。死则裸葬。巴黎藏《残经》:
其僧侣有拂多诞,古波斯语Fur-sta-dan之译音也,华言“知教义者”。有慕阇,亦古波斯语Mozak之译音,华言“师”也。(沙畹《摩尼教流行中国考》)
明教经典之输入我国,始于唐武后延载元年(694)。志磐《佛祖统纪卷三十九》:
杜佑《通典卷四十》:
至代宗宝应元年(762)回鹘入唐,击史朝义于洛阳,次年携居留洛阳之摩尼师归国,明教遂入回鹘,为其朝野所信奉。据《九姓回鹘爱登里啰泊没密施合毗伽可汗圣神文武碑》(李文田《和林金石录》,《灵鹣阁丛书》本):
师将睿思等四僧入国,阐指二祀,洞澈三际。况法师妙达明门,精研七部,才高海岳,辩若悬河,故能开政教于回鹘。(第八行)
今悔前非,愿归正教。奉旨宣示,此法微妙,难可受持,再三恳□,往者无识,谓鬼为佛,今已误真,不可复事。特望□□,□□□□,既有志诚,任即持受。应有刻画魔形,悉令焚爇,祈神拜鬼,并□□(第九行)
□受明教,薰血异俗,化为茹饭之乡,宰杀邦家,变为劝善之国。故□□之在人,上行下效,法王闻受正教,深赞处□□□□□德领诸僧尼入国阐扬,□后慕阇徒众,东西循环,往来教化。(第十行)
碑立于宪宗元和九年(814),已有明教、明门之称。尤可注意者为明教徒不奉像设,不事鬼神,斋食禁杀三事。
明教入回鹘后,其徒清修苦行,回鹘可汗或与议国事(李肇《唐国史补下》,《唐书·回鹘传》,《资治通鉴卷二三七》)。以回鹘可汗之护持,遂要求唐室为其建寺:
北则两都、太原,南则荆、扬、洪、越等州,当时重镇,无不有明教徒之祠宇(《佛祖统纪卷四一》,赞宁《僧史略下》,《旧唐书卷一四》,《册府元龟卷九九九》)。其徒白衣白冠(《佛祖统纪卷四一》),日晚乃食,饮水而不茹荤,不饮乳酪(李肇《唐国史补下》)。其徒有解天文者(《册府元龟卷九九七》),有擅求雨之术者(《唐会要卷四九》),有善作法劾鬼者(徐铉《稽神录》)。
明教在唐之得势,以有回鹘护法故,唐室羁縻回鹘,遂不得不优待明教。至开成会昌间(840—843)回鹘为黠戛斯(Kirghiz)所残破。会昌二年(842)遂敕权停江淮诸摩尼寺,只令于两都及太原信向处行教(李德裕《会昌一品集五卷·赐回鹘可汗书》)。时回鹘复屡入寇掠,三年遂诏讨回鹘,大破之。李德裕《讨回鹘制》:
明教至此,遂全遭禁断。《新唐书卷二一七下》:
明教徒则被屠杀,日本僧圆仁记:
宋僧赞宁亦记:
自唐会昌禁黜后,明教遂成为秘密结社,攀附佛道,以图幸存。教旨既晦,名谓亦更。至梁末帝贞明时遂有上乘宗之起事。其教不食荤茹,宵聚昼散:
据《佛祖统纪》,上乘宗盖即明教。志磐记:
按南北朝隋唐间三阶教流播颇广,其教有上上乘、上乘之说,开元二十年与明教同时遭禁。母乙之反自称上乘宗,而志磐则以为是明教,则当唐末五代时,明教已与三阶教混合矣。此所记陈州末尼所奉为魔王,又素食。魔王盖即摩尼,以明教有明王出世之说,而摩尼又称明使也。明教不事神鬼,其所供奉摩尼夷数(耶稣)诸画像,均为波斯或犹太族,深目高鼻。其教又为历来政府及佛徒所深嫉,佛徒每斥异己者为魔,易摩为魔,斥为魔王,为魔教,合其斋食而呼之,则为吃菜事魔。
陈州起事失败后不久,至后唐、石晋时明教又潜兴布教,赞宁《僧史略下》:
复南播而至闽,徐铉《稽神录》曾记明教徒在闽活动之情形:
清源即泉州。据明人何乔远所记,以明教入闽者为呼禄法师:
至宋真宗大中祥符间(1008—1016)敕编《道藏》,明教徒闽富人林世长遂赂主者,以《二宗三际经》编入(《佛祖统纪》引洪迈《夷坚志》)。张君房《云笈七签》序:
自此闽南遂成明教最重要之教区,洪迈《夷坚志》:
陆游记其习尚,谓烧必乳香,食必红蕈,士人宗子,亦从之游云:
复由闽入浙,据《宋会要》所记,北宋末年,温州一地,即有明教斋堂四十余处:
其长老名行者,徒众则有侍者、听者、姑婆、斋姊等。恪遵明教规律,于密日[日曜日,康居语(Sogdian)Mir之译音]持斋(沙畹《摩尼教流行中国考》,页一六)。至南宋初期,已遍播于淮南、两浙、江东、江西、福建东南一带,因地异名。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条对状》云:
二禬子即二祀或二宗也。金刚禅则以明教徒亦诵待《金刚经》名,揭谛斋则以明教徒斋食之故。惟四果为佛教之白云宗,非明教。白云宗、白莲社与明教至宋后期及元代,已混杂不清,据陆游所言,则在南宋初期,已开始合流矣。
明教传播既遍东南,为避免政府之禁令,每与其他秘密会社合,而因地异名,不可究诘。政府则统谓之为左道、妖贼、妖教,或举其特点为吃菜事魔,为吃菜。当时明教之组织、习尚、教规、仪式,屡见于反对明教之政府人士记载中。如结党、火葬,廖刚《乞禁妖教》札子:
斋食、清修,方勺记:
不事神佛祖先,不会宾客,裸葬,诵《金刚经》,拜日月,旦望烧香,庄季裕记:
由此知明教徒信奉其教规律至严,历唐宋二代数百年仍无改其教旨也。所记馆谷党人,用恤贫难,与明教戒悭之旨合。朔望出钱烧香,有类于今日党社之社费。魔王为摩尼化身,魔翁魔母则又明教之明父善母也。至所云度人之说,则显与明教戒杀之旨忤。前所引《九姓回鹘可汗》碑:“薰血异俗,化为茹饭之乡,宰杀邦家,变为劝善之国。”可证也。按北魏时有大乘教,主杀人,杀一人者为一住菩萨,杀十人者为十住苔萨,《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八》:
则秘密宗教中原有度人一派邪教,庄季裕为宋绍兴时人,身经方腊、余五婆之起事,或者尔时教禁方严,教外人不明底蕴,误信官方指摘之文告,遂笔之于书也。至明教徒之组织及背景,则绍兴四年(1134)五月,起居舍人王居正曾备述之,居正奏:
明教互助合作之精神,淳朴节俭之生活,虽其抨击者亦赞叹言之。然在朝廷行之则为王道,在民间倡之则为叛逆。究之法禁愈严而明教之传播愈广,朝廷既不能以是为政,而又深嫉仁政之出于民间,惧移鼎社。于是从而压制之,强民之就苛政。不听则以兵力剿平之,血流漂杵而明教之传播如故。此读史论今者之不能不深致慨也。佛徒嫉明教最甚,然于其戒律之恪守,则亦叹美无贬辞。《释门正统·斥伪志·序》:
则在南宋后期,明教且合于禅宗,自以为真禅矣。上文引《摩尼教残经》有明使种十二明王宝树之说,与菩提子达摩栽之禅宗传说极近似,宋儒多引禅宗以讲学,明教则遂与之合矣。
明教在北宋末南宋前期,流行于淮南、两浙、江东、江西、福建诸地,深入农村。农民入其教者,一因素食节用而食足;一因结党互助而事济,向之受官吏地主压迫剥削者,均得藉入教而得荫庇。信仰既深,蟠结愈固,在平时安居乐业,固皆良民,一旦政府诛求过甚,揭竿而起,立成劲旅,成为农民暴动农民革命之核心力量。
宋代明教徒所领导之暴动,恰与其传教地域合,前仆后起,历久勿衰。其著者如北宋徽宋宣和二年(1120)方腊、吕师囊起于睦州、台州(方勺《泊宅编》,《宋史·童贯传附方腊传》)。南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王念经(宗石)起于信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二—三六》)。绍兴三年(1133)余五婆起事于衢州(同上《卷六三》,庄季裕《鸡肋编中》)。十年东阳县“魔贼”起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八》)。十四年俞一起事于泾县(同上《卷一五一》),二十年信州贵溪“魔贼”起事(同上《卷一七六》)。理宗绍定六年(1233)陈三枪、张魔王据松梓山,出没江西、广东,跨三路数州六十砦。(《宋史卷四一九·陈韡传》)
方腊之起事,以红巾为识,《泊宅编》记:
余五婆之起事,其徒亦衣赭服,《鸡肋编中》:
明教徒以明使为白佛,故其徒白衣白冠。至宋南渡前后,又有尚红色紫色之新风气。洪迈所记三山明教徒为首者紫帽宽袗,及方腊余五婆之红巾赭服是也。此种变化,或与祆教佛教有关,以明教原系杂糅祆教佛教而成,祆教之火神色尚红,而佛教净土宗之阿弥陀佛又属红色之故也。白莲社奉阿弥陀佛,明教与白莲社之混合或早在北宋已开其端,故明教徒党又以红色为其举事之标识也(沙畹《摩尼教流行中国考》,页七三)。方腊之起事,其徒又佩明镜,楼钥《跋先大父(异)徽猷阁直学士诰》,记其祖楼异守处州日,方腊徒党以舟师进犯情形:
各地起义行动虽均被政府军所镇压,然明教之流行固自若也。且其势力更进而渗入军伍。李心传记:
军士吃菜,事至寻常,何至劳皇帝注意?因素食而俸给有余,正应奖励之不暇,何至严行禁饬?盖此吃菜实加入明教之别名,而又不欲显言其为明教,惧失军心,故隐约言之耳。越十一年而有朝绅吃菜之狱,则朝野士大夫亦有皈依明教者矣。李心传又记:
此记朝官史祺孙、石邦哲、谢邦彦从孙士道执弟子礼,习妖怪之术,伤俗败教。曰妄人,曰妖术,究不知其何教何术,记录不明。越三年邦哲、邦彦再被论罢,始知前后二贬,皆与明教有关,案中诸人皆明教徒也:
至宁宗时,沈继祖弹朱熹,亦加以吃菜事魔之罪,叶绍翁记:
朱熹居山中,食惟脱粟饭(《宋史卷三九四·胡纮传》),其克苦节约类明教徒。其所言理欲二元论又与明教之二宗说,明与暗,善与恶之斗争近。故当时抨击道学者,持以为中伤之柄。道学遭禁,朝廷欲驱斥儒者,则指为道学。明教久已遭禁,时人欲中伤异己,亦指为吃菜或事魔。林栗论熹,太常博士叶适独上《封事》辩之曰:
由此可知庆元党禁正密时,明教所处之地位,以及明教与道学之关系。当时政府对明教之禁令极严,《宋会要·刑法门》记《绍兴敕》:
明教徒因再改名称,或与他教合,以逃避法律制裁。温、台等处或名白衣礼佛会及假天兵号迎神会,千百成群,夜聚晓散(《宋会要稿·刑法二上》,页一一一)。宁宗开禧三年(1207)李谦任台州守,著戒事魔诗十首,刻石传布,以劝郡人(《嘉定赤城志卷三七·风土门》)。至嘉定二年(1209)江、浙、闽等地有所谓“道民”、“白衣道者”、“女道”,看经念佛,烧香燃灯,私置庵寮,混杂男女,亦明教也(《宋会要稿·刑法二下》,页一二〇、一三二、一三六)。降至元代,亦被禁斥,《元史·刑法志》:
诸以白衣善友为名,聚众结社者,禁之。
然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有祀摩尼佛之草庵,元代所建也,至万历时犹存。(何乔远《闽书七·方域志》)
秘密宗教之传播,因受统治阶级压迫故,最易与其他秘密会社结合,如江河之赴海,汇为一体。明教在会昌禁断后,已合于佛,已混于道,又与出自佛教之大乘教、三阶教合。至北宋末又与出自佛教净土宗之白莲社合,与出自佛教净土宗之弥勒佛教合。(或更前,今未能定。)至元末遂有红军之全面起义。
弥勒教与白莲社,其源均出于佛教净土宗。我国净士之教大别有二:一弥勒净土,奉弥勒佛;二阿弥陀净土,奉阿弥陀佛。弥勒(Maitna-ya)受记于释迦,留住为世间决疑。佛教徒又相传“弥勒菩萨应三十劫当成无上正真等觉”(《增一阿含第四十二品八难品八大人念经》)。佛薄伽梵(Buddha Bhagavat)灭度后八百年、胜军王都有阿罗汉名难提蜜多罗(Nandimitra)在般涅槃前预言:人寿七万岁时,十六阿罗汉既护法藏毕,造窣堵波(Stupa)赞叹已,至窣堵波金地之中,入般涅槃,释迦牟尼正法遂灭:
瞻部洲佛教徒以之指中国。南北朝初叶时已流传佛教已入末法时代之说,三阶教徒尤持此说甚力(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页八一七,《三阶教之发生》)。佛涅槃后,世界立入苦境,一切恶趣,次第显现。至弥勒现世后,则立成极乐世界,广博严净,丰乐安稳。此与明教之二宗说,明暗斗争,善恶斗争之说比,恰相吻合,则二教之混合,实非偶然也。弥勒经典之誃译盛于两晋,礼拜信仰,无间僧俗。南北朝时佛教造像最多者为弥勒及阿弥陀佛。晋释道安(112-185)与其徒八人于弥勒前立誓,往生兜率(慧皎《高僧传·道安传》)。至梁傅大士自称为弥勒降生,济度群生。梁武帝迎之入都,上殿讲论,侍以殊礼(道宣《续高僧传·感通门》)。至隋炀帝时遂有自称弥勒佛,入宫为乱者,《隋书·炀帝纪》:
《隋书·五行志》:
奉弥勒佛者皆素冠练衣,知弥勒佛亦当衣白。先是隋初已有白衣天子之谣,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一》:
或即奉弥勒佛者所造作宣传,为后来举事准备,故越二十余年而有建国门之事也。至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十一月十七日遂下敕禁断,敕云:
事在明教遭禁之前十七年。由上引数事知弥勒和尚白冠练衣,与明教徒之白衣白冠同,亦焚香,亦说灾祥,亦有小经,亦集徒侣,与后起之明教盖无不相类。至唐末河西一带“白衣为主”之谣又甚盛,敦煌本《手决》备记其事。后来张承奉自号为金山白衣天子,即欲应此谶也。至北宋仁宗庆历七年(1047)贝州(今河北清河)宣毅军小校王则又倡弥勒出世,杀官吏据城起事,《宋史》记:
《五龙经》、《滴泪经》即唐开元敕所云小经。小经者对佛教弥勒净土经典言,或即明教之《五耒子曲》、《佛说啼哭经》,或宋法令所指不根经文。《五耒子曲》、《佛说啼哭经》原属弥勒小经,以二教合流,故遂指为明教经典也。
白莲社源出于佛教之阿弥陀净土宗,其历史可远溯至东晋庐山慧远之莲社,其所崇礼者为阿弥陀佛,主念佛修行,其最后之归宿为西方净土。慧远尊信弥陀,于晋安帝元兴元年(402)与同志百二十三人于阿弥陀像前,建斋立誓,期生净土(《高僧传·慧远传》)。云生无量寿国,宝幢为之前导,金莲为之受质(《宋戒珠净土往生传序》)。或云弥陀佛国以莲花九品次第接人(宋道诚《释民要览卷一》)。阿弥陀佛色红,明教初起已含有祆教教义,祅教大神色尚红。弥陀净土宗为隋唐以来之显教,则明教遭禁后,混入显教以托庇,亦意中事也。宋宁宗开禧时李谦所著《戒事魔诗十首》,其一云:
西方净土白莲池为白莲教徒所憧憬之往生地,诗劝民勿信明教而涉及白莲池,则明教之久已合于白莲社可知。《佛祖统纪》于卷末述事魔邪党摩尼、白莲、白云三派下,注引《释门正统》:
由此知三派佛教徒并斥为事魔邪党。不事荤酒,不杀物命,修忏念佛,均托于佛教,则三派之混合已久可知。至元代对宗教采放任政策,白莲社亦得公开传教。元成宗时(1295—1307)并曾特降旨许其受政府保护。其教徒并建有寺院,有报恩堂、清应堂、复一堂诸祠宇,以都掌教为首领(《元典章卷三三·礼部六·白莲教》)。武宗至大元年(1308)五月丙子,下诏禁白莲社,毁其祠宇,以其人还隶民籍(《元史卷二二·武宗纪》)。英宗至治二年(1322)又下诏禁白莲佛事(《元史卷二八·英宗纪》)。自此白莲社遂成秘密团体,不能公开活动。
八 弥勒降生,明王出世
白莲社遭禁后十七年,民间又流行“弥勒降生”之传说,《元史》记:
后赵丑厮、郭菩萨均被杀(《新元史卷一九·泰定帝纪》)。息州今河南息县。十二年后棒胡又以弥勒为号召,起事于信阳。《元史》记:
信阳今河南信阳。棒胡为陈州人,盖即后梁贞明时明教徒母乙、董乙之乡里。二次起事前后相距四百余年,在同一地区,此中亦不无线案可寻也。同年朱光卿等起事于广东,自拜其徒为定光佛:
次年四月袁州(今江西宜春)民周子旺起义。据《明太祖实录卷八》:
彭莹玉为袁州僧,赣、饶、信一带盖南宋初明教徒屡次发难之根据地也。莹玉为西系红军之组织者及领导者,初命周子旺举事失败,亡命十数年,卒得邹普胜、徐寿辉等为徒侣,拥之起事。时人记蕲黄红军,多属之彭和尚,如叶子奇云:
明陆深《平胡录》亦云:
彭翼即彭莹玉。莹玉所推举领袖徐寿辉以至正十一年(1351)称帝于蕲水,建天完国。至正二十年(1360)为其下陈友谅所杀。友谅因寿辉之基业建汉国。寿辉之别将明玉珍先率兵入蜀,闻天完亡,不肯臣友谅,遂于至正二十三年称帝于成都,建国号夏,下令尽去释老二教,止奉弥勒(黄标《平夏录》)。汉夏后均为东系红军朱元璋所灭。
与彭莹玉同时活动于河南北一带者为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山童败死,其子林儿称小明王,建国号宋,建元龙凤。林儿立十二年为其下朱元璋所杀。元璋因小明王之基业,削平群雄,建大明帝国。《元史卷四十二·顺帝纪》:
“时天下承平已久,法度宽纵,贪富不均,多乐从乱,不旬日众殆数万人”(《草木子卷三·克谨篇》)。时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也。起事时以红巾为号,故号红军。以烧香礼弥勒佛,又号香军(权衡《庚申外史》)。林儿父子又倡“明王出世”之说,明代官书如《元史》及《明实录》多讳言之,清人修《明史》亦不之及。惟明代私家著述有涉及者,如高岱《鸿猷录》:
何乔远《名山藏》:
以“弥勒降生”与“明王出世”并举,明其即以弥勒当明王。山童唱明王出世之说,事败死,其子继称小明王,则山童生时之必以明王或大明王自称可决也。此为韩氏父子及其徒众胥属明教徒,或至少孱入明教成分之确证。韩氏父子自号大小明王出世,另一系统据蜀之明玉珍初不姓明,亦改姓为明以实之。朱元璋承大小明王之后,因亦建国曰大明。至明人修《元史》以韩氏父子为白莲教世家,而不及其“明王出世”之说。试证以元末明初人之记载,如徐勉《保越录》、权衡《庚申外史》、叶士奇《草木子》、刘辰《国初事迹》诸书,记韩氏父子及其教徒事(包括明太祖在内)均称为红军,为红巾,为红寇,为香军。言其特征,则烧香,诵偈,奉弥勒。无一言其为白莲教者。则知《元史》所记,盖明初史官之饰辞,欲为明太祖讳,为明之国号讳,盖彰彰明甚矣。
韩山童起事后,同年(至正十一年)八月萧县李二及老彭、赵君用亦起义,陷徐州。李二号芝麻李,亦以烧香聚众起事。(《元史卷四二·顺帝纪》)时彭莹玉一系已起事于蕲黄,亦以红巾为号。与韩林儿一系成东西呼应之局面,皆称红军。除此二大系之红军外,时又有南锁红军、北锁红军,权衡《庚申外史》云:
明太祖曾为僧,为明教徒,为红军小卒,超擢以至为大将,封公封王,终至于杀其所尝臣事之宋主,代之而建新朝。中间其诸将且曾一度欲奉小明王,以诸将皆濠泗丰沛子弟,夙受彭莹玉之教化,且多为宋主部曲,天完汉降将,其人又皆明教徒也。终为新进之浙东儒生地主刘基、宋濂、叶琛、章溢等所阻。儒生斥佛为异端,且基辈均与小明王父子无渊源,又皆浙东巨室豪绅,遵封建礼法,重保守传统,相率团结土著,捍地方,卫家业,与红军异趣;自成一系统,利用明太祖之雄厚军力,拥之建新朝,以保持千年来传统之秩序习惯与巨室豪绅之特殊利益:遂与出自明教红军之诸将,成地主与农民、儒生与武将相持之局,赞助明太祖以阴谋杀小明王,自为领袖。明太祖亦利用巨室豪绅之护持、儒术之粉饰,建帝王之业。自树势力,终于取宋而代之。第以其部曲多红军,为笼络宋主旧部、徐陈降将,为迎合民心,均不能放弃“明王出世”之说。建大明为国号,一以示其承小明王而起,一以宣示“明王”已出世,使后来者无所借口。儒生辈所乐于讨论者:则以“明”义为光明,分之则为日月,礼有祀“大明”、“朝日”、“夕月”之文;千余年来“大明”日月均列为正祀,无论列为郊祭或特祭,均为历朝所重视;且新朝自南方建国,与历史上之以北定南者异势;以阴阳五行之说,则南方为火,为祝融,北方属水,为玄冥;元建都于北平,起自更北之蒙古,以火克水,以明制暗,斯又汉以来儒生所津津喜道者:故亦力赞以明为国号。一从明教教义,一从儒家经说,并行不悖,人自以为如其所计度。凡此皆明人所讳言,明官书所不载,今据明初记载及太祖自述,以年分列太祖与红军之关系,以实吾说。《明史·太祖本纪》:
是太祖生于元天历元年(1328)也。先是至元三年(1337)棒胡起义于信阳,太祖时年十岁。次年周子旺起义于袁州,彭莹玉亡命淮西传教,太祖时年十一岁。《纪》又言:至正四年“入皇觉寺为僧,逾月游食合肥……凡历光、固、汝、颍诸州,三年复还寺。”光、固、汝、颍诸州为红军杜遵道之根据地,亦即彭莹玉所曾布教之区域,太祖之接受明教教义,当为此三年内事。
至正八年(1348),太祖年二十一岁。
复还皇觉寺。《御制皇陵碑》:“一浮云乎三载,年方二十而疆。时乃长淮盗起,民生攘攘。于是思亲之心昭著,日遥盻乎家邦。已而既归,乃复业于觉皇。”
至正十一年(1351),太祖二十四岁。
五月刘福通、徐寿辉东西二系红军兵起。
至正十二年(1352),太祖二十五岁。
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子兴烧香聚众,称亳州节制元帅(《明史卷一·太祖纪》,俞本《皇明纪事录》)。《御制皇陵碑》:“住方三载,而又雄者跳梁,起自汝、颍,次及凤阳之南厢。未几陷城,深高城隍,拒守不去,号令彰彰。友人寄书,云及趋降。既忧且惧,无可筹详。旁有觉者,将欲声扬。当此之际,逼迫而无已,试与知者相商。乃告之曰:‘果束手以待毙,亦奋臂而相戕。’知者为我画计,且默祷以阴相。如其言往卜去守之何详?神乃阴阴乎有警,其气郁郁乎洋洋,卜逃卜守则不吉,将就凶而不妨。”《皇朝本纪》:“天下兵乱,过寺,寺焚僧散。将晓,上归祝伽蓝,以珓卜吉凶……时神意必从雄而后已,因是固守所居。未旬日友人以书从乱离中来,略言从雄大意,览毕即焚之。又旬日有人告旁有知书来者,意在觉其事,上心知之。复三日,斯人果至,与语观其辞色未见相,复礼待而归。复几旬日,又有来告,先欲觉知事者今云不忍,欲令他人来加害,乞幽察以从告。上深思之,以四境逼迫,讹言蜂起,乃决意从诸雄。”(参看沈节甫《纪录汇编》本《御制纪梦》及《天潢玉牒》)
闰三月甲戌朔入濠州,《御制纪梦》:“以壬辰闰三月初一日至城门,守者不由分诉,执而欲斩之,良久得释。”《御制皇陵碑》:“即起趋降而附城,几被无知而创,少顷获释,身体安康。从愚朝暮,日日戎行。”“子兴收为步卒,入伍既两月余为亲兵,终岁如之。”(《御制纪梦》)
至正十三年(1353),太祖二十六岁。
以功升镇抚。(《明史卷一·太祖纪》)
宋龙凤元年(元至正十五年,1355),太祖二十八岁。
“三月郭子兴卒。时刘福通迎立韩山童子林儿于亳(号小明王),国号宋,建元龙凤。”檄授子兴子天叙为都元帅,子兴部将张天佑为右副元帅,太祖为左副元帅(同上,参《皇朝本纪》)。“乃用其年号以令军中。”(同上)
九月都元帅郭天叙、右副元帅张天佑战死,太祖独任元帅府事。(《皇明纪事录》)
宋龙凤二年(元至正十六年,1356),太祖二十九岁。
三月亳都升太祖为枢密院同签,以帅府都事李士元为经历。寻升太祖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以故元帅郭天叙弟天爵为右丞。经历李士元改名善长,为左右司郎中,以下诸将皆升元帅。(同上)
宋龙凤四年(元至正十八年,1358),太祖三十一岁。
“五月宋将刘福通破汴梁,迎(宋帝)韩林儿都之。”十二月太祖自将克婺州,改为宁越府。“辟范祖乾、叶仪、许元等十三人,分直讲经史。”(《明史卷一·太祖纪》)于宁越置中书分省,于省门建二旒大黄旗,上书:“山河奄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下揭二牌:“九天日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皇明纪事录》)
宋龙凤五年(元至正十九年,1359),太祖三十二岁。
“五月升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同上)。“八月元察罕帖木儿复汴梁,(刘)福通以林儿(宋帝)退保安丰(今安徽寿县)。”(《明史卷一·太祖纪》)
宋龙凤六年(元至正二十年,1360),太祖三十三岁。
三月戊子征刘基、朱濂、章溢、叶琛至。(同上)
宋龙凤七年(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太祖三十四岁。
正月封吴国公。(《皇明纪事录》)
宋龙凤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太祖三十六岁。
二月张士诚将“吕珍破安丰,杀刘福通。三月辛丑,太祖自将救安丰,珍败走,以(宋帝)韩林儿归滁州”(《明史卷一·太祖纪》)。“十四日制赠太祖曾祖父三代为司空、司徒、太尉等官。”(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引《龙凤事迹》)
宋龙凤十年(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太祖三十七岁。
宋帝在滁州。
春正月丙寅朔,李善良等率群臣劝进……乃即吴王位,建百官。(《明史卷一·太祖纪》)
初太祖以韩林儿称宋后,遥奉之。岁首中书省设御座行礼,(刘)基独不拜曰:“牧竖耳,奉之何为?”因见太祖陈天命所在。
宋龙凤十一年(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太祖三十八岁。
宋帝在滁州。
冬十月戊戌,下令讨张士诚。(《明史卷一·太祖纪》)
宋龙凤十二年(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太祖三十九岁。
宋帝在滁州。
五月二十一日太祖以檄数张士诚罪状:“皇帝圣旨,吴王令旨:近睹有元之末,王居深宫,臣操威福,官以贿成,罪以情免,宪台举亲而劾仇,有司差贫而优富。庙堂不以为忧,方添冗官,又改钞法,役数千万民,湮塞黄河,死者枕藉于道,哀苦声闻于天。致使愚民,误中妖术,不解偈言之妄诞,误信弥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苏其苦,聚为烧香之党,根据汝颍,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谋遂逞,焚荡城郭,杀戮士夫,荼毒生灵,无端万状。元以天下钱粮兵马大势而讨之,略无功效,愈见猖獗,终不能济世安民。是以有志之士,旁观熟虑,乘势而起,或假元氏为名,或托香军为号,或以孤军独立,皆欲自为。由是天下土崩瓦解。余本濠县之民,初列行伍,渐至提兵,灼见妖言不能成事,又度胡运难与立功,遂引兵渡江……龙凤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吴宽《平吴录》,祝允明《九朝野史卷一》)
十二月遣廖永忠沉宋帝小明王韩林儿于瓜步,宋亡。(朱权《通鉴博论》,钱谦益《太祖实录辨证》)
宋龙凤十三年(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太祖四十岁。
大明洪武元年(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太祖四十一岁。
春正月乙亥……(太祖)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明,建元洪武。(《明史卷二·太祖纪》)
太祖因明教建国,故以明为国号。然“明王出世”、“弥勒降生”均含有革命意义,明暗对文,互为消长,而终克于明。弥勒则有三十次入世之说。使此说此教仍继续流传,则后来者人人可自命为明王,为弥勒,取明而代之,如明太祖之于宋小明王。以此明太祖虽以红军小卒起事,自龙凤十二年以后即讳言其为红军支系。于讨张士诚檄中,且深斥弥勒之传说,以为妄诞,以为妖言,而于“明王出世”之说则不及只字。此盖受刘基、宋濂等反红军系儒生地主之劝说,隐去旧迹,为建新朝地步也。越一年而建国。洪武元年四月甲子幸汴梁,闰七月丁未还南京,因李善长之请,诏禁白莲社及明尊教。王世贞撰《李善长传》:
遂著于律。《明律十一·礼一》:
原注:西方弥勒佛、远公白莲社、牟尼明尊教、释氏白云宗是四样。
牟尼即摩尼,明尊教即明教也,说见前文。
时温州仍有大明教流行。熊鼎以洪武元年任浙江按察司佥事,分部台温(《明史卷二八九·熊鼎传》)。以大明教名犯国号禁绝之,宋濂《故岐宁卫经历熊府君墓铭》:
泉州晋江县华表山亦有明教徒所立之摩尼庵,因郁新杨隆请得不毁。何乔远《闽书卷七·方域志》:
华表山山背之麓有草庵,元时物也,祀摩尼佛。摩尼佛名末摩尼光佛,苏邻国人,又一佛也,号具智大明使……会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授侣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至道中,怀安士人李廷裕得佛像于京城卜肆,鬻以五十千钱,而瑞相遂传闽中。真宗朝,闽士人林世长取其经以进,授守福州文学。
皇朝太祖定天下,以三教范民,又嫌其教名上逼国号,摈其徒,毁其宫。户部尚书郁新礼部尚书杨隆奏留之。
温泉之明教均相继以“教名上逼国号”被禁断。温之明教自后遂不见于记载。闽则易名为师氏法,亦式微矣。何氏又记:
政府对明教之压迫虽严,而明教徒仍数数起事。洪武永乐间陕西田九成自称后明皇帝,改元龙凤,帝号与年号均直承小明王。其党则称弥勒佛四天王等。《明成祖实录卷六十五》:
永乐四年(1406)蕲州有白莲社之狱。《明成祖实录卷四十五》:
田九成起事于西北,即红军入西北者之余党,至蕲州则彭莹玉、徐寿辉起事之地也。至永乐七年复有李法良之起事,《明成祖实录卷六十六》:
江西又宋代明教之重要传教区也。至十六年又有刘化自称弥勒佛。《明成祖实录卷一百一十》:
永乐以后,类似之暴动史不绝书,姑举其著者数事,如宣宗朝转轮王出世之狱。《明宣宗实录卷六十一》:
英宗朝“七佛祖师”之暴动。《明英宗实录卷十二》:
宪宗朝贵州有“明王”之起事,托称为明玉珍后裔,《明史》记:
至嘉靖时李福达自称弥勒佛,与武定侯郭勋交通,至起大狱。(详《明史》、《明史纪事本末》、《世庙识余录》)天启二年(1622)有山东白莲教徒王好贤、徐鸿儒之起事。(《明史卷二五七·赵彦传》,《明史纪事本末》)溯其源流,又皆明教之余响也。
1940年12月25日于昆明东郊萝莎坡唐祠
需要图书推广、加读者群的各位师友请添加小编微信(sjhj2072),并备注“学校/单位/专业+推书/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