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平解放初期(1948年5月——12月)的大后方
——高丘区
1948年5月,镇平县40万人民迎来了解放,建立了人民政权,高丘区政府就随之诞生了。
该区位于镇平城西北边缘山岗交集处。所辖范围东西40里,南北70里,是现在高丘、二龙、寺山三乡面积的总和。当时下设14个行政村,人口约五万左右。区政府建立后,由周林书(山西人)任政委、赵寅尧任区长,我任区秘书兼文化助理。区干队指导员王朝旭、队长刘道佛,区工作人员20人左右,区干队队员有30人到70多人。该区在上级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的支持下,通过全体工作人员的努力,成为镇平县解放初期的大后方,是前防供应的基地,对巩固政权,支援前线,清剿顽匪安定秩序,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一、解放初期的镇平形势
中共镇平地下党,在1942、43年虽遭到敌人的破坏,受了较大损失,但还有一部分坚强的党员,在组织撤离后,没组织关系的情况下,仍自动组织起来与敌人作顽强的斗争。1945年日寇侵境,为建立我伏牛山游击根据地,以王永行为首成立了镇平中心工作组,上与新四军下与原地下党员联系,组织了部分抗日武装(详见镇平党史)后,王成德由陕北返回,恢复了党的地下组织,解决了部分党员组织关系,成立了中共镇平中心区委会,由黄宗达、王永行、王心清为委员,恢复了30多人的组织关系,在1947年冬镇平第一次解放,这些同志都作了很多工作。第二次解放前夕,从舆论、组织等方面都作了大量工作,为迎接解放,建立政权提供了有利条件,奠定了人力与物力基础。这样全县一解放,县委、县政府、各区人民都由地下转入公开工作。马上健全了领导班子,顺利开展了各项工作,但刚解放不久,有些群众还在观望,有些知识分子对是否参加工作还犹疑不定,原来的伪人员,还贼心不死,企图死灰复燃,王金声等民团大小头目,在南阳王凌云的庇护下,还想夺回失去的地盘,小股团匪还在暗中骚扰。这样全县各区政府虽已建立,但还不断遭到王金声及王凌云部的骚扰。所以区政权还不很稳固,特别是彭营、大榆树、城关、侯集等区政府,在南阳解放前,基本处于流动状态。贾宋、张楼区政府是半流动状态。石佛寺、卢医区政府,虽不大流动,但也不太稳固。只有高丘区,北有南召解放较早的根据地为依靠,西有内乡赤眉马山地委、专署所在地为后台,东有大榆树,南有石佛寺、卢医为屏障,加上辖区大部为山,小部为岗便于迂回、游击的好地形、地势。再者原国民党区团长刘升安,前任区长陈捷三,受地下党员的教育与影响,早表示交出枪支,安作顺民并与新政府不断联系,只有干不到一年时间伪区长的付明普,还不甘心失败,但他只有不到十人的兵力,微不足道,同时该区穷苦的基本群众较多,这是最大的力量,所以该区政权巩固,民心稳定,成为全县的大后方。
二、该区成为地、县领导指导工作的指挥部
由于该区形势稳定,地委、专署、县委、县府领导,为指导、部署前沿工作,就时常住高丘接见前线人员或召开会议。当时郭思敬专员、刘莱副专员,就多次到高丘去。副县长周凌,夏征后就在高丘住了三个多月。刚解放不久,县委书记成鉴同志和部分工作人员,就住在东河双泉村的棠梨树庄上。这个庄依山面河,攻守形势很好,1947年冬以郭林、徐枫为首的镇平县人民政府,曾在这里住有两个多月。因那里是原地下党统战对象,开明士绅刘焕然、刘廷岑的势力范围,由于地下党的宣传活动 ,这一带人民有一定的觉悟,解放后参加工作的也最多,刘廷岑长子参加我新四军多年,他是军属,对成政委帮助很大,后交成朋友。王成德县长及大队长裴俊三是刘焕然的好同学,他们也经常到棠梨树或刘焕然家与成鉴商讨工作。1948年8月后,王凌云、王金声反扑气焰嚣张,镇平县政府就迁住在高丘街北三里的大陈营办公,县政府的几位女工作员梁玉梅、冀德先、刘慰光等,就经常住在高丘区政府。后县府迁出大陈营,而部分工作人员仍留在高丘。专署的一个工作组也常在那里,使各项工作得以安全顺利的开展。
三、该区成为地、县、区干部往来的招待所
高丘是由南阳、镇平、石佛寺、侯集、贾宋等地通往马山、南召的要道。地委、专署干部往前方去,前方干部到地委专署去,当时都要通过高丘区政府食宿。彭营城关区政府人员,一有敌人骚扰便跑到高丘。如彭营区长陈时生、城关区长鄢金城、张楼区长高玉谦就经常到高丘去。有一次大榆树区政府,在菩提寺住,一夜突被敌人包围袭击。区长王言,区干队长赵阶枫,带领数人突围,一气跑到高丘,赵寅尧和我迎接了他们。王言区长(原来我和赵的老师)一见面便以诙谐的笑话说:“我王言没坐官命,就像个女人轻易不养汉,养汉就遇见个疙叉蛋。过去在邓县坐官没几天叫打跑了,这次当区长又没几天,被敌人袭击了……”于是大家都笑起来。他们住在高丘,经过两天的休整。分析了形势,拟定了下步行动方案,回去后进行了胜利的反击。十月份晋冀鲁支援了我区数百名干部,分到镇平工作的约二十人左右,其中有县委书记潘子明、宣传部长刘永、公安局李征东、石佛寺区委书记杨林波,另有魏兆铭、葛敬禄等,他们都由高丘分赴各工作岗位。刘永有病就住在高丘学校里疗养。同时天明寺专署干校开办,中原大学在鲁山开办。这样镇平许多有志于革命的知识分子,纷纷前往参加学习,特别是贾宋、侯集一带的较多,这些人都要经过高丘区食宿或办理介绍手续。其中经我手办理手续的就有将近百人。经高丘食宿的约二百人左右。
另外还在此地建立了伤病员接待站。除专署一个工作组在该站负责外,区政府也派三人作为专职,接待了由前线下来送往马山后方医院的伤员,使伤员在该站得到食宿、换药并安全地转运到医院治疗。有的在此换了较舒适的担架,使不少伤员减少了痛苦。
四、人力、物力大力支援前线
区府建立后,为支援前线,除收缴散藏于民间的枪支外,及时征收食、油、布匹。特别于六月份夏征后,将征到的粮、油、布匹(有的是收买的)均及时地派牛车送往石佛寺或镇平城,再转运到前线去。在十月份大榆树战役中及解放南阳前夕,均派数百副担架,由工作员带领到前线救死扶伤。后军分区在镇平靳营召开祝捷大会,并追悼前线阵亡烈士全区各县派员参加。我当时带领14名村长九位区工作人员,抬着浑猪浑羊和大批烟洒等慰问品,前往参加大会并慰问解放军。
由于高丘安定,在该区参军参干的人员也较多。在南阳解放后,由该区调往县委县府及平原区工作的人员也较多,如宋国安调侯集任副区长,付有增跟潘政委当通讯员,刘双德调县委工作,刘承显调县文教科培训教师。丁光明等五位在文教组工作的知识分子,介绍到中原大学学习。南阳解放后,区干队转升为正规解放军,分别由王朝旭、陆有义各带一个连过江。这些兵员,大多是区干队的成员,这对充实干部队伍,支援解放战争都起了一定作用。
五、清剿顽匪,巩固后方
原来高丘是个比较安静的山区。王凌云与王金声为给解放了的镇平大后方,安上一颗炸弹使后方不得安生,并企图用南北夹击的办法来打击新政权,便利用三潭深山沟里的一个小霸张明川,委以国民党民团游击大队长之职,又供给一些枪支弹药来培植他的势力。张以威逼利诱等办法,纠集三潭一带地主武装、民团散兵、地痞流氓,拼凑成将近百来人的土匪武装,在山区抢劫骚扰。并声言要捣毁高丘区政府,血洗土八路老窝黄乙沟。黄乙沟沟深八里,是我和刘道佛的家乡(该沟约40户人家参加工作的将近20人,如刘双德、付有增、刘承正等)他们一时气焰嚣张,咄咄逼人,如不拔掉这个钉子,清除后宅炸弹,人民就不得安宁,政权就不能巩固,为此经县委研究批准,在距三潭较近的凉水坪村,建立一个小区政府(即高丘区的分区,由区干队长刘道佛任小区长,调去武装队员50人左右和财粮十多名文职人员,在那里边宣传、边清查、边追剿。在三个多月时间里,曾发生过十多次激烈战斗。由于刘道佛指挥有方,战士们奋勇杀敌,每次总是获得胜利。顽匪狼狈逃窜。他们虽屡受打击,但仍贼心不死,利用本地人地势熟悉的有利条件,总是夜聚明散,经常骚扰,一直到南阳解放前夕,县赵河大队仵天佑队长带人协助清剿,才使其全部瓦解。
另有伪区长付明普,带有不到十人的武装,也是夜聚明散,在付家寨、野鸡脖、孙湾一带不断骚扰。区干队也多次前往追剿,但到所在地点后却跑完了捉拿不住。夏征时,我带几人住在孙湾,边征收,边深入群众寻找他们的足迹。当知道他们所在地点后,一派人追剿,就不见踪影了。但他们始终也没敢公开与我们对搞。由于我们对顽匪的清剿使他们没有对我们造成威胁,致使这块大后方一直处于安定状态。
六、加强宣传,开展文娱活动,兴办学校以安定民心
宣传工作是我党致胜的传家宝。区府建立后,便很注意加强在新形势下的宣传工作。为此区府特组成有5至7人的文教组,由我任组长,其中有善写会画的知识分子丁光明等五位同志。该组成员经常到街头宣传党的政策、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还不定期出黑板报、壁报。几乎每天都在街上和附近村子张贴捷报。因当时没有收音机、广播器,只有利用这些办法去进行宣传。由于全国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捷报频传,大大鼓舞了群众。
同时还注意开展文娱活动,除平时让孙湾“小四面净”(四面净柴清奇的徒弟)孙化敏组织几个清唱外,于六月下旬麦收后,请南阳县一曲剧团,名叫翻身剧团,到高丘街公演三天,各村群众都去观看,并趁演出的间歇时间,由区领导上台演说,宣传政策与形势。在十月份县政府成立了由王健三、姜宏轩为首的文工团(南阳解放后该团成为南阳专署文工团),该团曾到高丘大陈营村演出《白毛女》、《赤叶河》、《王贵与李香香》等剧目,进一步提高了群众觉悟,活跃了群众文娱生活。
为了进一步安定民心,高丘小卢庙完全小学,由我兼任校长,聘请了十多位与我有关系的愿参加工作的老同学同事为教师,于九月份开了学。上去一月学生很少,后来石佛寺区赵湾小学也开学了。这说明了我们的政权是稳固的,共产党是重视教育事业的,使群众对党有了进一步的信任。
总之,高丘区政府,通过以上工作,真正发挥了大后方应起的作用,为支援前线,巩固政权做出了一定贡献。
刘承显
源:《百年镇平》(林立功、阎英明、刘剑朝 著)
本刊每周二发布,投稿信箱:zpxwlzg@126.com
『镇平县文联』公众号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