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坐落在遮山南麓,四周高,中间低的凹地里。原有罗姓人家,故村名曰:罗李沟。相传,洪武三年,从山西移民到河南,祖先居住在汾河东岸,受够了汾河的泛滥,才选择了这个四周高中间低的风水宝地。 初到此地,从黄笔草中割出了三间瓦房,取名瓦房院,瓦房院的后方有一泉眼,祖先们取水可饮。随着时间推移,人口逐渐增多,浅水已不够用。到了光绪二十一年,乡邻们,你一串钱,他几铜钱,在农闲时节深挖到20多米,下以柳木井畔,青石砌之,上面蓝砖砌成圆形,地面以大块方石铺成,历来弥久,磨成了光滑的凹面,加以石井栏,铁辘轳,形成了村内独态的风景。 我年幼家贫,父亲决心把三间草房盖成砖包皮的瓦房,瓦房落成时,房脊东西装两面小镜子,在阳光照射下,亮灿灿的,西山墙的山头上画了一幅《千里草原马儿欢》的画,一下子使父亲的心里畅亮多了。 也许贫困的原因,父亲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候,入了党,当上了干部,做了主人翁。 那一代人为我们编织了梦想,楼上楼下,实现四个现代化,在初中时,总以为家庭很富裕,读现代史,世界史才知道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才知道人们普遍具有小富即安的思维。 上完高中,去了保定打工,才知道城市和农村的差别,在那里打了两年工,春节也舍不得回家,桑总觉得咱家里清贫,说:你把哪里碎铁收拾拾卖了算你的,谁知卖了二千块。加上工资和家庭收入,七借凑,八对凑,勉强盖了四间平房,总算盖起来了。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房子一盖好,提亲的也来了,原来好事成双是这个来由。 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基础建设如雨后春笋,电视台,国际博览中心,高铁站,奥体中心……也使我的经济更上一层楼,在村内老宅上,又盖了两层半的小楼。就是那一年,村内人看到我挣着了,一下子带出去三百多人,让他们学到了电焊技术,日子逐渐富裕起来,慢慢地乡里乡亲把新家搬到县城,搬到大城市里,过起了令人向往的生活。 曾在城市漂泊的人,看惯了宽敞的柏油马路,心中的多么的向往啊!也希望家乡高楼林立,村村通水泥路,而如今实现了,家中有小楼,也吃上了自来水,城市有电梯房,代步有轿车,人们是多么幸福啊! 抚今追昔,皇粮二差,历代有之,而今却免了,老有所养,心向往之,贫有所抚,而今有之,幼有学上,工有活干,想今之世界风云莫测,而我们生在这美好家园,是不是令人羡慕呢?随着中央政府的定位,南阳被划为副省级城市,这个令人值得三顾的城市,必将大放异彩,我和我的家乡必将越来越幸福。
(作者简介:李瑞庆,南阳市作家会员,喜爱文学,酷爱文字。有《门前的枣树》,《清明节,我想对你说》散见于南阳晨报。《农村厨娘》,《红薯妹妹》……发表在《教育文摘周报上》。)
本刊每周二发布,投稿信箱:zpxwlzg@126.com
『镇平县文联』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