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高尔山地理(二)

文摘   2024-04-17 09:09   辽宁  

“四邑通衢”应乎中地当孔道(二)

抚顺市区地处一河、一路、一门槛的战略地理位置,使抚顺从商代至唐代,两千年上下,一直是中原历代王朝经营东北和朝鲜半岛的焦点地区,成为中原各族同北方民族的经济与文化交融的前沿地带之一,多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多种经济形态在这里碰撞、融合、积淀、升华,为抚顺留下了斑斑史迹和异彩纷呈的浑河文明史。

处在玄菟古道入口地带的高尔山,千百年来一直处在古人的目光关注之下。远在三千年之际的商末周初,商朝太师箕子在西周灭商后,聚族东迁朝鲜半岛,建立箕氏朝鲜,就已经开通了这条古道,东迁朝鲜的箕族应该是在汉朝之前开拓玄菟古道的先驱者。箕子及其部族从数千里外的中原远迁而来,在浑河北岸一脉相连的山岗阳坡短暂留驻,耕耘积粮,以备穿越大山林区。因为通过抚顺市区这个门槛以后,就是不产粮米只有山林走兽的长白山区。因此,三千年前,他们在高尔山东西两翼几十华里的浑河北岸留下了50多个村庄的废墟(遗址),形成了东西横陈,绵延几十华里的以望花类型命名的青铜文化遗址带。一群在这里留下生命足迹的古人三千年来默默地守望着浑河的文明之旅。

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大将秦开北击东胡,继之东击箕氏朝鲜,拓地千里。秦开大军的马蹄极有可能也曾沿着当年箕子走过的道路进抵朝鲜半岛。箕氏朝鲜被燕国平定后,燕国在东北设立了第一个行政管理机构——辽东郡,抚顺地处辽东郡的北部边境。我们所以认定抚顺当时为辽东郡的边境,其根据就是在这个门槛地带,燕国于公元前290年前后修建了北从高湾南下抚顺县海浪地区的燕国北部长城,俗称“燕北长城”。这条长城在抚顺境内的长度约为51公里,由一系列烽火台和障城(小城堡)连线组成,与近年发现的朝鲜大宁江长城遥相呼应。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秦王朝。秦王朝把中国北方各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形成西起甘肃临涨,东至辽东的秦万里长城。存续仅有15年的秦朝寿命太短了,没有能力在东北新建长城,只能把原来燕、赵、秦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因此,途经抚顺的秦长城极有可能就是沿用前代的燕长城。公元前206年刘邦建立汉朝统一中国,继之汉武帝击灭卫氏朝鲜,在朝鲜半岛设立玄菟、乐浪、真番、临屯四郡,修建了拱卫汉四郡的长城,从浑河北岸向东至新宾,趋向朝鲜。长城在抚顺境内烽燧相望,东西伸展长达150多公里。高尔山上的将军峰便是汉长城上的烽火台之一,高句丽政权后来启建新城加以利用,使将军峰不断增高扩大。1384年明朝又在高尔山下选择玄菟古道这个咽喉地带构筑抚顺城,1464年于抚顺城东15公里建起抚顺关,1469年在抚顺关南北两翼建造了明代辽东长城,东至丹东鸭绿江畔的虎山,西接山海关。明长城北从抚顺县哈达镇进入抚顺境内,南下新宾县下夹河镇出境,南北纵贯百余公里,留下了百里长壕和70多座烽火台。燕秦长城在抚顺市区以西的高湾一线南北伸展,汉代长城在市区浑河北岸的高尔山一线东西横陈,明代长城在市区以东的东州区一线南北纵贯。燕、秦、汉、明四代长城以两纵(燕秦长城在西,明长城在东)一横(汉长城在北)的格局,把抚顺市区框定在四代长城之内(下图)。


 

抚顺境内长城分布图


建造在辽东山地的长城因地制宜地以烽火台连点成线的方式构成了辽东长城的地区特征。“乘塞列燧”就是《汉书·赵充国传》对辽东山地长城特征的准确概括。“乘塞列燧”一词的含义为登上烽火台排列组成的长城。关于“乘”字,《汉书。匈奴列传》颜师古注云:“乘,登之而守也。”“塞”字意为长城。所以,“乘塞”就是登上长城。而“列燧”是指排列起来连点成线的烽火台。此外,在市区乃至抚顺县还有数条通向辽阳和沈阳的通讯报警系统,也是由一系列的烽火台连接形成。其中,南台、北台、滴台、千台山、老虎台等许多地名就是这些通讯系统为我们留下的长城信息。四代长城留给抚顺200余座烽火台,形成烽燧林立、纵横交错的长城奇观。抚顺丰厚的长城遗产和处在永陵及抚顺市区前后相继的两个汉代玄菟郡、高尔山上的高句丽新城、高尔山上的唐代安东都护府和新城州都督府、抚顺职业技术学院和海信分厂一带的辽代贵德州城、明朝的抚顺城(市区)、抚顺关(前甸镇)、会安堡(会元镇)、东州堡(小东乡)、马郡郸堡(救兵乡)、散羊峪堡(救兵乡)等一群边关重镇荟萃抚顺,其战略指向随着历史时代主题的变化,不断转换攻防方向。或者防东、防北,针对东北北部和朝鲜半岛;或者防西,针对辽河以西历代中原或地方政权。无论四代长城和这些边关城堡的战略指向为何,都是导源于这个战略门户地带的军事价值,为抚顺的文化遗产赋予了浓厚的边关色彩。

西汉末年,我国高句丽民族政权崛起之后,夺取了辽东。由于玄菟古道通达高句丽政权的第一个王都——桓仁县五女山城、第二个王都——集安县国内城、第三个王都——平壤,关系着高句丽政权的安危存亡,新城伴随着高句丽向辽东推进的步伐,以其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于276年出现在高尔山,成为高句丽政权的西北重镇,作用等同于高句丽政权的西北大门。

当时新城的战略指向在于防西,针对辽河以西历代中央和地方政权。667年,新城被唐军攻拔,城破而高句丽亡。唐朝灭亡高句丽以后,又把曾经管辖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个县的安系都护府迁来高尔山新城,顺又成为唐朝在东北的唯一一高级室政机构。

使我们无比自豪的是,三千年上下,拥有一河、一路、门槛的抚顺,成了东北地区波澜迭起的历史舞台。箕子足迹秦开建郡,燕汉长城,玄菟郡在这里辉煌几百年而后黯然失落,建立新城的高句丽在这里虎视眈眈凯觎中原而后由新城土崩瓦解,明朝为“抚绥边疆”在高尔山下建立抚顺城,又从抚顺城蚁穴崩岸,努尔哈赤从“山上”越过“门槛”俯冲抚顺城,打开了明朝的大门,清朝的4代皇帝从高尔山下往来于东巡祭祖的御路。

高尔山上下,几代边关前后相继,此伏彼起。多少民族从这里东进西出、南来北往。多少战争与和平、盛衰与兴亡在这里留下历史的悲喜剧。高尔山临近的抚顺市区,在古代的战略价值昭昭于史。

漫漫古道,层层叠印着抚顺从古走来的历史足迹,涛涛浑河涌动着几代的辉煌与失落而屡兴历史的洪波,巍巍高尔山从上到下堆积着厚重的历史简牍。

(本文摘自佟达《高尔山》一书)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

辽(2022)0000062




抚顺市高尔山观音阁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辽(2022)0000062,发布寺院动态、法讯信息为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