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焦虑的根源——在乎成绩和排名

教育   2024-10-03 06:29   广东  

孩子不好,对父母也是巨大的心理创伤。这个孩子好的标准十分值得商榷,特别是在孩子还没生病,正常上学的时候,我们得对自家孩子的好有清晰的认知。
一般在孩子正常上学的时候,我们都是根据孩子的成绩和排名来判断孩子的好坏。几乎每个妈妈都有一段时间是晒娃狂魔,那个时候妈妈看孩子拉粑粑都是香的。我们是怎么从看孩子什么都喜欢到用成绩和排名来判断孩子的好坏呢?
这是一个逐渐被洗脑的过程。
妈妈喜欢婴儿是出于母性的本能,用成绩和排名来判断孩子是社会的规范。虽然明面上教育部门反对公开孩子成绩,更反对排名,但是这项措施由来已久。是老师最容易掌握的,激起家长好胜心和焦虑的武器。
本来一个孩子学的好好的,无忧无虑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自从被排名之后,他就不由自主地开始内卷。比如想考更好的成绩,想考第一,考到了就高兴,考不到就沮丧,压力自己。然而一群人在一块只有一个第一,其他人的存在有什么意义,这肯定不是能用成绩来衡量的。
每家的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父母的宝贝。但是在被送到学校之后,大部分的孩子却逐渐地沦为背景,不配再享受父母的疼爱。这里面有个社会规范对不对,以及我们是否应该接受的问题。
把一群孩子聚在一起竞争,可能有利于让某些孩子变得更高更强,也可能会让一些孩子受伤折翼。是变得更高更强还是受伤折翼,主要是由孩子感受到的压力决定的,并不是由他聪不聪明或者努不努力决定的。
聪明努力的孩子照样可能受伤折翼,我们已经见过了太多学霸变学渣的例子。普通的孩子保持适度的压力,反而有可能在更长的学习时间里,在某个阶段爆发。仅就学习而言,取得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在小学初中并不一定是学习最好的孩子。这就跟长跑需要调整呼吸,掌握好自己的节奏一样。
所以当社会规范鼓励孩子一起竞争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孩子是否有过大的压力。如果一个孩子成绩不好,但是他自己没有压力,那就还好。吊儿郎当学着,到初中以后还能保持这种心态,自然就会胜出其它50%的孩子。如果一个孩子成绩很好,但是他感觉压力很大,那到初中,最多高中阶段就会崩溃。因为一个人的压力是以他自己的感受为主的,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外人的判断很可能是不准确的。
同样的学习环境,有人感觉轻若鸿毛,有人感觉重如泰山,两个人的感觉都是真的。
如果我们避不开学校的成绩和排名,因为有的老师总是喜欢这么做,我们就要看成绩和排名是否给自己的孩子带来了过大的压力,这里面父母的态度很重要。
来自父母的天然的信任和爱会很大程度上帮孩子缓解压力。如果父母无条件地信任老师学校的成绩排名,孩子就会觉得孤立无援。很多孩子在初一二,甚至小学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强烈的孤独感,就是因为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被动内卷,因为成绩和排名被迫放弃了自己的学习习惯,以别人的节奏和时间来追赶学习。这让学习变成了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
当孩子考了倒数第一,考了零蛋的时候还可以跟家长分享,大抵这个孩子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很可能将来还会很优秀。因为他习惯了不争一时之长短,有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必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如果一个孩子考出了好成绩还不想跟父母说,还很焦虑,那么这个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早就出现了问题。他知道父母的期望,长期处于不安全的感觉当中,越害怕失败就容易失败地越惨。
最理想的状态是父母对孩子有独立的认知和判断,不看学校的成绩排名。这种要求太高了,知易行难。作为父母可以在乎孩子的成绩和排名,但是要考虑到背后的实质是压力的调节。我们得有意识地帮孩子减压适应,而不是给孩子加压让他崩溃。
包括在生病以前和生病之后,看到一个孩子本来就有的优点,看到他周围有利的趋势,都是父母每天需要实践的必修课。一看我家孩子就靠谱,就相信他。而不是一看孩子就觉得他有问题,不努力。需要每天不停地在生活中给自己清晰的暗示,才能变成一种积极的思维习惯。
玉不琢不成器,打磨孩子最好的办法不是创伤和挫折,而是父母的支持和肯定。有人说本来鼓励和惩罚的比例应该是3比1的,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底线。可是在我们国内的学校里,现在鼓励和惩罚的比例是1比6,直接颠倒过来相差了18倍。
那这个时候,作为父母,我们是应该更多地鼓励自己的孩子,还是惩罚自己的孩子?请告诉我你的选择,再想想平时自己是怎么做的。
单纯地以学校的成绩和排名来判断孩子好坏肯定是错的,但是我们又不知不觉接受了这种观念。在孩子接受了太多惩罚批评的时候,再去惩罚和批评孩子。想一想,我们到底在干什么。

大头小寨
为更多孩子和家庭提供量身定制的心理健康服务。乔瑞峰,独立职业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职心理咨询第十一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