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希望孩子优秀和相信孩子优秀是两回事,前者是否定,后者是肯定。我在咨询的时候多次反复地引导家长,才有可能让一些家长不仅从字面意思理解,更能在实际行动中贯彻。
当家长真的相信了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以后,就很容易处变不惊,保持自己的情绪稳定。不管是上学也好还是不上学也罢,条条大路通罗马,家长就不会再被学校教育的洗脑所控制,自己吓自己。
相信优秀的下一步才是接受平凡,迄今为止我几乎没有从孩子身上看到这点,只有极少数家长才能在经过很多挫折之后才有可能。接受自己平凡,接受孩子平凡,这对很多家长来说都是一门终身的功课。
中国俗话说叫四十不惑,英文有句话叫keep foolish keep hungry。前者是超过边界然后豁然开朗的感觉,后者是告诫自己不断进取的状态。我仔细地想了一下,西方心理学中确实很少有接受自己平凡的内容,最新的内容也只是说人可以成长到死。
其实大家熟悉的热词“童年创伤”,“原生家庭”已经是过时的理论,因为背后的假设是人在5岁之前或者到少年以前发展就已经定型,长大之后表现出的心理问题都是小时候的原因造成的。发展心理学包括精神分析本身都已经推翻了这样的观点,认为人的一生都在成长。后天环境对人的影响,人的自主精神都会在更大程度上决定心理健康。
有的心理学家更是认为人的原动力是因为自卑追求卓越,也就是说人一辈子都在想要变得更好而成长的路上。好又是一个模糊的标准,于是想变得更好自然就会一辈子焦虑。
人的成长仅仅是变得更好吗?好像我们在后面苦苦追赶一样。
按照中国的理解,四十不惑是人在到了一定年纪之后,知道很多事情自己没办法,从而豁达。西方的苏格拉底也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不知道,有一种突破了自我边界,面对浩瀚无垠未知的感觉。
再优秀的孩子也只是聪明,很少见智慧超过智商的例子。人的自然生长规律是必须得到了一定年纪之后才会突破已知的圈圈,看到圈圈外面未知的部分。已知的越大,圈圈外面未知的就越多。一个聪明的孩子出问题,一般只能看到圈内已知的部分,根本看不到圈外未知的部分。
就像考试卷子,哪怕你考了100分,次次100分,足以证明你的优秀,但是看不见的部分就被你忽略掉了。就知识而言,有的孩子考100分是因为卷子只有100分,有的孩子考100分是因为最多才能考100分。卷面以外的呢?我们并不知道。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夸孩子聪明,却很少有人夸孩子智慧的。因为情绪能量不足而陷入困境,就是智慧不足的表现。这不是骂人,而是实际情况的描述。很多家长四五十岁了还在追求权力和财富的路上,获得的幸运儿沾沾自喜,没有得到的家长焦虑不已,能够追求静定慧的家长,比大熊猫都稀少。
到了年纪的家长都这样,更别说没到年龄的孩子了。
不是说让大家都去修行,只是让大家浅浅地尝试一下不被自己的负面情绪裹挟的感觉,很多人都是嗯嗯嗯了以后不做。家长每次讨厌孩子,每次有负面情绪就总想要干预,不能理解观察之后其怪自败的道理。包括孩子也是,长期反复都卡在这一步。
这是每个人都可以经历的,像瓜熟蒂落一样自然发生的事情。可惜的是,我们很多人都被狭义地洗脑了,只知道追求狭义的优秀,而不愿意接受自然的平凡。
当一个人真的意识到自己平凡甚至愚蠢的时候,整个人就会无比轻松。当一个人真的意识到自己有一天肯定会死,这个世界上和自己相关的一切都会消失的时候,整个人也会变得无比轻松。
那些认为重要的其实一点都不重要,你我都可以轻松自在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