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上学期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7-9课

文摘   2024-08-16 17:42   河南  

第7课  百家争鸣

一、老子和《道德经》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老子与孔子比较:

人物

学派

著作

主要思想和主张

老子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道德经》)

①“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和万物运行的总规律,要顺应规律行事。②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双方能够相互转化。③处世:安于柔弱,以退为进;政治: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孔子

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

①思想核心是“仁”,提出“仁者爱人”;②以德治国,恢复西周的礼乐文明和制度,反对苛政;③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2.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根源:旧制度瓦解,新制度确立,私学兴起,学术思想活跃。

2.代表学派及主张

学派

代表人物

著作

主要思想

儒家

孟子

《孟子》

① 实行“仁政”;②“民贵君轻”;③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荀子

《荀子》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墨家

墨子

《墨子》

墨家学派创始人,①主张“兼爱”“ 非攻”;②选贤任能;③提倡节俭

道家        

庄子

《庄子》

①要顺应自然和民心,②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法家

韩非

《韩非子》

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②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兵家

孙武

《孙子兵法》

兵家创始人。不战而屈人之兵。

3.战国时期各家学派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学派之间激烈争论,这一思想文化繁荣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4.百家争鸣的意义: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5.孔子提倡“为政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积极意义:为政以德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有利于改善民生。以道德礼法管理人民,有利于弘扬正气和社会稳定。

6.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论的指导意义:我们今天的学习,仍然需要有诚实和虚心的态度,要把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7.墨子关于“尚贤”的主张,意思是治理国家要选贤任能,而不论其出身。他提出这样的观点,源于当时分封制瓦解,贵族大都过着奢侈的生活,各诸侯国需要真正能治理国家的人才。这是对儒家主张恢复周礼和旧秩序的否定。

第8课  先秦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一、天文、历法和医学

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确切日期记载日食的记录见于《诗经》,世界上最早记录哈雷彗星见于《春秋》。

2.我国现行的传统历法(农历)源于夏商时期。战国时期已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3.传说中神农尝百草,反映了古人对草药治病的认识。    

4.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能用针刺、按摩、汤药治病,他总结的望闻问切的方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5.《黄帝内经》总结了当时的医学经验,是一部重要的中医理论著作

二、甲骨文和青铜器

1.商朝时期人们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主要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记载内容十分丰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甲骨文已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是我国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

3.甲骨文的造字主要有几种方式?各举一例?

象形(日、田、人),指事(上、下、本、末),会意(明、从、休),形声(河、饭、露)。

4.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特点:由国家掌控,规模宏大,组织严密,分工细致,制作工艺高超。

5.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及军事方面,成为王公贵族身份地位乃至国家权力的象征。

6.青铜器上铸刻有文字,被称为“金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典礼、军事行动等。

7.四川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典型的有青铜树、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展示了古蜀文明,它与中原夏商王朝有密切关系。

三、《诗经》和“楚辞”

1.先秦时期创作的诗歌被收集整理成我国现存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保存了丰富的先秦史料。

2.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创作出一种新体诗歌“楚辞”,代表作是被千古传颂的抒情长诗《离骚》,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

3.我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是《诗经》和“楚辞”,对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 秦灭六国

1.根本原因: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影响了社会稳定;广大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2.条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统一的实力;秦王嬴政即位后积极筹划统一大计。

3.经过: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各个击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4.结果: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以咸阳为都城。

5.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统一后的秦朝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1.目的:为加强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2.中央:①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军事、财政等一切大权,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和官员都要遵从皇帝的指令。②皇帝之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为“三公”,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③三公之下,设置分别掌管财政、宫廷等事务的官员,称为“九卿”。 

3.地方:全面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郡下设县,郡和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意义: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各种制度推向全国,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    

1.文化:统一文字(书同文),将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意义: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们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发展。

2.经济:①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意义: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交流。②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促进了经济发展。

3.交通:①统一车轨与道路的宽度(车同轨),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交通网。②开凿灵渠,把今天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促进了水路交通发展。

4.军事: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回被占地区。在原有基础上修筑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意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5.秦朝的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之一。

6.(理解)国家统一对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好处:在统一环境下,国家能够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政策与措施,减少阻隔,促进国内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一亩三分历史园
关注历史中考,拓展课堂资源,分享历史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