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提纲不会复习的人,就好比离开拐杖不会走路一样。手头的一页答案,也能复习这么多知识!
1.A:商朝;B:西汉;C:西晋。
这三个孤零零的朝代怎么复习?首先,历史学科很重视时序,那么商朝前面后面分别是什么呢?最基本的常识朝代顺序是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从西汉可以联系到东汉,都是统一的王朝。从西晋可以联系到东晋,西晋是统一王朝,而东晋和十六国对峙。
能这样去联系,就说明具备了自学能力。至于这三个王朝具体的知识点,就不再多说,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西汉出现造纸术、开通丝绸之路以及西域都护府的设置,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是最起码的常识。
2.秦朝、西晋、隋朝。
这三个朝代又该怎么复习呢?除了刚才朝代的时序之外,这三个朝代都是结束分裂局面的短命统一王朝。
秦朝终结了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含地方郡县制度)奠定了后世政治制度的框架,对以后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秦亡于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西晋是因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在八王之乱和内迁各族武力进攻的双重打击下灭亡。
隋朝只需知道终结了南北朝即可,至于秦隋惊人的相似,下册再细说。
3.数轴法、表格法、年代尺等。
这应该是关于对历史知识的梳理方法,严格来说不是数轴,因为数轴中间有个零,而历史年代尺中只有公元前和公元几年或几世纪。类似的方法还有图示法、大事年表等。对此曾有专文表述。
4.组成部分:政府官僚机构、军队和监狱。影响有利于维护和巩固夏朝的统治,有利于夏朝的稳定。
这是对于夏朝的表述。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可以联系之前的早期国家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还可以联系二里头遗址,此时文明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国家形态。
5.宗亲和功臣;巩固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范围。
看到这两个关键词,应该联想到西周的分封制。后面的这句话,可以看成是目的,也可以看成是作用,当达到了目的时,二者是一致的。评价这个制度,应该结合西周初期的政治形势来看,不能一味地用后来的中央集权制度来否定它。
夏商时期统治范围很有限,分封制确立了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扩大了统治范围,巩固了对地方的控制。相对于夏商时期,这样做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有效维持了西周近300年的统治秩序。
5.郡县制;皇帝和朝廷牢牢控制了全国各地的权力,并把政治、法律、军事、土地及赋役等制度推向全国。郡县制的普遍推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秦始皇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其实在春秋时期就已有这样的做法,郡县制的实行,表面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在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秦国内实行县制,废除旧贵族的特权。秦朝建立后推广到全国范围。后来虽然有州、府、省名称的改变,但由朝廷直接任命官员治理地方的模式沿袭了下来。
6.奖励军功;鼓励耕织;招揽移民,开发土地。
这是商鞅变法的内容,由此联想到作用。正因为如此,综合国力大为增强,特别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6.洛阳。
就这简单的一个地名?那有什么内涵?可以附加很多。周平王迁都到洛邑(今洛阳),东汉、曹魏、西晋连续在此定都,包括北魏孝文帝迁都于此,因为洛阳已经成为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既然如此,洛阳的位置应该在北方的靠南一些,和郑州都在黄河以南,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与河北省接壤。这些属于跨学科常识。洛阳还能联系到白马寺和佛教的传入,龙门石窟等等。
7.特点:汉化;全面性。作用: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一眼可以看成这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和作用。应该思考,为什么要汉化呢?且不去评论其得失,在当时民族交融大趋势下,落后的鲜卑族统治者只有如此才能维持其统治。所以宁肯通过通婚和改姓这样的狠招来改变自己。
8.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这肯定是对于历史上改革的认识。应该是结合商鞅变法的共同认识。不过,顺应历史潮流、顺应民心的才能推动社会发展,王莽改制就归于失败。
9.生产工具:铁制农具;生产方式:牛耕。
这肯定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方面的变化,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就是生产工具的改进。用牛来耕地效率提高,就好比印刷术比手抄的要高效。这些变化是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方面变化的根本原因。
10.农业领域;文景之治。
由农业可以联想到统治者重视农业,作为封建帝王,能认识到金玉都不如粮食重要,农业是天下根本,不误农时,轻徭薄赋,这是那个时代之幸,也才会有文景之治局面。然后再联系到光武中兴,还能联想到曹操屯田以及三国重视经济发展。
11.北方人大规模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从而使江南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这段话应该背的滚瓜烂熟了,这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主要原因。还应该联想到西晋的八王之乱,这是导致中原人民南迁的动因。还可以联想到江南地区政局相对安定,否则为什么要大规模南迁呢?
12.A:长安;B大秦(或古罗马、欧洲、北非)。
长安是西汉的都城,自然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还能联系到东汉时期的起点就是洛阳了。而大秦(欧洲)则是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的地方。
13.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精神:忠贞不屈、坚韧不拔。
这目的肯定是说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达成这个目的,但也没白跑一趟,然后就联想到这次远行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进而认识到再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关于张骞的精神,不仅仅要知道,还应该内化于心。学习紧张劳累,这和出生入死不辱使命的张骞相比算得了什么呢?!编纂《史记》的司马迁情况不同,但其顽强的意志力和追求崇高理想和献身伟大事业的精神,也是巨大的精神动力!
14.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这是丝绸之路的意义,关键词是东西方来往、贸易文化交流。再注意和张骞出使西域的联系区别,张骞是汉朝与西域之间,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联系的关键词是“基础”。还有丝绸之路的现实意义,一是“丝路精神”继续得到传承,核心就是“合作”、“交流”。
如果你是优秀的教师,就可以这样给学生讲;如果你是优秀的学生,就可以这样复习。
(本文作者 胡钦海)
2025年1月9日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击下面链接,关注微信公众号“一亩三分历史园”,以便获取更多免费资源。点击页面底端的小多边形图标(在看)和大拇指图标(点赞),会及时收看推送文章信息。感谢支持,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