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跨学科理念进中考——以中国现代史为例评析河南省2024年中考试题的重大变化

文摘   2024-07-08 19:52   河南  

大单元跨学科理念进入中考

——以中国现代史为例评析河南省2024年中考历史命题的重大变化

13.20世纪 50年代,河南省鲁山县某剧团排演了《苏殿选和互助组》一剧后,许多农民提高了思想认识,纷纷转入常年互助组。下列史事与该剧内容密切相关的是( 

A.筹建新中国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三大改造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词“20世纪 50年代”、“农民互助组”,特别是“互助组”,即可指向“三大改造”。“互助组”可以联想到“合作社”。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但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难以解决水利问题,也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因此土改之后不久,便开始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转为集体的土地所有制。与此相关的还有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合称“三大改造”,其实质就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基本知识,一定要将土地改革与农业合作化注意区分,也要理解二者之间的联系。

14.1962年,为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国举行了第一届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仅靠寄信投票,举办方就收到11万多张选票。这反映出当时 

A.电视走进千家万户  B.电影制作水平迅速提高   C.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D.群众积极参与文化生活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角度有些侧偏一些。此知识点的核心在“双百方针”,在此指引下,当时在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各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但这道题没去考查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理解,也没去考查此时期的文化成果,如长篇小说《红岩》和话剧《茶馆》,却考查了从电影评奖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群众参与文化生活这一现象。这一思路在往年考题中也屡见不鲜,如全国各地支援武汉钢铁厂建设、全国各地人民群众参与第一部宪法草案的讨论。如此说来,上一题中“农民纷纷加入互助组”也是同样的思路。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的一个政治生态,就是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拥护。在历史中考极其有限的题量中,还是考查核心知识点及对此理解认知为好。否则,学生复习了一本书好像没用上,学习好不好都能选对,区分度不高。

中国现代史部分的选择题量已经降到了与世界古代史同样比重了,这样的变化似乎不太合适吧?当然这或许与非选择题中含有中国现代史的问题有关。虽然分值基本均衡了,但考察点感觉略窄,因为选择题一个1分,而非选择题中一个设问就是2分。

2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春秋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的诸侯国开始修筑堤防。北宋时期治河仍以筑堤、堵口和开引河等为主导思想。然而,黄河挟带的泥沙太多,难见成效。明清又收紧河道,利用水流冲刷沉积泥沙,以清淤防洪,但堤防容易溃决。2001年竣工的小浪底工程,以防洪、减淤为主,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蓄清排浑,除害兴利,综合利用,最终取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    

——摘编自黄金生《从“忧患河”到“幸福河” 守护黄河安澜 实现高质量发展》

(3)综上所述,请你谈谈“这场战役的胜利”给予了我们哪些智慧。(2分)

答案

(3)汲取历代经验;运用综合治理理念;树立除害兴利思想;提高科技水平(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

解析

这道小题属于中国现代史部分,与中国古代史结合起来考查,体现了大单元大跨度的新理念。古人对黄河水患治理中所用的修筑堤坝、挖掘引水河的做法依然可以借鉴。现代的生产力水平自然是古代无法比拟的,同样是修筑堤坝要比古代牢固得多。当然现代遭遇特大洪水灾害也会出现决堤事故,如当下的洞庭湖因突降暴雨而决口。所以治理黄河还是需要综合考量,不可麻痹大意。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它体现了当代治理黄河中“防洪、减淤、供水、灌溉、发电、蓄清排浑”的综合利用特点。黄河流域,既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核心区域,又是当下国家对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关注对象。或许就是这道题的命题立意吧,既考查了河南乡土历史文化(位于洛阳辖区内),又响应了国家的政策。黄河小浪底还是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国家级环保样板工程、中国黄河50景之一。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9年,孙中山在其撰写的《实业计划》中提出了关于中国现代化的系统构想,其中包括中国实业发展的宏观规划:建设10万英里铁路,100万英里碎石路(即公路);在全国普遍建设电报、电话以及无线电;在沿海沿江建设商埠、商港、渔港;发展钢铁业、水泥业、矿业、农业;等等。

——摘编自张海鹏《论孙中山的发展观及其思想史意义》

材料二  抚今追昔,孙中山先生振兴中华的深切夙愿,辛亥革命先驱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美好憧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已经或正在成为现实……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3)综上所述,运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关成就说明材料二中的观点。(2分)

答案

(3)示例一  我国的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孙中山先生对中国通信事业发展的构想已成为现实。示例二  我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在成为现实。(2分,答出其中任意一个示例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析

将中国近现代史实结合一起考查,也有先例。如为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合并考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其内在的联系与共同使命。现在又在提倡构建大单元知识体系,所以如此命题不足为奇,而且民生这个命题角度又非常适合作近现代联系对比。当年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革命家推翻满清王朝,创建民主共和国,满以为可以大干一场,大力发展中国实业。然而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当道,中国依然是战乱频仍民不聊生。要振兴民族经济,必须先实现真正的独立自主。新中国成立以后,建立起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由制造业大国向“智造”大国迈进,信息技术发展世界领先,高速公路与高铁遍布各地,自动化智能化与绿色经济引领世界潮流。孙中山先生在1894年创建兴中会时提出的“振兴中华”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奋斗,而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已胜利在望。注意审题,题目要求中的关键词“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相关成就”,那就是交通、电信、工商业等方面。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国是世界上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旅游业率先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起来。21世纪初,中西部地区旅游业增长势头强劲,尤其是西藏、陕西、四川、云南等省份旅游业迅速崛起。

——摘编自王静爱《中国地理教程》

(1)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 20 世纪 70年代末以来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特点。(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旅游业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2分)

(3)请举出我国一处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知名景点,并为其撰写一句推介语。(2分)

答案

(1)中国国际旅游发展迅速;东部沿海率先发展;空间布局逐渐改善。(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2)旅游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不断推进;市场需求推动;交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分,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3)示例  安阳殷墟——神秘甲骨,厚重青铜,感受中华文明。(2分,景点1分,推介语1分,符合题意的其他答案也可)

解析

第23题作为中国现代史部分考题的重头戏,所占分值并不高。然而这6分若加上前两道题中的4分,就达到了10分之多。近年来这道题似乎与学生所学教材结合并不太紧密,比如我国电力中风电核电所占比例,再看今年的旅游业的情况,这在八年级下册的课本中几乎找不到。可以解释的就是所谓的大单元、跨学科,可以理解为与地理学科的联系。而电力构成也可以解释为绿色发展,这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属于交叉知识。但给人的感觉却是复习了一本书什么也没考到,这算不算有点偏呢?明年这个题目会不会脱离课本另起炉灶考试呢?    

(1)第一小题是要求依据两则材料来回答特点,先看材料一的两个图标数据,一是来华旅游的人数快速增长,一是因国际旅游的收入快速增长,这说明我国国际旅游业发展迅速,注意不可忽略“国际旅游”。再看材料二,要抓住文字材料中的关键词,如“先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增长势头强劲”,可以得出“从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后来推进到中西部地区”。“至于空间布局改善”这样的语句学生很难想得出来。回答此问不能照抄原文,必须会概括材料,这是一种能力而非抄自速查书上。

(2)旅游资源丰富是基础性的原因,名山大川在那放着呢,花开自有蜂蝶来。但是这也需要政府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出台吸引国际游客的政策,营造先进完善的硬件设施和文明友好的人文环境。东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与率先开始d对外开放有关;而中西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与国家推动“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以及“兴边富民”政策有关。交通的发展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如从北方到云南、西藏这些地区采用“双飞”来回只需几个小时,许多地方乘坐高铁当天即到,实现了“早上从家出门,下午在风景区游览”的愿望。就国内旅游热的现象来说,归根到底还是经济的发展使得老百姓有了钱有了空闲时间。当不再为生计发愁的时候,就该觉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然,这些都是思路,不是答案本身,可是只有弄明白材料的意思,有了思路,才能提炼答案要点。

(3)这个旅游经典推介语也有先例,此前刚考过的为“生态黄河”拟定一条宣传语。此问我国知名经典,不如问位于河南省境内的全国知名景点,符合乡土历史特色。写这条推介的时候,必须紧扣景点的历史文化特色。如安阳号称是中华文字之都,因为这里的殷墟商都遗址及出土文物见证了殷商文化的灿烂。再比如开封清明上河园,东京梦华,汴河风光,感受中华文明。这在国内数一数二的文物大省,不胜枚举。这道小题也体现了当代的旅游事业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处处体现大单元构思。

综上分析,今年中考历史的中国现代史部分,一个大题为主,两个大题涉及,体现了大单元甚至跨学科新理念。这也要求历史教师和学生在平时教与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复习备课中要多加关注。学习,绝不是死记硬背提纲,更不是照抄速查资料,而是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形成综合的学科能力。这样的知识是“活”的,是“左右逢源”的,是会“衍生”新知识的。

(试题来自网络  评析人  胡钦海)

2024年7月8日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击下面链接,关注微信公众号,以便获取更多免费资源。点击页面底端的小多边形图标(在看)和大拇指图标(点赞),会及时收看推送文章信息。



一亩三分历史园
关注历史中考,拓展课堂资源,分享历史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