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7-14课

文摘   2024-04-18 09:22   河南  

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1)经过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2)1978年,在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2.主要内容:(1)思想上: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②政治上: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③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4.“伟大转折”的意义:(1)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会议开始的;(2)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开始的;(3)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会议前后形成的。

二、拨乱反正

1.平反冤假错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刘少奇冤案)

2.结束: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1982 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

3.意义:使他们精神振奋地投身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去。有效地调动了社会各个阶层人员的积极性,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第8课 经济体制的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

1.背景:①人民公社体制下,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工作长期停滞徘徊;农业生产发展缓慢,严重影响国家的现代化建设。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激发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方式),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

4.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5.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使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6.实质: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从根本上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7.意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8.深化: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缩小城乡差别,解决剩余劳动力问题;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2.目的: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

3.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4.内容:①所有制上: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政企关系上: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③分配方式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5.城市经济体制的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6.影响: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我国城乡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发展: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3.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重要提醒:

1.经济体制转型的原因:①生产力的不断提高;②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我国经济发展;③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④邓小平南方谈话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⑤国际环境的影响。

谈谈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的农业经济政策变化以及产生的不同影响?带给我们怎样的历史启迪?

(1)土地改革(1950—1952) 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封建土地制度;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1953—1956):由农民土地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工业发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使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启示:尊重客观经济规律;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③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解决“三农”问题的合理化建议:①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业补贴;②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③发展科技,科技兴农。

第9课 对外开放

一、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国内: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②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2.目的:引进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学习外国先进的知识,扩大对外交流

3.建立和过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②1985年,我国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③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④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⑤1992,对外开放又向内地推进。

3.深圳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①对外开放的窗口(技术窗口、管理窗口、知识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②开放的试验田;③走在改革开放的前列,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4.经济特区设立的作用: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5.特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1984年开放14个沿海开放城市;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洲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建立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在很短的时间内,浦东就成为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极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2.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1.背景: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 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时间: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3.意义:(1)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有力推动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2)对中国的影响:①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②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③有助于中国商品进入国际市场,对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改革开放)?

答: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重要提醒:特区为何首选广东、福建?    

①这些地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靠近港澳台,方便发挥对外 “窗口”的功能,且通过经济联系的加强,有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②广东、福建两省均是我国的著名侨乡,对华侨有很大的吸引力;

③交通运输畅通便利,方便对外交流与开放。

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步一步推向前进

2、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中共十三大(1987年):①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②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4、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年初)

(1)南方谈话内容:①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③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④发展才是硬道理;⑤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南方谈话意义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6、创立者: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以邓小平同志为主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党和人民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中共十六大(2002年)­——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中共十八大(2012年)

1.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内涵: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发展观。由胡锦涛提出。

四、中共十九大(2017年)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1)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3.习近平在会上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五、中共二十大(2022年)

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重要提醒:1.注意区分几个概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理论创新)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11课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一、中国梦宏伟蓝图

1.提出:2012年11月,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基本内涵: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实现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

4.实质: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

5.“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②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1.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2.新变化: 2020 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战略决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涵演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即:“四个全面”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三、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表现:①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②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③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④进入新时代,我国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飞跃。

(2)新举措: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自贸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4)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意义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使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精神力量    

四、开启新征程

1.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宣布,我国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奋斗目标迈进。

2.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系统完整  相互贯通

4.中共二十大:2022年,中共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谋划,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确立了行动指南。

重要提醒:

1.为实现中国梦,青少年应做好哪些准备?

(1)树立远大理想,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路线;(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3)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法治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4)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创新对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有哪些?

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引领发展的不竭动力。②我国的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创新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才能不断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才能实现 “中国梦”。

第12课民族大团结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依据: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

2.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3.地位: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4.历程:①1949 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

②后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

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5.实施:建立了内蒙古(1947)、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个民族自治区。

6.意义:从制度和政策层面保障了少数民族公民享有平等自由权利以及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

二、共同繁荣发展(掌握举措+意义)

1.政治: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各族人民迈进社会主义社会。

2.经济: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

3.文化: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4.国家政策:西部大开发和兴边富民行动。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7.谈谈你对我国民族关系的认识。

答:①要树立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意识,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②坚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破坏民族团结的势力,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第13课  香港和澳门的回归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背景

①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②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提出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最先成功运用于香港)

含义

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地位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

二、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1.过程:

(1)中英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2)中葡署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9年12月20日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2.意义:(1)港澳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开创了香港和澳门历史发展的新纪元,促进了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3)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成功范例。

三、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1.前提:香港、澳门回归后,中央政府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

2.措施:①2003年,内地与港澳分别签署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逐步开放内地居民个人赴港澳游。②进入新时代,中央政府全面准确推进“一国两制”实践,依照宪法和基本法有效实施对特别行政区的全面管治权,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③202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推动香港进入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④中央政府深化内地和港澳地区交流合作,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重要提醒:1.我国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比较

比较项目

民族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

                 

 

                 

 

不同点

范围

五个自治区

香港、澳门

目的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权限

一定自治权

高度自治权

制度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相同点

都是我国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原因有哪些?

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根本原因);②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③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确的途径;④中华民族人民的共同努力。⑤中英、中葡的共同努力;⑥全国人民渴望统一。

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

1.对台政策

(1)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

(3)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

(4)1995年,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5)2005年胡锦涛针对台湾,通过《反国家分裂法》。表明了党和政府维护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的坚定决心。

(6)2015年习近平会见马英九时提出:两岸共同实现中华民族振兴。

2.海峡两岸交往过程

(1)1979年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停止对金门和妈祖的炮击,海峡两岸局势走向缓和

(2)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3)1990年台湾成立海基会,1991年大陆成立海协会。两个均为民间团体

(4)1992年,确立海峡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1993年,汪辜会谈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5)2005年,胡锦涛会见连战,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6)2008年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3.新时代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方略

1)2015年,习近平在新加坡会见马英九,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

(2)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最大现实威胁是“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中共十八大后,党和政府坚决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人民解放军多次在台湾周边海域组织实战化演练,展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台独”的坚强决心和强大能力,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3)2022年发布的《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白皮书,全面阐述了新时代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指明了对台工作方向。

(4)中共二十大进一步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对两岸同胞和中华民族最有利。

重要提醒:

1.有利于两岸统一的因素:

(1)有利因素:①国家综合国力增强,为收复台湾提供了坚实后盾。(根本原因)②“一国两制”在港澳成功运用,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范例。③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统一是共同心愿,是大势所趋。④有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等等原因。

(2)不利因素:①“台独”势力的分裂活动,②国际反华势力的干涉破坏。

2.谈谈你对海峡两岸统一的认识。现如今,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做哪些努力?

(1)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潮流,台湾在祖国的怀抱里会更加繁荣;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分裂祖国活动注定要失败。

(2)努力:政府应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当局应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青年应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做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做贡献。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点击下面链接,以便获取更多免费资源。点击页面底端的小多边形图标(在看)和大拇指图标(点赞),会及时收看推送文章信息。



   

一亩三分历史园
关注历史中考,拓展课堂资源,分享历史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