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学生表示困惑,为什么背了许多却考不好呢?历史考试不就是“背多分”吗?这么说也是太小看文科的学科素养要求了。
有这样一则材料:世人都说“功莫大于秦皇汉武”,可见汉武帝刘彻比起千古一帝秦始皇也是丝毫不逊色的……汉武帝他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摘编自安作璋、刘德增《汉武帝大传》)。
关于秦皇汉武,大家自然是很熟悉的。我之前也曾写过一篇短文,《各领风骚数千年,秦皇汉武论短长》。各领风骚数千年,秦皇汉武论短长秦始皇的功绩在于结束战国时期的纷争,开创了中国古代大一统局面。虽然秦朝命短,但许多制度和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见另一篇短文《秦朝虽短,秦制久远》。秦朝虽短,秦制久远
▲汉武帝
然而,汉武帝在位期间推行的措施对后世影响也是深远。如孔子从此登上神坛,位居封建国家统治思想两千多年,比皇帝的位置还稳定。见另一篇短文《两千年来无论怎样改朝换代都无法撼动他的地位,堪称中国古代的无冕之王,至今“他的学院”遍布世界各地》。两千年来无论怎样改朝换代都无法撼动他的地位,堪称中国古代的无冕之王,至今“他的学院”遍布世界各地因此也可以说“汉制久远”。
按说,这些常识,学生应该是背得滚瓜烂熟了,可是为什么关键时候不得分呢?这里要弄明白一个概念:历史解释。要弄明白什么是历史结论,什么是历史事实。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还好点,七年级的“小白”们就略难了。
中学历史课文,对历史的表述,有的属于基本史事,有的属于历史结论,就是史论结合的一篇篇文章。
什么是史实呢?如:面对匈奴对边郡的袭扰,汉高祖为缓和双方的关系,对其采取和亲政策。这里涉及到一个北方游牧民族匈奴,一个历史人物汉高祖,一个基本事实是汉与匈奴和亲。这项政策的作用是:为汉初社会经济发展营造了和平的环境。这句话就是结论。
▲汉儒董仲舒
再回到刚才的那则材料上来,提出的问题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汉武帝创造“第一”的相关史实。也就是说,用平时记住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说他是“第一”。就类似于平时提纲上列的,说一说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的各项措施是什么?
如果直接照抄材料中的句子,如: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怎么会得分呢?!这是一个观点,而非具体史实。属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相应的史实则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实行“尊崇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并在长安设置太学,以儒家经典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因此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创立太学的皇帝。
▲太学门
那么,以此类推,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对应的史实是: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击匈奴,使之再无力与西汉对抗。西汉控制了阴山以南、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并在河西走廊设置四个郡。
▲河西四郡
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对应的史实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了解与往来,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基础。
▲张骞出使西域
这四个“第一”,是初中生比较熟悉的内容。至于另外两个则是: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著名的漠北战役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就发生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第一个用“罪己诏”的形式做自我批评的(初中历史教材未涉及汉武帝过失)。这两个为学生所不熟,所以材料略去,而答案也不必解答这两条。
另外,汉武帝在位期间的措施还有:推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统一铸造五铢钱,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建立刺史制度。
由上分析可知,基础知识还是要背记的。但材料和问题是不断更新的,要用记住的知识来解答问题,也是对学科能力的考查。
(本文作者 胡钦海)
2025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