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味人生 | 于东兴/我的第一次远行

文摘   2024-09-09 22:43   山东  

1962年,我十二岁,在本村小学读四年级。这年秋假(那时候学校有寒暑假,还有秋假。秋假主要是秋收农忙季节让学生回家帮助务农)突然接到已经休假回家的石匣小学校长李庶桐托人捎来的信,要我准备三天的干粮,按约定时间到他家,然后一起到省会济南参观山东省阶级教育展览会。

接到信,感到很突然,我不明白,石匣小学有那么多人,为什么选我去?想来想去,大概是我的学习成绩比较好,每次考试都是班级第一名,又是学校少年先锋队的大队长,因此才压过了高年级的同学,让我去。

要动身了,母亲给我换洗了衣服,用新鲜的纯玉米做了好吃的煎饼,找了一个粗布袋子装着,吃了午饭,就上路了。


李庶桐校长的家在我们公社张家庄村,从石匣到张家庄差不多有二十里路,这对于从未出过远门的我来说无疑是一个考验。到张家庄有两条路,一条走九顶山,经东八井前往,这条路要远一些,途中要翻过海拔832米的章丘第二高峰圆墩顶。一般是走第二条路,即走西南峪、经池凉泉,翻越大山,过天井子前往,走这条路要近一些。经过考虑,我决定走大山这条路。

经过简单准备,就出发了。到西南峪,没有问题,因为我的姥爷家就在西南峪村,从记事起,就跟着大人走亲戚,几乎每年都去,从我们村往东北翻过一座小山就是,路很熟,也不远。

我独自一人走过西南峪,到池凉泉问了一下路,就沿着崎岖的羊肠小道一口气爬到了海拔755米大山山顶的一个垭口。天气虽然凉爽,但由于走得快,已是满身大汗,我决定坐下来休息一会。垭口处有一座不知什么时候修建的小山神庙,庙旁有一个被锯掉树干的老柏树墩子。坐在柏树墩子上,阵阵秋风吹来,心旷神怡。


极目远眺,南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层峦叠嶂,苍苍莽莽,那里有古老的齐长城,但交通闭塞,贫穷落后,那就是我的家乡;北面则是山区、丘陵,然后过渡到一望无际的平原。胶济铁路横枕东西,不时有冒着蒸汽的火车缓缓穿行。铁路两边烟囱林立,是工厂,那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我想,这才是我向往的地方。

休息了一会,我起身大踏步向山下走去,顺着大山南麓的山坡下行。路上没有人,一人走在大山间,有些害怕。到了天井子村南,仍然见不到人,也没法问路,只好沿着宽一些的路继续往北走。

走了一段时间,还是山区,但整个地势开阔多了,山不高,山头石灰岩裸露,没有树木,光秃秃的。因此我认定,这些山没我们家乡的好,因为家乡的山上有更多的植被。地势比较低的地方是成片的农田,晚秋时节,没摘完的棉花白花花地洒满田头,还有成片的没有收完的玉米和高粱。


走了一会就不知道怎么走了,想找个人问一下路,环顾四周,只在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大爷在田里收玉米。我快步走了过去,问:“大爷,问个路,上张家庄的路怎么走?”大爷停下手中的活,用手直着向北的一条路说:“顺着这条路,一直向北走,过了巴漏河,再走四五里就到了。”最后大爷还问了我是哪个庄的,去张家庄干什么,我一一作了回答。

告别了干农活的大爷,按大爷指引的路,过了巴漏河。秋季的巴漏河没有水,只是干涸的河床。一直往北,很顺利地到达了张家庄,到村里问了几个人,才到了李庶桐校长的家。

李校长给我安排了一间房子,说晚上你就住在这里,明天一早咱们一起上济南。在李校长家里吃了晚饭,就休息了。第二天凌晨,天还没亮,李校长把我叫醒,擦了把脸就跟他上路了。


天上繁星点点,大地沉浸在一片宁静的黑暗中,村庄也没有亮光,我和李校长深一脚浅一脚地摸黑赶路。李校长对我说:“这次去济南,主要是参观山东省阶级教育展览会,进行阶级斗争形势教育,要不忘阶级苦,珍惜今日甜,当好社会主义接班人。全校就选了你一个,是百里挑一,要好好看,好好学,回来向全校师生传达。”

我一听说“回来向全校师生传达”,心里就犯嘀咕,因为长这么大,除了在本班讲台发过言,还从未在全校大会上讲过话,当时的石匣小学学生超过300人。

我们先到了闫家峪,闫家峪是胡山公社机关所在地。集合地点好像是闫家峪中心小学,在那里我们同其他学校的代表会合,然后步行到普集火车站坐火车再到济南。

到了闫家峪,天仍然没有亮。其他学校的代表都已经到齐,连老师总共不到20个人。人到齐后,我们就一起向普集火车站赶。老师们都互相认识,他们一边走路,一边说话,谈笑风生。我们学生代表都不作声,默默地跟着老师们走。


到普集的路没有山,比较平,好走,不到一个钟头,过了南辛庄就到了普集车站,然后乘火车。火车是老式的旧蒸汽机车,开得很慢,木头椅子,跑起来哐当哐当响。用了一个多钟头,到了济南老站。

出站后,我回头望了一下熙熙攘攘的出站人群和车站建筑,只觉得这座建筑很奇特,高高的大钟楼和拱形门令人印象深刻。多年后才知道,这座车站是二十世纪初由德国著名的建筑师设计建造,是典型的日耳曼德式风格,可惜在九十年代初建设新车站时拆除了,没有保留,令人惋惜。

出了车站,走了不远,找了一家饭馆,一行人进去准备吃早饭,因为赶路还没吃东西。饭食很简单,每人一碗打卤面,是李校长付的钱。就是这碗面,吊起了我的味蕾,觉得好吃无比,吃了一碗还想吃,但不好意思。在那个食品匮乏,吃不饱饭的年代,能吃上一碗打卤面,是最好的美味了。


吃完饭,走出饭馆,还是步行去展览馆。街上人不多,马路上有稀稀拉拉的自行车和为数不多的汽车,马路两边都是老旧的店面和低矮的楼房,国民经济刚从困难中恢复,一切都是简约的。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这座城市非常新奇,比我们那个偏僻的穷山沟,不知好了多少倍。

到了展览馆,正门挂着“山东省阶级教育展览会”的大横幅,我们一起进馆参观。主要是文字、图表、照片和实物,反映旧社会地主和资本家对农民和工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当前复杂的阶级斗争形势以及如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保证政权永远掌握在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手中等。

参观的人很多,许多人像我们一样,都是外地来的。一个上午就看完了。下午,李校长带我逛了新华书店,我买了一本连环画《槐树庄》。蓝色影印本,讲的是北方农村土地改革运动农民斗地主的故事,这是我童年时期买的唯一一本小人书,因为那时在我们那个地方,买不起书,也无处可买。


出了新华书店,我们就往回赶。回来还是坐火车,但是分散走。我跟着李校长,在明水火车站下了车,经养军店,返回了张家庄李校长的家。

在李校长家里住一夜,第二天,就回家了。临走,我向李校长的夫人告别,并把没吃完的几个煎饼留下。在那个一日三餐,吃饭都成问题的困难时期,几个煎饼算是好东西了。

回家还是走大山,因为走过了一趟,不用问路,也不害怕。回到家,还没开学,照常在家帮助干农活,但心里一直忐忑不安,想着开学后要向全校师生宣讲参观山东省阶级教育展览会的事,心里就有些紧张。同时也作了准备,在心里想好了怎么说。就这样等到开学,学校一直没有安排,自己也不好意思问,等了很久,没有传达,才算没事了,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李庶桐老师在我的家乡石匣小学担任校长多年,在艰苦的年代为贫困山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良多。1968年3月,我参军之后,就再也没有与他见过面了。退休后,曾多次想去张家庄看望李校长,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愿望未能实现。

感谢李庶桐校长,是您带着我这个懵懂少年第一次远行,见到了外面的世界,而且是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回首往事,我的人生第一次远行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它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坚定了理想,无论将来的路如何,我都决心勇敢地走下去。

我坚信,只要心中有梦,眼中有光,就没有到不了的地方。植根于心的“诗和远方”的愿景,正是从我的人生第一次远行开始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于东兴,山东章丘官庄石匣村人。退役军人,现居住珠海。

【声明】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转发,需注明来源章丘故事。


商务合作请加主编微信:

yiqing3979(一清)

章丘故事
关注章丘本土资讯,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讲述章丘精彩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