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 李太文/三王峪抗战(二)

文摘   2024-08-17 23:44   山东  



关联阅读:(一)



在轿顶山下,廖司令养伤洞前,我们一块参加采风活动的文友纷纷发问:抗战时期远在泰安、莱芜与日寇周旋的廖司令,为何来这么偏僻的兴隆寺养伤呢?

这里貌似深山老林,交通不便。尤其是这兴隆寺建在半山腰上,周围古木参天遮天蔽日,阴沉沉的不见阳光,怎么能做养伤之地呢?

在部队工作多年、了解军事常识的老干部李树功老师和王德清院长介绍:战争年代不像现在,当时日寇横行,敌伪势力错综复杂,我中有敌敌中有我,能找到这样一个既安全又荫蔽的疗伤之所很不容易。

他们指着寺旁的山泉和羊肠小道旁的洞穴继续说道:恁看这地方,泉水淙淙,洞府遍布,高山耸立,林木葱茏。易守难攻,进退自如,最适合当年的游击战。那时候,八路军人少枪少,也只有在这种地方才能与敌周旋。

一番话,听得文友们心潮澎湃,恨不得上人就了解到那段烽火狼烟的岁月。那就耐着性子听我从头说起吧!


廖容标是开国中将,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人。1929年8月参加红军;1937年受党的委派从延安单枪匹马来到山东长山县,利用中学教师的身份作掩护,秘密发展抗日武装;1937年12月26日,在山东省委的领导下,廖容标联合时任长山县中学校长马耀南在黑塔山宣布武装起义,组建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

1938年1月19日,廖容标司令带领刚刚成立的第五军在邹平城北陶塘口设伏,袭击日寇的汽艇。当时的第五军满打满算不到六十人,三支老掉牙、膛线都磨平了的步枪,几把当年“义和团”留传下来的大刀片子锈迹斑斑,其它都是自制的鱼叉长矛。

队员们一边行军一边嘀咕:鬼子的汽艇上机枪钢炮啥都有,跑起来速度又快,就凭咱手里这三杆破枪能行吗?到时侯别逮不到狐狸让狼把咱给伤了。


廖司令听到这话,心想:队伍刚刚组建起来,除了长山县中学的几名教师,都是附近乡村的庄稼汉。打渔的,种田的,跑单帮的,泥瓦匠人,七行八业干啥的都有。平时在家混不上饭,受尽了压迫。聚在一起除了满腔的抗日热情,一无所有。急需打一场硬仗、胜仗,来获取枪弹鼓舞士气。

遂言道:大家说得没错,小鬼子的汽艇上不光有机枪钢炮,还有刚刚从老百姓家里抢夺来的粮食、大米鸡蛋,听说还有咱们过年都舍不得吃的“腊肉肘子”。我们这次设伏的目的,就是夺了他们的枪炮,拿回咱们自己的粮食。别看咱们人少枪少,但日本鬼子生来乍到不熟悉地形。而你们大多数都是本地人,熟悉水性、了解地形。恁别看小鬼子在陆地上扛着三八大盖耀武扬威,可到了水里个个不是你们的对手。

队员们一听,个个精神抖擞,心里这块石头总算落地,纷纷言道:对呀!虽然咱刀枪不如人家,但咱会水呀,拖住他拉他下水。只能智取不和他硬拼。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想着办法。突然一个外号叫“浪里白条”的来顺子言道:我有办法了。陶塘口这地方我最熟,我家就在河道狭窄、两边有大片芦苇荡的地方住。两艘木船并排着就能把河道给堵上。小鬼子的汽艇过来,准得走下汽艇移动木船,咱择机下手。

廖司令问道:鬼子要是不下汽艇硬闯咋办?

来顺子笑着言道:司令,您有所不知啊!俺家的船前后都有半米多长的钢刺,小鬼子不敢硬碰硬。

廖司令听完哈哈大笑。来顺子恍然大悟,拍了一下自己的嘴巴,言道:廖司令,俺中了您的计了!您一定早知道俺家有两艘这样的船,不好意思张口向俺借,让俺自己说出来是吧?那有什么呀!为了打鬼子,俺豁出去了,这就去把那两艘钢叉子船划过来。


原来,这“浪里白条”自幼在小清河边长大水性极好,效仿梁山好汉,为人仗义疏财,得了个“浪里白条”的外号。平时在这一块摆渡捕鱼,为了停靠方便,效仿古代的战船装上了钢叉。两岸只要有人登船钢叉一搭,停靠在岸上又稳又牢,老少都能上去。

廖司令谋划在陶塘口伏击日军那是胸有成竹。

几天前,就侦察获知鬼子们正在通过小清河运送枪支弹药。廖司令深知抗日救国军刚刚成立,这第一仗选对位置非常重要,一定要稳准狠地打场胜仗才能壮大军威。

小清河是鬼子由济南通往邹平、桓台、高青、博兴、广饶等地的重要水上运输线。附近的国民党部队早已撤得无影无踪,沿途没有新生的抗日力量。日军依靠汽艇马力大速度快的优势掠夺财物粮食,来维持他们所谓的大东亚圣战。做梦也没有想到,几十名刚刚组建的土八路弹无几发,枪无几杆,竟敢来劫他们装备精良的汽艇。


简单解说。来顺子刚把他的船划过来,借着贯性把钢叉插入岸边烂泥之中,固定在狭窄的河道上,远处就传来了汽艇的马达声。

队员们各就各位,有枪的趴在芦苇荡里瞄准,水性好的行家里手下水潜伏在叉子船两边。手里的钢刀磨得飞快,鱼叉贴着船帮,身子潜在水下。廖司令的二十响已经敞开了机头。几只海鸥一样的野鸡也躲进了草丛。

说时迟,那时快,鬼子的汽艇已经来到近前。鬼子们老远就见河道上有两艘木船堵住了河道,汽笛长鸣“呜呜呜、呜呜呜”,不见人影。

此时,太阳刚刚升起,一缕阳光映照下,鬼子军官手打凉篷观望着,吆喝着:八咯牙路,八咯牙路!已经来到了近前,见两只木船并排横挡着河道,巴嘎、巴嘎地叫个不停。


见无人应声,拿指挥刀的鬼子把手一挥,几个小喽啰跃下汽艇摆弄木船。未等小鬼子看清怎么回事,廖司令抬手就是一枪,把掌舵的小鬼子来了个万朵桃花开。三杆步枪虽然是老掉了牙,但近距离射杀还是威力巨大。刹那间,晕头转向的鬼子摸枪的摸枪、操炮的操炮,慌忙应战。

也该着鬼子们出事了,平日里在这条河道上耀武扬威横行霸道,从未遇到过抵抗。鬼子们也明白,驻扎在附近的国民党军队早已溜之大吉,共产党的八路军还远在陕北。所以平素行驶在这一带,在船上猜拳行令尽情享受抢来的果实。

这突然的袭击,早已打得他们晕头转向。一排枪过后,埋伏在木船下面的十几名队员手持钢刀鱼叉一跃而起,如同天兵天将一般,与下到木船上的鬼子滚打在一起。鬼子兵有的被鱼叉扎伤了腿,有的被刀砍掉了胳膊,鬼哭狼嚎。

廖司令的二十响,叭叭叭弹无虚发。刹时间,十几个鬼子见了阎王。有几个跳水逃命的,早已被来顺子和几个会潜水的队员盯上,掐住脖子按在了水下,直到喝饱了肚子漂浮在芦苇荡边。


廖司令率先登上汽艇一看,高兴地说道:同志们!咱们这一网逮到的可全是些大鱼,看看他们脖子上的金豆豆,再看看他们手里的指挥刀……

战士们兴高采烈哪里还管什么大鱼小虾,捡枪的捡枪,扛炮的扛炮。弹药、粮食、药品,反正什么也不放过,人人手提肩扛。突然有个队员高喊:司令,司令,肘子,腊肉肘子!

廖司令微微一笑:带上它,回去我们喝庆功酒!

几天后,济南日军司令部为在陶塘口战死的鬼子军官开追悼大会,民众们才知道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在小清河的陶塘口打死了鬼子的联队长松井山村,一名大佐,三名少佐,丢失大批武器弹药。鬼子的东进指挥官尽数报销。

第五军一战成名,声威大振。缴获小钢炮一门,轻重机枪各一挺,长短枪若干支。


受尽压迫的劳苦大众纷纷投奔救国军,队伍迅速发展壮大。短短几天的功夫,由六十多人达到上千人。有的自带武器,土枪土炮,弓箭大刀。部队又借着夜色乘胜袭击了邹平伪警察所,缴获武器弹药一宗。队伍雄壮,声势浩大。

济南日军司令部获悉这一消息,慌忙调兵遣将,要将这支刚刚在山东壮大起来的抗日力量扼杀在摇篮之中。集结日伪军两千多人,将马耀南、廖司令的第五军包围在不足五公里的“三官庙”一带。第五军据险而守,与数倍敌军血战十余个昼夜。

当地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滚木垒石,土制地雷。有些第五军的家属摘下门板扛着上山构筑掩体,全家老少一起上阵打鬼子。军需粮食饭菜,源源不断地支援第五军。

这更加激怒了矫横已久的日本鬼子,调来了飞机大炮狂轰乱炸,第五军伤亡严重。廖容标司令为保住这支新生的抗日武装,审时度势与政委姚仲明商议,带领部队迅速突围西进章丘,避敌锋芒择机发展抗日武装。


部队边打边撤成功突围,来到章丘三山峪一带。见此处崇山峻岭,丛林茂盛,命令部队就地休整。经点人员,部队损伤过半。“石峪寺”当做临时救护所和指挥部,派出精干小队深入大山、村庄侦察地形,绘制地图。乡村道路、进步人士、反动武装都列入其中。

侦察得知:日寇已在章丘大地布满了据点炮楼,反动武装也十分猖獗。廖司令命令部队隐密行动,休整几日立刻开拔,并协助进步教师李曼村在石峪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组建了章丘第一支抗日救国军。梭庄的刘鸣岐、韩昭杰也组建了章丘抗日民众义勇军。星火燎原,章丘大地同时诞生了两支抗日武装……

七十年代中期,我们老家的大门外一片培育地瓜苗子的池子(也叫地瓜炕)前面是一道深沟,沟里面有炉子。每个炉子的烟道从地炕下穿过,有专人烧火保持地瓜炕的温度,摧发地瓜苗的生长。

管理这些火炕必须责任心强,有丰富的育苗技术,且思想端正认真。我爷爷和前面廖司令提到的“井子”在村里德高望重,生产队长信得过,所以每年这不冷不热的工作都是他俩来做。有关“菩萨司令”的故事也是在这些火炕前听说的。


春天的风乍暖还寒,上中学的我迷了看小说,一本《烈火金钢》翻了不知多少遍,还是借不到新书,就去摧苗炕前帮着烧火,在那战壕一样的炉灶前缠着井子大爷讲故事。

一开始,井子说他在菩萨司令的警卫排当兵,我总认为他是在吹牛。反正有故事听,也不论真假。有一次井子没来,就剩爷爷和我了。我就问:井子大爷说给司令当过警卫员是真的吗?

爷爷严肃地反问道:你知道今天他为啥没来烧火吗?

我茫然地看着爷爷。“这两天阴天,他身上的弹片刀伤受不了这样的天气。”


我这才恍然大悟:怪不得他走路总是一瘸一拐的。有时候烧火烤得满头大汗,也不摘他的狗皮帽子。帽沿下一道伤疤直通头顶,像被人开了瓢一样。

从此,我注意上了井子和爷爷的每一次对话。断断续续地了解到,井子的伤是在莱芜响水河附近一个叫“张家林”的地方,为救八路军的大官廖司令被炮弹炸的;还了解到,三王峪除了井子,还有很多为抗战捐粮捐款的普通百姓,浴血奋战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军人……

(本文根据当地党史、红色旧址走访及知情者口述等资料创作)


【作者简介】



李太文,山东章丘三王峪大北头人,章丘区作家协会会员。早年参军,北京卫戍区文艺宣传工作,退役后在家务农,后迀居淄博,对家乡有浓厚感情,爱好唐诗宋词。


【声明】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转发,需注明来源章丘故事。


商务合作请加主编微信:

yiqing3979(一清)

章丘故事
关注章丘本土资讯,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讲述章丘精彩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