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章丘 | 曹恒灏/章丘梆子复兴路

文摘   2024-08-16 22:56   山东  

章丘梆子又称“章丘讴”、“山东吼”,一个“吼”字,十足彰显了其雄浑豪放的独特唱腔,其高亢冲天的气势如雷贯耳、如在眼前;一个“吼”字,突出了章丘梆子唱腔最鲜明的特点,成为章丘梆子唱腔的灵魂之所在。

探寻章丘梆子渊源,最早起源于山西蒲州梆子和陕西秦腔,而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百戏之祖之称。明洪武(1368—1398)年间,基于连年战乱而造成的生灵涂炭、山东境内居民锐减的社会境况,朝廷实行大移民政策。

从山西大槐树迁入山东的移民中,流散的艺人传入了山陕梆子,这种梆子声腔,与早已在本地流行的昆曲及其他曲调(如扬州乱弹、柳子、罗罗等)相结合,经过五百余年的历史演变,在清代乾隆末期,在当地语言风俗及民间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影响下,发展演变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梆子曲目,尤以章丘最为盛行,所以取名为“章丘梆子”。


据章丘戏曲协会于永宗会长释解,章丘梆子演唱的最大特点,是唱腔以本嗓为主,但每句的最后一字行腔,是用假嗓子高八度“吼”出,发出“讴”字的尾音。唱腔高亢激昂,抑扬动听,抒发情感,淋漓酣畅。

行家介绍,章丘梆子的这个“吼”字,亦有“大吼”“小吼”之分。一样腔弯的吼字,不同的情况能产生不同的效果。究其实,这与唱词内容及演唱者的嗓子、技巧、感情投入理解迥异等是分不开的,所谓唱功则伯仲立显。

当时,章丘梆子出现了很多科班剧团,如同字科班、万字科班、顺字科班,还有全字班、五虎班等。科班在很久以前就已经绝迹,后一直以子弟班的形式在各乡村角落流行,尤以章丘东南山乡石匣一带为主。

处于章丘南部大山深处的石匣古村,素有“十里三寺,三里五庙,石巷石屋将军洞,于家胡同老宅院,九寨八十一条沟,三十六泉二十四桥”等胜迹,可谓文化底蕴丰厚,外来的梆子戏扎根于斯,有其必然性,而并非偶然。


灾荒年间,章丘人到外地逃荒,就把梆子戏带到了各地,如惠民、德州、莱芜、新泰、历城等地,从而让章丘梆子广而传播,同时与各地戏曲做了很好的交流。

和章丘梆子主要发祥地石匣村仅一山之隔的东张村也有梆子,名曰横笛梆子。为将石匣和东张的章丘梆子区分开来,后来章丘戏曲界便把由山陕、通州梆子流传至石匣而演变成的章丘梆子称为章丘东路梆子,把由河北梆子流传至东张而演变成的横笛梆子称为章丘西路梆子。

民国初年,新泰艺人陈福全、陈福祥受邀来到石匣以“打戏”(教戏术语)为生,前后经历了十几年,给石匣留下了一百多块戏,教授出了张立忠、于文地、于万圣、于文风、于文科等一大批老艺人。其中张立忠、于文地、于文风还去外地打戏,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梆子戏演员。


章丘梆子戏在南部山区达到了兴盛时期,石匣则成了章丘梆子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老艺人们个个艺精技湛,功夫了得。据说,老艺人张立忠在一块戏中能扮演八个角色,八面玲珑,人称张八。直到1977年,72岁的张立忠和于文地等人还登台演出了《鲁明征西》。

随着岁月的流逝,文化人少,老艺人怕被别人抢了他们谋生的饭碗,都是口口相传,不许抄录,因此随着老艺人的相继去世,100多块戏也被带走了。章丘梆子戏几乎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仿佛一块朽木失去了生命的光泽。

旧年月,因灾荒而迫于生计背井离乡,很多章丘梆子艺人也流落到外地。后来,随着老艺人的去世,梆子戏也就被时光淹没了。


百余年来,作为地方戏曲的章丘梆子历经沧桑,几起几落,几盛几衰。到了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章丘梆子却处于几乎是频临灭绝、奄奄一息的地步。其中的原因一言难尽。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推行传统文化资源梳理,章丘梆子迎来了新的机遇。在这即将失传的非常时期,石匣村出现了两个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两人都是戏曲爱好者,一个是人民教师于永宗,一个是有志青年于亮兴。基于两人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志趣,遂义无返顾地承担起了抢救章丘梆子这一民间戏曲的重任,携手决意把家乡的稀有剧种挖掘传承下去。

于亮兴出身于戏剧世家,是章丘梆子家族第五代传承人,受爷爷章丘梆子老艺人于文科的影响,从小就和章丘梆子结下了不解之缘。细心的于亮兴从小学起就养成了搜集记录戏本的习惯,白天听爷爷口授,晚上再伏案整理。过去村里没有电,就点上煤油灯,一熬就是半夜。


少年于亮兴对搜集整理章丘梆子曲目,竟达痴狂地步,祖父于文科肚里的戏掏空了,他便再求教于其他老演员。随着光阴的流逝,张立忠等老艺人都相继过世,戏也带走了,于亮兴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更加加快了他搜集章丘梆子戏曲的步伐,把目标又放在了下一代演员身上。

改革开放农村分地以后,村民外出打工流动性很大,有些演员半年不见面,无形中又增加了困难。一块戏演员有多人,有的多达二十多人,于亮兴便灵活地利用好演员的时间,不放过任何一次见面的机会,一个演员一个演员地去拜访搜集记录。在以经济为中心的当下,他自身所经受的辛苦和蒙受的经济损失不言而喻。

经过近三十年的奔波,不知熬过多少日日夜夜,也不知走过多少山间小路,花费了数十万元,于亮兴终于收集到失散坊间的上百块剧目,为抢救这一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中学高级教师位置上退下来的于永宗,负责将于亮兴搜集来的戏文台词整理编辑成剧本。编剧本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啊,没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戏曲知识是难以胜任的。尤其对一些粗俗、生僻字、俚语要细心琢磨,字斟句酌,剧情板眼还要和老演员讨论校对。一块戏编辑成册往往需要几个月的时间。

为编辑剧本,于永宗老师还遭遇了一段尴尬事。中年丧妻后,他又续弦了一位老伴。这期间,于老正忙于整理编辑剧本,人家来了一看,发现老于天天竟“不务正业”,自己饭也顾不上吃,觉也顾不上睡,天天扒拉些破书本子,就别说对老伴有疼有热了。原期许找个知疼知热的老伴的女方只好提出分手。于老却是已经到了痴迷的境界,豁上老伴走了也要把剧本编辑出版。后来有朋友调侃于老,说他是“爱江山不爱美人”。

为专心致志地进行编写工作,于永宗索性从市区楼舍撤身出来、毅然退居到老家——一座位于石匣古村相峪口凤凰山山脚下的古朴四合院中,自此经年,挨过几度酷暑难耐的蚊虫叮咬、多少严冬老宅的风侵寒彻……正所谓“手握笔杆心宇热,酷暑严寒浑不觉”。


采访之际,年逾古稀之龄的于永宗老师即席清唱了一段《杨家将·打辕门》:


南清宫里催白龙
法场去救御外甥
来到辕门外离金蹬
又只见太君
我忙接应……



端的音域广阔,高亢激扬,细听来,还真有点儿秦腔的余韵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于永宗、于亮兴这两个痴迷的章丘梆子爱好者,从2013年开始,历时五年整编了35块章丘梆子戏,这其中就有于亮兴早年搜集记录的。然后由章丘区教体局资助,中国文史出版社付梓出版了《章丘梆子传统剧目》上中下三册共90多万字,为抢救民间传统文化遗产、大力发展地方戏曲做出了突出贡献。


剧本出版了,这对于氏才俊有了更大的底气,又决定成立章丘戏曲协会。说干就干,两人立马着手起草了成立章丘戏曲协会的可行性报告,上报章丘民政局。民政局领导非常重视他们的申请,看了他们整编出版的剧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2015年8月13日正式注册了章丘戏曲协会,于永宗任会长。同年11月6日又注册成立了章丘梆子剧团,于亮兴任团长。

协会、剧团成立了,可如何运作活跃起来,这又是摆在于会长和于团长面前的困难。首先就是人才和经费问题。他们先后自行筹资建立了章丘梆子传习所,筹建了章丘梆子博物馆。挑选村里有戏曲知识基础的青年演员和动员年长的老演员、老玩友参加,同时也聘请外地优秀演员参加,聘请专业梆子剧团专家做艺术指导,章丘戏曲协会和章丘梆子剧团已是人才济济。最初,戏曲协会由11人组成,章丘梆子剧团由37人组成,其人气如初升的太阳蒸蒸日上。


剧团购买行头、道具、颜料、乐器等等,需要资金。没有经济来源,他们就倡议大家自主捐款。一百二百、三千五千、三万五万都有,一时间他们竟募集捐款五十多万元。随即,于会长和于团长便去周村购置文武场锣鼓、乐器,于团长三下山西购置戏服道具。大衣箱、软衣箱、盔头箱、靴鞋箱、把子箱、化妆箱、杂物箱,一应俱全。章丘梆子剧团鸣锣开戏。

几年来,他们到附近乡镇巡回演出,先后上演上百场,场场叫好,广大观众交口称赞。多年不见的家乡戏浴火重生,浓郁粗犷的章丘梆子腔又回荡在了耳边。

章丘梆子剧团逐步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扶持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永宗、于亮兴又着手创办了《章丘戏剧》学刊。

随着章丘梆子重振雄风,在其发祥地章丘石匣古村,也找回了过半年节的古风旧俗,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前后,喝一碗伏羊汤,吼一声梆子腔,那粗犷、浑厚、浓郁的乡土气息的章丘梆子在山峪里回荡,唱响了乡村振兴的新乐章。


如今,章丘梆子剧团已入驻章丘明水古城大舞台,每天定时在雕梁画栋、气派宏阔的孟家大戏楼中,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上演一出出章丘梆子戏。时逢盛世文化兴,章丘梆子乘着新时代的东风,终于又踏上了复兴之路。

这正是:


几盛几衰几百年,章丘梆子吼齐天。
新时代喜重开唱,响遏行云新乐篇!


(声明:此文参考李月福、李树功诸君华文,一并揖谢。)



【作者简介】


曹恒灏,名君,字靖安,号摩訶齋主。生于青岛,祖籍章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青岛市作家协会会员,大众报业半岛网文学版主编,人文齐鲁研究会发起人。授聘为济南市天桥区“天桥文化大使”、济南市章丘区明水古城“古城文化大使”、淄博沂源“桃花岛驻岛作家”。诗文漫画作品散见于国内外报刊。代表著作:长篇传记小说“济南名士三部曲”:《李清照》(2017年团结出版社出版)、《辛弃疾》、《张养浩》(2021济南出版社);“青岛青春三部曲”:《青岛小哥》、《青岛小嫚》、《青岛小记》。

【声明】原创作品经作者授权刊发,其他网站、微信公众平台转发,需注明来源章丘故事。


商务合作请加主编微信:

yiqing3979(一清)

章丘故事
关注章丘本土资讯,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讲述章丘精彩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