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文约稿|直末/月下贪欢《如烟如火》:聊一聊腔调与故事

小说   2024-06-18 10:00   浙江  

文  |  丽莎面

个人原创,谢绝无授权转载





第二篇有偿评文,又遇到天使单主,再次感谢约稿与支持!

征得单主同意,将她的约稿要求附上w






约 稿 息                                                                                     

《如烟如火》BY 直末/月下贪欢

(读者指定文点评)



基本信息:
分类:感想型文评 | 字数:40w | 标签:现代;台湾;世家;第一人称


作品概要:
一个专写爱情的故事,没有其他主线剧情。长久的暗恋在难以抑制的试探表白之后竟然得到了试一试的回应。然而不对等的感情和世俗的重重顾虑又让这段关系几经波折。


是否有特别希望评价的角度:
1.这两人的爱情一直有种朦胧的美感,但是又很真切。想听对氛围感的评价。
2.不知道是否因为作者是台湾人的缘故,遣词造句很奇特,像是上世纪的气质。但是又看到台湾人的评论说也感到异域,不像是台湾人讲话。对话写的非常高语境也十分简炼,仿佛其实不用实际讲出来对方就已经都感受到了。想听对文字风格角色对白的评论。
3.最后想听对冷感攻的评论。这种类型的感觉很不好写,写差一点就完全变成了自我中心不尊重人的油腻霸总。
(就像文案引用的那样,推荐一定要搭配听陈奕迅的《无人之境》!)









本评基本是批评向(写前询问了单主的接受能力,单主表示可以接受),批评力度也供后续有意愿约评的朋友参考w


《如烟如火》by直末/月下贪欢

                    ——聊一聊腔调与故事


赵宽宜x程景诚



感谢亲的约稿,以及沟通过程中的信任与包容=3=❤


整个故事我原本打算先读两遍正文,大致厘清时间顺序和细节伏笔后再去补番外。但正文第二遍读到一半时实在难以为继,就跳着先把番外读了,结果或许是看正文(闭合文本)与看番外(开放段落)一紧一松心态不同,也或许作者其后确实笔力见长,总之番外较之正文观感改善许多,很多正文中没说清的细节,番外中反而有一带而过的交代,比如程景诚在正文中和赵小姐(攻母)交往亲密的原因番外中带了一笔,是程景诚羡慕她对爱情的勇敢和热情,就让正文里两人来往的细节合理了不少。


亲提问的几个点都很切重心,如你所说,这确实是一个有着朦胧氛围感的爱情故事,且有着独特的遣词造句风格。


这篇分析就不妨从作者的文字风格聊起。


《如烟如火》是一个以台湾为背景,但是去世俗化的都市上流精英淡人恋爱故事,为了凸显幻想中的都市上流精英权贵阶层生活氛围,作者身为台湾人却使用了一种刻意造作的陌生化的文字风格——更近乎港风的文白交杂的语言腔调——来和她所身处的台湾日常生活拉开距离,以便更贴服她笔下这个相对悬浮的都市文艺爱情故事。


缓淡文艺、文白交杂的语言风格一定程度上能在阅读时制造一种有别于陈词滥调的独特音韵感受,从而带来别样的感官体验,对于感受力与想象力都很强的年轻女性读者或许尤其奏效,甚至这种奏效可能会让读者包容故事本身的一些不合理性。(姑且算是对氛围感的回复?补充一点,朦胧也来自于人称设置——第一人称下“我”的纤毫毕现与对方的暧昧不明。)


但另一方面,本文语言风格对故事节奏与人物的渗透(影响/制约)也不容忽略。


——节奏


我的阅读体验在正文前15%,即程景诚暗恋赵宽宜并试着提出交往时还挺好,因为暗恋本就带着欲得而未得的天然张力,并且暗恋这种群众基础广泛的情感体验本也能让人轻易共情;


但在两人确定关系后,剧情就仿佛进入了一个温吞的平台期,首先感情线方面的张力减弱了很多——事实上也并非没有张力,照理程景诚还是带着一种不可置信,要去猜赵宽宜的心思,但一方面作者对两人的塑造都是淡人形象,体体面面弯弯绕绕,两人的互动往往一触即滑走,说半天攒不起一个话头;其次在展现上流生活这一方面,宴会逛展吃饭,和彼此家人接触,职场社交等等,对两人感情线的推动或者在塑造更清晰的人物形象方面,聚焦不够,功能也不甚明确,冗笔还不少,加上本就慢拍的文字风格,就让人更难集中注意力。


总结来说,当故事本身有戏剧张力时,文字风格哪怕不加分,至少不形成障碍,但当故事欠缺张力时,文字风格会加剧问题的呈现。



——人物


再来说说文字风格对人物的制约。作者运用独特的文字风格营造了独特的故事氛围,所有的人物被浸染其中,乃至于他们都带上了和文字风格高度同构的腔调与姿态,来成就这种风格的稳定性。换句话说,人物需要配合文字腔调来达成风格的统一,一定程度上也就牺牲了人物本身的生命力


上文“节奏”一段里写程赵两人互动经常一触即走,正是因为文字风格阻碍着他们剧烈直白地交锋,或者哪怕作者意图去表现两人争吵冲突,出来的力度也会偏弱。于是可以看到,他们冲突仿佛是没有回合的,第一次分手这段,程景诚把问题一撂,赵宽宜听了跳过澄清直接把分手认了,没有爆发的回合制冲突,问题就只能沉闷地淤堵在那里。(写到这里翻出第二次分手又看了下,不能说完全没有来回,但碍于体面人吵架点到即止,力度也很绵软)。



这里顺带可以回答亲对“高语境”角色对白的问题。


——正文里两人的交流或许有高语境的成分,比如交谈中有些言下之意,赵宽宜看过来的眉眼之间有些这样那样的“神气”或“意思”,但呈现上并未让我有流畅俏皮会心的愉快享受,反而一面觉得话语之间信息量不高,沟通很低效,另一面则是一来一回节奏很滞涩,程景诚与人对答,有大量的诸如一哽/一滞/怔住/“我一时不知怎么接”/“倒是叫我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断头话,看多了就有种人物木夫夫的印象——当然根本原因是作者写对白还不够巧妙。


总结文字风格这一点,或许很能体现女性作者对文字美感的讲究,以及,以特定的文字风格去贴服相应的故事类型这一点上思路也不算错,但也确实吃力不讨好,原因在于相较于拿腔拿调的文字风格,平实准确的文风会有更强的应变能力,不至于反过来束缚故事节奏与人物的发挥。再者,腔调其实是有时限的,没有坚实的内容与戏剧冲突支撑,腔调大概率会随读者的成长而酸化。
不知道是不是作者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番外的文字风格虽然还是文艺(必要地延续正文的风格),但自然流畅了很多,不再沉迷于刻意生僻的用词,读下去就舒服不少。


关于冷感攻和其他人物


赵宽宜我想和程景诚穿插着聊,讲讲人物设置方面的问题。


赵宽宜相对讨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程景诚的第一人称视角下,他是个被客体化呈现的,不明确表达内心而拥有了神秘感的角色。这点对比程景诚看就很清晰,程景诚正文当中是第一人称,但由于第一人称,导致他和读者距离过近,他的各种内心活动与他的所作所为纤毫毕现地暴露在读者面前,不讨喜之处也一览无遗。但到了番外,从邱亦森和侄女的视角去写他,距离拉开了,观感就大幅改善,角色甚至拥有了疏离清贵的气质2333


从这里可以总结两点:一是笔墨节制或者铺张,二是叙事距离远近都会影响读者对人物的观感


其次赵宽宜显然是被投射了恋爱理想的抚慰性人设(弱主体性):苏,帅,有钱,爱受。无论程要求什么他基本都答应,但对程却没有过多索求。并且赵宽宜的情感表达相对于程景诚的犹豫退缩,要直接也坚定得多,比如多次带他进入自己的家庭(外公外婆)和生活圈子(生父那边孩子的婚礼),面对媒体爆料,公开出柜的建议也是赵宽宜在提,他对于两人感情的坚定就仿佛一张托底的情感安全网。


这样对比之下,程景诚的退缩犹豫就更不讨喜了。但归结起来,程景诚的问题还是作者当时缺乏处理复杂人物的能力,感情中不自信,患得患失瞻前顾后也很正常,但放在正文这个闭合的文本内要如何落地,什么样的经历和环境造就了程患得患失的情感性格,如何让人物的一切情绪和言行变得有来龙去脉且“情有可原”?这都应该是作者需要在正文中垫实和处理的课题,但很显然,作者对程的塑造湮没在一些涣散失焦的情节与冗笔中,没有把人物逻辑写通写透,因此人物就显得面目模糊可疑,让人难以理解更遑论共情。

其实我隐约觉得,两人的母亲对他们的感情观都有一定的形塑作用,赵宽宜迷惑于赵小姐的多情,又对母亲的不负责任有意见,这影响了他的情感经历和后续选择;程母的懦弱以及对程父的妥协看在程景诚眼里必然也对他产生了长远的影响,但体现在文中,让人印象更深的是程对他母亲的恶劣态度。


同理,作者无力处理复杂人物还体现在赵小姐这个人物身上。赵小姐明明可以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女性角色,一个人几十年积极地投身恋爱,后又开始绘画创作,生命力得有多磅礴?或者换个角度,她对亲密关系的异常渴求是不是也有病态的成分?——人物呈现的角度不可谓不多,但作者写出来的赵小姐形象,老实说更像一个记吃不记打的恋爱脑,就很可惜。



总的来说,尽管番外确实在既成的恋爱事实下写两人的后日谈与前史方面松弛了很多,可看性也高了不少——更接近于尘埃落定后两人的花边轶事,而让读者有了仿佛是对两个具体的人的感情,但正文作为一个闭合的小说文本依然是我的第一参考和评价对象,而正文中种种细节也暴露了作者当时笔力相对稚嫩的一面:阅历不足而难有夯实可信的故事背景,观察不足而难有入木三分的鲜活人物,积累不足而难有灵慧可人的对谈回合,笔力不足而难有持续勾人的戏剧冲突,因而本文对我来讲完成度还是稍显欠缺。

END




  往期推荐  

评文约稿|殿前欢《一受封疆》:如何消解一场男性权游


如果您也有非常想让我点评的文,欢迎约稿w


老面有偿文评业务见下↓

欢迎老板们扶贫助困







WB:@丽莎面尬评吹好文

豆瓣:丽莎面

爱发电:丽莎面


喜欢请不吝关注点赞分享和打赏哦❤







莲札LOTUSNOTE
WB:@丽莎面尬评吹好文 网文深度评论|阅读记录|文具测评|手写摘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