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丽莎面
个人原创,谢绝无授权转载
约 稿 信 息
▼《北城天街》BY 非天夜翔
(读者指定文点评)
分类:感想型文评 | 字数:31w | 标签:现实向;换攻;HE是一篇走现实路线的同/志类型小说(人物有原型),一如作者对其分类为“角落里的故事”。北城天街,基的世界,文章以“我”作为“作家”,介入并记录下邻居林泽在山城重庆的生活。一、个人认为司徒的爱并不逊色于谢晨风,反而如其名,有种火焰迸发的光亮,转瞬即逝但耀眼,也便更心疼他,而更多人会更多地记住谢的故事。想知道您对这两段情感的分析。
二、之前网传的李银河老师一句话:“人的感情这么复杂,是很难提纯的,只是爱情,友情,亲情的占比不同而已。风花雪月的友情,肝胆相照的爱情,意气相投的亲情,从来都不是矛盾词。”好奇一下您对林泽和发小郑杰的关系解读。三、您随意就好,不会玻璃心。其实感觉求评角度限定了框架,您可以不按上述来评,我更喜欢开盲盒。小建议:可搭配同人曲《路过山城》Vaniah维食用。
《北城天街》by非天夜翔
——现实向也分男性向与女性向
《北城》在小院分数高达8.7,属于原单经典名篇无疑。看下来大致能想象当年在诸多女性作者想象男男故事的文本之间横空杀出这样一部作品:作者本人的同/志身份,文中真实的同/志经历,感人的爱情故事以及直面A病题材的勇气,加上当年女性读者或许尚且难以区分女性作者笔下的男性角色与真实同/志群体的差别,且因单美逐渐兴盛而对南桐群体抱有善意的好奇和同情,等等诸多因素叠加之下,《北城天街》占据天时地利人和,获得极佳口碑顺理成章。然而到2024年再看这篇文,则仿佛红利期结束,洗尽铅华见真章,文本身的诸多底色才得以更清晰地显现。为了尽量不错漏细节我看了两遍,第二遍观感稍好于第一遍,但依然有种无法投入进去理解角色的感觉。当然,一方面是今看昔文总面临着观念的流变,拿着现在的价值观标尺去比量当时的作品,而嫌它不够进步绝对是耍流氓,但话说回来,作者某些观念流露,也唯其无意识才更无矫饰。另一方面,我深刻感受到这篇文不是写给我看的,无论是它的写法还是它的故事主体都阻止了我的情感投入,但这也很难说究竟是文的问题还是我的问题(毕竟作者讲述他个人身份立场的故事完全没问题),总结起来也只能说我确实不是本文的受众吧。因此下文涉及的分析,意不在否定这篇文的价值,而仅是说明“我个人”看不下去的理由。一、小说写法
我或许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小说读者,我对小说的闭合性要求很高,即一个故事需要在闭合的状态内完成小说故事背景、人物来龙去脉以及故事线的交代,所有的细节和线索要在这个前提下给出。如果作者硬要打破第四面墙,那么除非它是出于一种不影响小说本身且特别巧妙的形式设计,来激发读者强烈的感官刺激,如《入戏》双线并行,最终两线合流,“入戏”一词拓展到读者身上,吞没读者所处的现实世界;《笼中》也是通过一重重世界的虚假来让读者反身思索自己所处的世界是真是假(间接打破第四面墙),而达到细思悚然的阅读体验。回到《北城天街》,本文中的第四面墙一直处于推了起,起了推的状态,作者的“我”会阶段性地跳出来介入故事,但除了标榜本文源自真人故事,似乎并无其他作用。反而作者对于“真实”的反复强调,打断了我对故事持续性地投入,因为我不得不分神去处理究竟要以“虚构”还是“非虚构”的态度面对故事与人物的问题。我回忆了一下,同为真人故事改编的香小陌的《干爹》会是让我更舒服的形式。因为它就是一个完整的小说故事,在整个故事发展的过程中,我不必纠结真实与否的问题,我可以将它作为虚构小说看完,再恍然两个人的故事是由真人改编。同时,人物的成长脉络与时代的发展脉络交织,以个体经历折射同/志群体的冰山一角,揭示他们在时代与社会中的处境与抗争,并且在完整的人物成长线索中,读者也得以进入人物,与之同呼吸共命运,理解他们的选择,有些“真实”恰恰是在虚构中抵达的。同时,作者在利用真人素材的过程中,ta不该仅仅是个转述者的角色,而必然占据主体地位,ta要搭建素材中的逻辑,以个人的观察与思考填补和完善那些暧昧模糊的部分,从而使之连缀成文。香小陌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这些,也保有了旁观者与作者的双重客观。二、故事结构
《北城天街》的结构有点流水账,整个故事类似于同/志经历的堆叠,但素材组织上颇有点头重脚轻,也不甚同调。观感而言,谢晨风的部分是最像“小说”的一部分,从亲密爱侣是报社A病病人的震撼,到谢磊在林泽的原谅与爱中迎来死亡,这一线关乎生死,浓墨重彩地结束后,司徒这部分也很“小说”,但属于没写好的小说,作者似乎试图以异族+宗教身份的非日常性来承接谢晨风部分的戏剧性,但没有接住。司徒与林泽虽然纠缠拉扯,但缺乏张力,而且个人观感,司徒前后判若两人,后面看得实在腻味。其实全文我更喜欢的是林泽与发小郑杰的关系,好友之间互相托底交付,二话不说的信任,以及在日常相处间滋生出来的动摇和犹豫,直弯间的张力,林泽与郑杰关系的层次和复杂度比林泽与司徒更耐看。整篇文就仿佛以谢晨风的故事起了个颇高颇亮的调门,但后力难继。而且虽说故事以现实向自我标榜,但显然,谢晨风与司徒这两趴其实都很戏剧性,充满了非日常感。倒不是说现实向就拒绝戏剧性,而是它们太像天降陨石了,一个crush是有报社心态的A病病人,一个crush是已婚msl,如此集中的小概率事件顿时拉开了文本与读者在现实层面的心理距离,让所谓现实/真实变得非常像“小说”。另外,《北城》总体上是以比较轻快的语言风格在讲故事,文中有不少当年的网络用语以及人物夸张反应穿插其间,却与谢晨风故事的基调,司徒叛婚逃家的沉重不很协调。加上作者以林泽的感情经历以及他生活中所接触的同/志群体的经历试图辐射出一个同/志圈层生态,但我看时只觉得浮光掠影,情绪缺乏缓冲,难以沉淀。林泽前一段还在与谢晨风生离死别,转头没多久又能开交友APP跟人哥哥弟弟,或者跟司徒开始发展关系。我看时只觉十分困惑,要说深情吧,同/志的感情似乎又十分easy。但尴尬(也鸡贼)的是,基于作者与主角的南桐身份,仿佛抢先占据了“真实”的高地,有了种不容置疑的意味,毕竟普通女性读者并不能体验真正的南桐经历。于是就要进入下一点,关于主体身份的讨论。三、主体性矛盾
本文的主体身份涉及几重,一是作者与主角的男性身份,二是他们的同/志身份。提及性别视角,需要再次说明下,2012年作为女性意识还未充分觉醒的年份,以现在的性别意识去指责也有不公允的地方,涉及这个角度的批评或许有我个人扯头花的部分,但也有我身为女性读者在阅读时体验到的一些确实的不适,仅供参考吧。首先,自然是无处不在的说教23333。我初看这文时被非常有“男人味”的说教冲得不轻,散见于各种对话间的观点/大词/场面话输出看得我哈哈大笑,男的,真的忍不住不上课。最让我受不了的莫过于林泽安慰赵宇航,在赵头疼于自己和小白以及形/婚妻子三角恋的一团乱麻时,林泽听了不是提供诸如理解安慰之类的情感支撑,而是“你这就做得不对了,我给你分析分析”,然后一二三四地开始给赵宇航上课,典得我笑出猪叫。其次是这篇文其实让我深度思考了一下我看单美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北城天街》我看不下去。之前在微博讲过,我看文会追求切身性,所以对现实向的题材格外感兴趣。但《北城天街》让我明白,南桐作者写的单美和女性作者写的单美完全是两回事,现实向也分性别。当性别意识强的女性作者在文艺作品中,以女性身份的第二性体验为基础,理解并触及更广阔的非主流/边缘/失权人群时,“女”成为了一个超脱于纯粹生理性别的符号,似乎可以成为一种联通彼此处境的代号(当然我将这点限定于文艺作品中,不涉及现实)。但《北城天街》告诉我,哪怕是文艺作品,同/志身份前的性别身份依然是一道鸿沟,南桐归南桐,女归女。于是林泽/作者可以在文中道貌岸然地讲中国同/妻群体有多大,同/妻问题还需要blablabla如何解决,但回到发小相亲问题上就原形毕露,林泽两度劝发小郑杰对相亲女生隐瞒债务问题,至少也是少说数目,以期将女生追到手再说(郑杰还算硬气,没有答应)。以及前文还在说相亲市场上男女间的防备与对立,但瞒骗债务的行为不正是对相亲女性的算计?而唯一一个在得知郑杰债务后还愿意与郑杰一起的女孩蓉蓉则被两人认定为“好女孩”。在感受到了性别身份下的读作主体冲突后,我想了下我看单美,追求的或许是一种不必女性具身体验性缘关系的安全情感体验,aka男身女心的情感关系,而这种有一定安全距离的情感体验,男身男心的男性作者或许是无法给我的了XDD以谢晨风来说,第一遍看《北城》时,我觉得作品对他的呈现不够深入,作者放大谢得病后的悲情,以及在得病后与林泽不能相守的遗憾,却不去交代他走向自毁的那块关键性拼图,毕竟419得病实在不占据任何道德优势。二刷因为重拾了一些细节而稍有改观,比如谢作为外地人在本地体育老师间被排挤不得志的处境,以及他悲观、自卑又自大的心态,大致能理解他自暴自弃下作出放纵的选择。唯唯口中的谢磊多少有着卑猥、自私的小人物的一面,但他和林泽所认识的“谢晨风”又有着很大的差距,林泽所认识的谢晨风帅气,忧郁,身手好,深情,人设非常符合小说男主,很难与唯唯口中不顾男友生病自顾自上网撩骚的形象联系起来。这之间的落差除了谢晨风有意为之,一定程度上似乎也有作者身为同/志+作者的双重身份而对同/志群体的美化在其中。谢晨风的悲剧,得病实际是“果”,需要去探讨和表现的是他的“因”,不论是内因还是外因。但作者似乎下不了狠手去客观表现人物真实的困境——写到了但深入不下去,于是他将更多笔墨放在了烘托人物的不幸上,虽然确实人物的不幸遭遇很有感染力,但实际上这反而让我觉得人物形象缺乏说服力。包括作者对林泽、对司徒的描写,其质感也更接近小说人物,多优点描写(如帅/能力强),而少具体展现其小人物的无力的一面,这或许也是让我一度难以处理要以虚构还是非虚构的视角去面对文本的问题。总结来说,我无法get这篇文的原因有虚构与非虚构的难以定位,有性别视角的差异与矛盾,有故事本身的结构问题,也有我个人的观念原因,它是多面向的,是既主观——个体对文本的体验,也客观——时代变迁语境转变下对文本的再检验——的一次reaction吧,但归根结底,本评意不在全盘否定《北城天街》的文本价值与其积极意义,仅说明我与故事无缘。
往期推荐
评文约稿|殿前欢《一受封疆》:如何消解一场男性权游
评文约稿|直末/月下贪欢《如烟如火》:聊一聊腔调与故事
评文约稿|孔恰《我的一个朋友》:以友尽写我
如果您也有非常想让我点评的文,欢迎约稿w
老面有偿文评业务见下↓↓
欢迎老板们扶贫助困
WB:@丽莎面尬评吹好文
豆瓣:丽莎面
爱发电:丽莎面
喜欢请不吝关注点赞分享和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