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息令周仁寿 || 张伟

文化   2024-09-28 21:27   河南  


道光三十年(1850)春,皇帝驾崩,其子咸丰帝登基了。“咸丰”,物阜民丰,一切都好,这个美好的寓意并没有给百姓带来什么祥瑞,反而是无尽的灾难,年底,洪秀全在广西金田起事,潘多拉魔盒被正式打开,不久,贼匪充斥中原腹地。袭扰息县的匪患共有五类:东来的皖匪与亳匪,由于息县自古以来旱涝保收,盛传“有钱难买息县坡,一半干饭一半馍”,富名在外,因而成为二匪的定点抢掠对象;南下的汝匪与流匪(到处流窜);土匪,本地所产。他们虽然来源不同,但是都信奉“兔子不吃窝边草”的原则,又都属于“拿起锄头是民,放下锄头为匪”的类型,基本上不与本地官府对抗,所以,官府一般也不去镇压,因此,一些土匪能够做大做强。满清的天下已经成为一块烂肉,扑腾着各种蛆虫。

《光绪·息县续志·忠义序》曰:“息自咸丰三年髮逆窜扰,地方多事。”咸丰三年就是公元1853年,此时息县土产匪患尚未发生,而是爆发于一年后,所以,该志《忠义篇》开篇于咸丰四年(1854):闰七月,土匪朱四淋攻打牛家楼(今小茴店牛楼),监生牛荣锦率领敢死士奋起抵抗,英勇捐躯。

咸丰五年(1855),春三月,暴雨连月,息县城墙倒塌,完全失去抵御功能。四月,雨歇。土匪朱明义、刘龙、林其贤等数千人“直驱而入”,首先捣毁县衙,《光绪·息县续志·新息书院》曰:“咸丰五年,贼匪入城,公暑毁荡”,包括《息县志》在内的公文材料全部被焚毁(该志《孝义·王大吉传》云“土匪烧城,版籍无一存者”,这是《息县志》历史上第三次劫难,以至于嘉庆与道光年间长达五十年时间中,息县县令几乎全部失考,详《嘉道遗失息令考》)。然后,挨家挨户搜刮,无一家幸免。其中儒士孟传训与儿子孟继先被虏,誓不从贼,被凶残杀害。县令陈棠因防守不力被免官,由刘宗岱代理县内事务,至于二者是何方人士,已经无从查考。之后,息县再无宁日,后任县令只能借新息书院“作官寓,为莅政所”,而“别觅市房为书院。”详《息县县衙那些事》。五月,包信,林其贤,此股匪首之一,被邑增广生张尊五引导官兵袭杀,死有余辜。

所谓祸不单行,《光绪·息县志·孝义·姜渭传》云:“咸丰六年(1856),岁旱蝗,粮价腾贵。”《光绪·息县志·孝义·李□□传》云:“咸丰六年,大饥。”大饥之后必有大乱,《光绪·息县志·孝义·任惠之传》云:“咸丰七年(1857),土匪蜂起。”这一年,息县的大型匪战一共发生16起,能被时人想起而留下姓名的被杀百姓有531人。谁来救息县于水火?

周仁寿,字云舫,湖北襄阳府宜城县龚家脑人,祖父周名彦,亁隆二十五年恩科,署曲靖府知府,父亲周恕先任职皖省,二人于所在地都享有清誉。后来周父辞世,家道中落,但是良好的家风已经镌刻在小云舫的心中。为了不辱没先人的名声,小云舫废寝忘食,同学中盛传其有“恶卧焠掌(瞌睡来袭时用火烧手)”之风。成年后四处求学,囊中羞涩,只能靠借贷度日。功夫不负有心人,道光十七年成贡士,道光二十年中顺天乡试,道光二十五年(1845)高中进士,被授予江西星子县知县,当时有兄弟二人因争夺巨额遗产而双双行贿数千金,被周令断然拒绝,经训斥后,二人幡然悔悟,和好如初。此任期满后,改授南康县令。咸丰七年,1857年,乘乏来息,成为新一届息县令,救星来了!

周令在了解了息县的现状后,见息县城双濠深阔,具有良好的御敌基础,无比感慨的说:“有如此形势而城倾圮不筑,致令匪逆入城,损毁衙署,戕害商民,前令之过也。”立即召集士绅商讨复城御匪救民大计。可是,筑城是个大工程,需要大量资金,“非数至累万不可”,而“前任存交公项一百金”,怎么办?众筹!摊钱入亩,县内所有田地按亩出钱若干,各种商行买卖交易抽钱若干,渡口路卡增费若干,等等等,全民出力,惠及全民,故而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赞成,有懂风气之说者当即算定良辰吉日,即日在南大门东侧开工。由于全民参与,仅仅一个月,东侧城墙缺口处已经基本补齐。第二年,“各款遵行,输将勇跃。”正是“有钱好办事”,补城事宜在有序进行。与此同时,周仁寿亲自率领练勇在县境边缘处巡逻。

当时,息县境内最大的土匪是盘踞在台子头(今淮滨县台头乡)东岳庙的崔晓运,“党羽甚众,人莫敢撄。”周令乔装打扮深入敌穴,在“悉其路径门户”后,携全部练勇“直抵贼穴”,一百五十里,朝发午至,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崔晓运仓促应战,在撂下数十具尸体后,有六人选择了投降,崔晓运一看大势已去,束手就擒,当晚被押回县城,第二天枭首,此次行动对境内土匪震慑很大。周令继续“暗缉明捕”,土匪们闻风丧胆,或弃暗投明,或远遁他乡,息县境内获得一时安宁。

因为,周令本身就是勤苦的学子出身,坚信教育能够移风易俗,所以,非常重视学子们的学习情况与生活起居,经常趁夜晚看望学子们,劝慰他们心中要有远大理想。而且每月定时给学子们授课,从未间断,学子们看到县令平易近人而且勤政,都信心大增,到第三年初,整个息县境内已经基本上恢复到大乱以前的状态。

周令很有远见卓识,他准确的预测了国内即将有更多更大的祸乱发生。亳匪开始频频骚扰息县。咸丰十年(1860),秋七月,长达八里(息县城一周)的城墙修筑工作基本结束。重修的城垣“下广五尺,上广三尺,高一丈八尺,隍厚五尺,角楼四座,炮台十一座(兼浚内外濠,阔五丈,深五尺)。”息县城至此固若金汤,百姓的安全基本上得到了保障。亳匪由汝南南下,一路烧杀抢劫,到达息县城时,周令早已将工程木料堵住缺口处,亳匪们一看早有准备,便放弃了攻城的念头,息县城又一次得到保全,老百姓们都说:“如果没有周令修城,恐怕城中百姓就没有活口了!(微公修此城,我辈岂有噍类乎?)”

廪生尹邦宪,字法卿,号斌轩,咸丰十年(1860),秋八月,在淮河堵御皖匪孙亏心时寡不敌众,身受重伤,不治。其英勇善战的堂侄尹殿甲被土匪们剁成肉酱,时人称之为“尹子路”。尹邦宪的妻子刘氏见土匪们来势汹汹,断无脱险可能,“遂率女媳主仆合家二十一口投河殉难”,追随夫君而去。周令大为震惊,亲自前往吊唁,旌以联云:“戮力同心明大义,披坚执锐见精忠。”额其门曰:“一方保障。”为了使百姓长期得到保护,周令在县城四周离城三四十里的地方设置了四处练局,让德高望重的士绅作为局主,每局储养练勇一百名,并且对这些练勇登名造册,“逐日发给百钱养之……调用时发以口粮,并传谕各里筑寨坚壁清野。”从此息县“官绅同心,士民协力,内患不作,虽有外寇不足患矣。”

咸丰十年(1860),冬腊月,周令到淮汝交流处设置练局,清除暗匪,而此暗匪是息县籍某大员的亲外甥,此大员早将信息泄露给外甥,所以,周令不但没有剿灭这股勾结外匪的暗匪,而且练局也没有设成。周令判定“息事之不可为也”,如果再发展下去,可能自己的小命不保,所以“即赴州宪请委,决然引退。”息县的老百姓“莫不咨嗟流涕,如失慈父母焉”,再度陷入绝望之中。邑武生尤玉麟在周令着手修城时就开始担任监工,与周令朝夕相处,被周令的为人深深打动,见周令离开,心里难过,于是,亲赴光州恳请借寇,未果,详《光绪·息县续志·尤玉麟传》。

在周令的家乡宜城县,乡人续写《宜城县志》时,在其志《政绩》中,是这样记载周令在息的这段事情的:“在息时,邑多逋逃,公剿抚兼施,捐廉倡修城垣,民赖以安。”周令离开息县后,先任河内县令,不久,升任陕州知州,凡十年,“兴学校,平冤狱,谋积储,修贡院,民用大和。”退休以后,回到老家,闭门谢客,一心课子训孙,遗著有《案牍偶存》等。

二十年后,光绪初年,县令赵辉棣在修《光绪·息县续志》时,让人分头撰写《宦迹续增》,并没有圈定何人,而有二人同时写到了周令,由于这二篇《周仁寿传》文笔都好,在编辑时,赵令不忍舍弃,至此便产生了“一人二传”的美谈。

周令离开息县未满百天,咸丰十一年(1861),春三月,“教匪起,贼旗树,烧杀逼胁,生民涂炭,城外二十里内,村庐灰烬,望绝人烟。”息县百姓怀念周令,寄望新令,那么,新令是谁,又给息县百姓带来什么希望呢?请看下集《千古息令李鸿藻》。
(作者简介:张伟,息县一中教师、政协文史撰稿员。)

大息地
一块历史的厚土,源远流长;一方文化的故园,生生不息;一张发展的名片,熠熠生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