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息县的散文诗

文化   2024-11-09 18:30   河南  


息县,一个古老又平凡的小城,有人以它为家,有人带着不舍离开它,这么近又那么远。

它是在“息”人的家乡,也是出“息”人的故乡。

息县的阳光

家乡篇

息县的阳光

照在小区绿化带间

停着电动车的过道

攀上了玻璃窗

扯着学童的被角

唠叨着快要迟到

还唤醒了厨房里会“啪”一声煤气灶

给匆忙的上班族点亮了

小城的各个地标

躺在摇椅上听孩子们

在课间的操场上

开怀大笑


故乡篇

息县的阳光

又抚摸上几十年的老房砖墙

那没被遮挡的光

哺育了望不到头的青青禾苗

趁着爷爷在劈柴的空档

给骄傲的大公鸡拧上了发条

守在上下学的路上

在孩童的指缝里

穿梭嬉闹

趁着气温正好

藏在老奶奶的花棉袄里

偷偷地伸懒腰


息县的植物

家乡篇

息县的泥土把行道树

送给过路的人做礼物


嗨!春天的桃花谷

你的前身是否是

那封穿越了近三千年的情书

那白如凝脂寒露

红若唇点绛半吐

满园芳菲

清幽绵长

轻声吟唱桃花夫人的家国忠肠


嗨!夏天的北大街

和风应雨的广玉兰枝叶

从不喧宾夺主

把洁白的花

精心镶嵌于叶间

虽烈日炎炎

仍满目爱怜地

呵护她绽放如莲


嗨!秋天的千佛庵

这降温的讯息

还要你用一封封纷飞的信笺传递

只一夜与秋的私语

你便把浓浓的绿意收起

为大地铺上金色的嫁衣

换了满城的欢喜


嗨!冬天的杉海公园

是逛一天都不会腻的景点

冬日童话世界的背景板

还要微醺的杉树来装点

是谁无意间打翻了调色盘

把明快的色彩

自然地晕染

令人邂逅流连

且喜且暖

故乡篇

息县的风把种子

送给丰润的泥土做礼物


还记得吗?

五一水库边的蓝色小花

从春天的掌心里

飞上了小女孩的发

那时我还不知道它的名字

叫阿拉伯婆婆纳

只认定这是我家附近才有的花


还记得吗?

小平房的房顶上

有一片淘气的喇叭花

常常在夕阳西下时

问浇水的姥爷

为何我们像喇叭

却不能真的滴滴叭叭


还记得吗?

家里小院的两棵香椿树

那年春天又冒出了新芽

嫩芽们对竹竿上绑着的剪刀

感到害怕

直到姥姥用筷子打散的蛋液

在热锅里紧紧地拥抱它


还记得吗?

妈妈的橡胶盆里

永远偏爱马齿苋的花

它们把七彩的阳光一一散发

披在身上

衬着你面容如霞

陪你去见球场上

意气风发的他

息县的美食

家乡篇

早餐店凌晨三四点的光

在黑夜中照亮息县人的辛勤

那一碗碗裹满秘酱的热干面

是面条届的“百家争鸣”

食客们从不吝啬对好味道的品评

互相抢着买单只因为

我一眼认出你


午间的息县人爱吃米

最好碗里有几块金黄的面炕鸡

东岳的红薯粉条能满足

你对万能配菜的每一口好奇

而妈妈等不及告诉你

今天吃的是项店新下的香米


晚霞的消失

褪去了小城华丽的外衣

好让他在夜市的聚会上

做真实的自己

三三两两的上班族

放下了响了一天的手机

在烧烤摊上举着杯吆喝着

今天再比一比


故乡篇

黏勺的红豆稀饭

上不了大城市的点餐机

因为每一口的绵密

都来自于妈妈粒粒精选的红豆和米

小时候我们对它避之不及

而现在我只想

给电饭煲送上通往童年的时光机


沾了粉浆的筷子

又被放进了热油的锅里

妈妈看着密集的气泡催我

是时候把小酥肉也送进去紧一紧

大大的漏勺上上下下带着油滴

焦咸的香气就这样

被吸进了小馋猫们的鼻


圆圆的锅盖边

冒出了热热的蒸汽

闭着眼睛就能判断

里面是蒸面条还是气哈馍焖鸡

离家的游子总在行李里

翻出真空包装的包信大饼

还有热乎乎的糖炒板栗

那是朴实的爸妈说不出口的那句

我爱你

息县的人

家乡篇

家乡的一家老小

每天用车轮和双脚

反复丈量息县的街道

小学对面的麻辣烫老板

对自己十年不变的味道很是骄傲

说我选的菜你放心嚼

我凭着良心熬汤

对得起给顾客的每一勺

有人劝我小城这么小

怎不趁着年轻多出去瞧瞧

我擦了擦孩子沾了饼干屑的嘴角

戴上妈妈中午刚送来的针织手套

说这里很好

空气里有家的味道


故乡篇

老家的一家老小

喜欢在墙根的柿子树下

嗑瓜子和打闹

墙外的野花野草

谈笑又有人把麦子认成了韭苗

其实我离开故乡很久

久到已经习惯大城市的繁华与高楼

可每到除夕和中秋

月下的第一杯酒

一定敬我的乡愁

游子的乡愁啊

心上都有同一个秋

身披红尘的我在这头

纯真无忧的孩童在那头
(作者简介:张诗若,息县一高生物老师。)

大息地
一块历史的厚土,源远流长;一方文化的故园,生生不息;一张发展的名片,熠熠生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