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息令赵辉棣

文化   2024-10-12 12:51   河南  


息壤,天赐福地,有史以来,造就与吸引了无数的人杰,他们或产于本土,或来自他乡,都为息县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光芒闪耀,犹如一座座灯塔,指引着后来者不断前行。今天,笔者所说的不是别人,而是息令史上最后一个相对而言资料比较详实的名令——赵辉棣。

赵辉棣,字萼舫,直隶顺天府东路厅通州宁河县(今为天津市宁河区)人。据《光绪·宁河县志》记载,赵辉棣于同治丁卯年(1867)中举,次年,同治戊辰年(1868)举三甲进士,所以,赵令在《光绪·息县续志·序》中说自己是赐同进士出身。如下图。

满清政府在经历虚假繁荣的康乾盛世以后,经济迅速凋敝,所谓小人穷,斯滥矣,一些离县衙比较远的,尤其是所谓三不管的地方,成了贼匪啸聚之处,他们狼奔豕突,到处抢劫,杀人如麻,民不聊生。《光绪·息县续志·忠义序》云:息自咸丰三年(1853)髮逆窜扰,地方多事。也就是说,息县遭遇匪患开始于咸丰三年,该志《忠义》的现存部分详细的记载了咸丰四年(1854)~同治五年(1866)十三年间,多达67起的土匪犯境屠杀息民事件,其中能被时人想起而留下姓名的被杀男子有2033人,被杀女子680多人,被杀儿童不计其数。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帝驾崩,幼弱的同治帝登基,慈禧开始垂帘听政,而清军正在南京与太平天国激战。息县的这一年尤其惨烈。该志《宦迹续增》曰:辛酉岁(咸丰十一年)官戕民变之秋,城市屋宇尽为墟矣。此处所言官戕民变指的正是上述事情。
是年,在息县,土匪屠民事件一共发生了7起,其中最著名的是崔寨惨案咸丰十一年,秋八月,新息里崔逢泰率众防守,力战……寨破,尽被屠戮。寨中能被时人想起而留下姓名的被杀男子有261人,被杀女子320多人,被杀儿童死亡数失计,总之,该寨尽被屠戮据考证,此崔寨就是今天的彭店街村西直线距离3.5公里处的崔围孜。也是这一年,三月,时任息县县令李鸿藻在大约今天的孙庙乡吕庄西(离息城直线距离7.5公里)被土匪凶残杀害。详《千古县令李鸿藻》。稍后,息县人也迎来了自己的同治中兴,息县的经济在恢复,息县人在疗伤,息县人不能忘记这段历史,息县人不能遗忘这些死难者。

光绪二年(1876),适直隶萼舫赵公来莅兹土,于时,境内肃清,民获小安。这是邑人宋咏之为《光绪·息县续志》所作的《序》中的一段话。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息县在前令张佩训(1871任)与朱仁达(1872任)的努力经营下,至少境内的土匪已经销声匿迹,而外来匪患也基本杜绝,百姓生活开始安定。恰逢此时,赵令抵息。十年蛰伏,只为造福一方百姓,他想倾尽所学,大展宏图。

在东汉初年,有一位息县人高获是光武帝刘秀的好朋友,他的老师欧阳歙下狱当斩。高获效法古人负荆请罪,自带铁锁找刘秀为老师请罪。刘秀趁机要挟说:朕欲用子,宜改常性。可以,但是,改改你的臭脾气。高获回答说:臣受性于父母,不可改之。高获是赵令崇拜的偶像。在息县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也是赵令的偶像——明朝万历时期县令鹿久征,直隶定兴人,赵令称之为老乡(直隶定兴人)。彼时,朝廷下令丈量州县田地,并且把(土地)分成上中下三等,上壤赋重,升迁的机会就大。所以,为了博取上级领导的欢心,很多县令都自报上壤——“饰硗瘠为膏腴,百姓苦不堪言。鹿令独以下田报,曰:度田以纾民,忍重赋以病民乎?’”赵令对此无比感慨:嗟,嗟!使鹿公不以病民为念,饰硗瘠为膏腴,未尝不可报上壤加厚赋,以搏上欢。乃毅然坚以下田自任,毫无迎合取容。于其间,何其与高公之常性不可改,前后若出一辙也!赵令崇敬两公之清风亮节,他要效法先贤,成为息县历史上第三个常性不可改之人。

息县经过上述咸同之乱之后,累世图书概消磨于兵燹,剥蚀于风霜。而民间教化、风俗亦渐难振奋,百年之内典礼废弛,几成坠绪茫茫矣(邑人宋咏之语)。而赵令以为:州县之有志,非徒记城郭、山川、人民、风俗已也,将必综是邑之名宦乡贤,考其嘉言卓行,一一笔之于书,以为后来矜式。他要记录彼时息县名宦乡贤的嘉言卓行,作为息县后来人的行动指南。

然而,咸丰五年(1855贼匪入城,公暑毁荡,版籍无一存者,赵令一筹莫展。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邑人王大吉世代书香,愿将家藏历届《息县志》奉出。可以开工了!乡城诸君子无不欢欣鼓舞,争愿效劳,于是,分廉泉以重镌旧事,聘明师以编辑新闻,矢志守先,殚心待后,阅数寒暑,兴者不废,废者复兴。”“遂至文成数万,汇辑四本。也就是说,此《光绪·息县续志》共有四卷,十万字以下,如今该志残卷经过整理后,尚存裸字65000,点校后为84000字,新鄎子夏曰:字字泣血!其实,赵令除了编撰该志外,还将旧志之毁于兵者进行了重刻,所以,今天我们纳闷《顺治·息县志》《康熙·息县续志》为何各有二个版本,估计其中一个版本一定是在1855年以前被外来书商所收藏的,到底哪一个版本是原版,且听下回分解。

赵令要教化百姓,移风易俗,青史留名,抵任首秀就是重修县城外东南角的奎星阁东南角在八卦中属于巽位,在五行为长女,代表金钱,所以,要提高百姓生活水平必须发展经济,增强百姓的生活信心。奎星阁始建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任息县训导王无忌(号继川,尉氏人,以风教为任,善堪與),同治十年(1871),知县张佩训进行了重建。张佩训,南皮人,抵任时,天下虽然已趋太平,但是,值满清此回光返照之际,人们思想已经严重不古,殉国者含冤,改节者籍口多多,所以,张佩训首先刻下著名的《息夫人辨证碑》碑,寄望存是说也,于世道人心亦不无小补云,同时,重建奎星阁,表明发展经济的决心。到光绪二年(1876)赵辉棣继任,不过六年时间,所以,赵令此次重修,于奎星阁体本身无多大意义,其醉翁之意是表明一种态度,刺激经济发展,让老百姓吃饱饭。

光绪三年(1877),赵令在民间深挖了七十多名贞洁烈妇,题请见坊,重修了位于学宫外右侧的节孝祠,建造门楼一座,周以垣墙。阐发潜德幽光,目的是以端风化。赵令更加重视学校教育,《光绪·息县续志·新息书院》云:光绪三年,知县赵辉棣于正课外复加诗赋课,每课卷必手自评示,时为诸生讲解,文教渐入昌明。光绪五年(1879),知县赵辉棣邑中置社学一,教读一人,民间童蒙咸入讲习。褒奖了息县孝义之士尹聘三的天才孙子尹之范:贤英莫畏前程远大,努力自爱拭目可待。在此,笔者似乎看到了清初息县名令邵光胤的影子。

若说张令的治县理念是富教并行,而赵令则是谨遵古训先富之,后教之,虽曰殊途同归,但就个人而言,赵令走的是圣人路线,他要成仁成圣!与此同时,为了保护息县城,赵令又在环城濠堤上植以柳树,加强城防。光绪五年(1879),赵令重修了学宫外左侧的忠义祠,也配门楼一座,周以垣墙。其忠义也已建专祠,其节孝也既成木主,忠魂烈魄实至名归,有所依托,不忘英烈是一个民族最起码的操守。知恩图报的息县百姓感激涕零,佥以手加额曰:有是哉,邑侯之诱我无方也?赵令创造并且见证了自己的治下奇迹:爱亲敬长自此而相劝成风,将见风俗继益敦厚,教化继益顺行,所为守先待后者,功益著而道益明!赵令的理念是可行的,息县模式是可以被推广的!

针对当时官场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上宪面前,赵令给予了强烈的批评,指出为民父母应该法古人,不病民,不迎合,真正从百姓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一味地拍马逢迎,只顾个人仕途,更不是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毫无悬念,上宪罢免了他。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也!满清政府在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飘摇之后,气数已尽,所谓大厦将倾一木难支,势单力薄的赵令在落日余晖中微光难亮。依依不舍离息之际,赵令再度告诫弟子与昔日的同僚:以余虽缘议罢职,窃愿与诸君子处为端人,出为良吏,悉以二公为法守。即使已经被免职,也不存怨言,因为他问心无愧!息县百姓夹道泣送,场面不忍直视。然而,此时,赵令一手经办的《光绪·息县续志》虽已完稿,但尚待付梓”“众心忐忑,咸虑大典之不克告成。

从《光绪·息县续志·后序》来看,光绪六年,赵令离任一年,新令履职一年后,时任教谕张四象在该志付梓之际,叙述了纂修该志的来龙去脉:始光绪三年,至六年,阅数寒暑不辍,遂至文成数万,汇辑四本,诚知此志之待修业经八十余年,挂漏在所不免。明为志书作序,实则是对赵令的深切怀念,赵令人格魅力无限。其实,时任息县典史王宝霖在光绪五年该志完稿时已经为之作了。张四象与王宝霖虽然先后抵任息县,但是都已经在息十多年了,是老同僚,老相识。张四象强调赵辉棣修纂过程,王宝霖说明修志意义,顺便描述了新令饶云卿于危难之际能成人之美:工始典而赵公竟卸篆。众心忐忑,咸虑大典之不克告成。适五年春,印官饶公云卿奉委权署按前工之未竟者,劝督殷殷,以力襄盛举。今幸旧事重新,新事毕补,诸君子莫不庆幸焉。上天眷顾息人,又迎来好官一枚。

中华第一县,身居息壤福地,三千年历史闪烁着三千年荣光,不容消磨,不能遗忘,所以,息志存亡虽然险象环生,但是,终归无恙。所以,身为息县子民,后来者,我们应该感谢赵令辉棣,感谢饶令云卿,感谢息县的先贤们,继承并弘扬其遗志,以为再后来之矜式!

(作者简介:张伟,息县一中教师、政协文史撰稿员。)

大息地
一块历史的厚土,源远流长;一方文化的故园,生生不息;一张发展的名片,熠熠生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