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青年,”张树林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岁月的沧桑与坚定,“但在部队熔炉的锻造下,我蜕变成为一个身强力壮、意志坚定的人。”提及当年在部队的生活,老人不禁侃侃而谈。仿佛穿越时空,将人们带回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别提那些简单的单双杠、吊绳训练,即便是面对九十度陡峭的悬崖,七十多米的高度,仅凭一根细细的绳索,我也能如履平地般攀爬而上。至于游泳,那更是小事一桩,我可以毫不费力地在水中连续四个小时畅游,双脚从不触碰水底。”
初次踏入张树林的家,我被其家中的整洁与有序深深打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屋内的井然有序,物品摆放整齐划一,地面洁净如洗,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草香气,让人感受到主人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当他坐下的那一刻,那挺拔的腰杆、硬朗的面庞,无不彰显出军人特有的气质,仿佛军人特有的英姿并未随时间消逝。当我得知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竟出生于1955年,今年已经七十,心中不由得涌起一阵敬佩之情。我笑着说道:“称您为老人家似乎不太合适呢。除了肤色透露出些许劳动者独有的印记,您的声音依旧响亮,皮肤紧致,腰板挺拔如松,如果说您五十岁, 说是五十岁怕是都有人信啊。”
张树林闻言,爽朗地笑了,笑声中蕴含着岁月赐予的从容与豁达。随后,他娓娓道来,向我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青 年
1955年,张树林出生于安寨村路小庄组,那里土地贫瘠,生活艰辛。他的童年伴随着贫穷与困顿,父亲早逝,母亲独力抚养他和两位姐姐。父亲在他尚未成年时不幸离世,留下他和两位姐姐,由母亲一人艰难抚养成人。幼年时期,他就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但他从未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坚强。7岁那年,张树林背着简陋的书包,踏入了学堂的大门,尽管学费只有五毛钱,但对于贫困的家庭来说,也是不小的开支。他先后在小韩店、安寨、何庄、大邓庄等多个地点辗转求学,哪里有空置的房屋,村干部去拾捯拾捯,他就去哪里上课。学校不停地搬迁,他也随之奔波,但这并没有阻碍他对知识的渴望。
1967年,张树林进入龙庙村读初中,学费上涨到了二元,这对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无疑是个巨大的负担。从全李庄到龙庙村有条河,每天上学,母亲都会背着他涉水而过,河水冰冷刺骨,但母爱的温度足以融化一切寒霜。有一次,正当他们行至河中央,突然上流来了一阵急流,湍急的河水差点将二人卷走。同年,他大姐出嫁,大队干部嫌弃家里无人挣工分,迫使他中断学业,回到村子务农,这一遗憾伴随了他终生。
尽管被迫放弃了继续学习的机会,但张树林并未因此沉沦。相反,他凭借聪明才智,很快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能力。先给大队割草、放牛。由于他踏实肯干,17岁那年,被任命为小队会计、卫生员、记工员及防疫员,承担起了多重职责。这段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更为日后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岁那年,正值青春勃发的年纪,张树林遇到了生命中的另一半——来自项店乡邵楼村的闫明芳。经媒妁之言,最终与闫明芳喜结良缘。他们的结合简单而纯粹,没有彩礼,没有嫁妆,没有接亲的、也没有送亲的,只有两颗真诚相爱的心。她独自挂着一朵红花,手持一本《毛泽东选集》,以最朴素的方式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后来他们一起走到1984年,走过1994年,跃过新千年,来到2024年,携手共渡50年。经历了风风雨雨,依然相濡以沫,这份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令人感动不已。
入 伍
当年冬天,正值张树林在包信挖掘闾河如火如荼之时。部队前来征兵,张树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他的军旅生涯始于新乡市辉县百泉镇,日常训练则在要街水库进行。这里既有秀美的山水风光,又有险恶的自然条件,是对士兵身心双重考验的理想场所。张树林隶属于侦察连,必须具备极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他掌握了过硬的野外生存技能,不仅在水中自如遨游,还能在险峻的悬崖上攀岩,更要时刻保持警觉,随时应对突发状况。每天长达十个小时以上的高强度训练,他从不喊累,从不叫苦,他以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斗志,一次次战胜困难。在部队的几年里,张树林因其卓越的表现,荣获七次连队嘉奖,这些荣誉背后是他无数次的摔倒与爬起,凝聚了他的汗水与热血,镌刻着作为一名战士的荣耀。
然而,人生的无常总在不经意间降临。1977年,五月初七,一则噩耗打破了张树林内心的宁静,正在部队训练的张树林收到了一封紧急电报,告诉他母亲病逝的消息。天上下着大雨,他来不及收拾东西,连夜赶到老家。在村干部的主持下,母亲已经妥善安葬。但想到母亲一生劳碌,未能享受晚年的安宁,他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那时候,他的大女儿已经两岁,正在蹒跚学步,但身为军人的他,却无法给予妻女应有的陪伴。为了不耽误部队训练,拜祭完母亲,他强忍悲痛,立即返回部队,继续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成为他内心深处的隐痛。
参 战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1979年2月5日,邓小平同志访美回国不久。面对越南政府的一再挑衅,他们部队在广西集结,一场规模宏大的自卫反击战拉开序幕。他方部队分40个方向,向高平省进军。张树林及其战友被派遣到最前线执行侦察任务,他们深入虎穴,搜集情报,绘制敌情图,确保主攻部队的顺利推进。由于人生地不熟,部队还贴心的为他们找来当地翻译。他们在丛林密布、地形复杂的环境下,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指令。夜晚,他们带路、抓俘虏、戍卫营地。部队前进,他们就是排头兵;部队休整,他们成为工兵,为部队挖战壕、掏猫耳洞。在一次侦察行动中,张树林所在连队遭遇敌军埋伏,他临危不乱,指挥战友巧妙躲避敌人火力,成功撤离战场,保护了战友安全,也为连队的撤退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战术素养。
在另一次行动中,他带领侦察小组穿越敌人控制区,深入敌后,获取了关于敌人部署和火力配置的重要情报。他们冒着极大的风险,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完成了任务,并成功返回他方阵地。正是他们的勇敢和智慧,为后续的战斗行动提供了决定性的信息优势。战争异常惨烈,他们经常会遭遇几天几夜吃不上饭,随时随地就会踏上地雷、竹签。我方部队也遭受过成师成团的覆灭,不过,他们善于在失败中寻找经验。最终对越方造成毁灭性打击,他们取得了最终胜利。他们连队也因为表现突出,受到杨得志将军两次接见。被誉为“英雄连队”,成为了整个部队的骄傲。他因在战斗中的英勇行为和突出贡献,被授予了个人的三等功奖章。他还和杨得志将军握过两次手,这是对他在战争中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的最高肯定。
这场自卫反击战,虽然短暂而激烈,但它不仅保卫了国家的安全,也锻炼了部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虽然过去这么多年,这场战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战史中。
扎根西部
1980年,对于张树林而言,是一个命运的拐点。这一年,因伤退出现役的他,带着180元的复员费,踏上了归乡的列车,重新站在了熟悉却又陌生的黄土地上。面对前方未知的道路,张树林的心中充满了忐忑与憧憬。在与妻儿重聚的温馨时刻过后,张树林迅速融入家庭角色,成为六个子女的顶梁柱,肩负起培育下一代的重任。他深信,即使是在偏远的乡村,孩子们同样能够茁壮成长,拥有无限可能。
时间来到 1999 年,当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号角响起,张树林敏锐地感受到了历史的召唤。在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带领全家西迁,奔赴新疆,投身于边疆的建设浪潮。在告别家乡的那一刻,他眼中闪烁的,既有离愁别绪,更有对未来的无限向往。
抵达新疆,眼前的一切并不如想象中那样美好。恶劣的自然环境、频繁的风沙侵袭,无不让初次踏上这片土地的张树林一行感到震撼与挑战。
起初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对意志与体力的极限考验。他们不仅要应对变幻莫测的天气,还要与干旱、盐碱等自然条件斗争。很快,他们便投入到植树造林的行动中。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刚刚洒在大地上,他们便已扛着铁锹、背着树苗,精神抖擞地迈向那片荒芜之地。土地坚硬无比,每一锹下去都要费好大的力气,但他们没有退缩。他们小心翼翼地把树苗放进挖好的坑里,扶正,然后填上土,再用脚把土踩实。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望。
烈日高悬,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不断流淌,滴落在干燥的土地上,瞬间便消失不见。他的衣衫早已被汗水湿透,双手被铁锹磨出了水泡,疼痛难忍,但他们只是简单地包扎一下,便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有时候,狂风骤起,风沙漫天。刚刚种下的树苗被吹得东倒西歪,他们就得赶紧去扶正,用自己的身体为树苗抵挡风沙,风沙吹得他们眼睛都睁不开,嘴里、鼻子里全是沙子,但他们没有抱怨,只有坚定的信念。
在植树的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水源不足是最大的问题之一。为了给树苗浇水,他们不得不走很远的路去挑水。一桶桶水,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浇灌着那些嫩绿的生命。他们还精心呵护着每一棵树苗,定期为它们施肥、修剪,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疆的景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曾经荒芜的土地上,渐渐长出了嫩绿的棉苗,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柔软的绿地毯。他们种下的树苗也慢慢长大,连成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风沙不再那么肆虐,空气也变得清新起来。看着这片他们亲手创造的土地,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喀什,这个曾经风沙漫天的地方,如今已宛如北国江南。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经过他们的努力,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活力,喀什最终成为了北国江南。
然而,2002年,由于思念家乡,他决定回到家乡。但是,留下了他的一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他们每人在新疆种了二百多亩地,每年为国家上交大量的粮食,他们的付出也让他感到非常骄傲和欣慰。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在新疆的日子虽然艰辛,但也是他最宝贵的回忆之一。那段经历让他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他们勇敢面对困难,勤劳耕耘,就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虽然他现在回到了家乡,但他的心仍然牵挂着新疆的孩子们,为他们祈祷祝福。
他现在每月领军人抚恤金800元,他俩口还有养老保险金,现在生活基本无忧。平时,给大儿子接送小孩上下学。闲暇时候,就给群众的庄稼打打农药。
听完这段故事,也让我更加坚定地相信,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困难,勤劳耕耘,就一定能够创造出美好的未来。在老人的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军人的坚韧和执着,也看到了一个父亲的慈爱和责任。家庭、亲人和国家都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
(作者:张磊,杨店乡安寨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