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窦炎,脾虚!妙用一方,上病下治,中医老理儿没过时

健康   2024-11-04 12:58   辽宁  



       

(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医用补中益气法,治疗鼻窦炎的事儿。

这个故事充分证明一个问题,这就是,很多中医的所谓老道理,不仅不过时,反而在今天还相当实用。

话说有这么一个小男孩,当时16岁。

这孩子,从不到10岁就开始流鼻涕。感冒的时候流的多,不感冒的时候也流。两个鼻孔一起流,色白而黏稠。感冒的时候鼻涕色发黄,量稍大。另外,孩子平时经常鼻塞,嗅觉也差。

这毛病啊,一晃都七八年了。父母带着孩子反复去看,就连鼻窦穿刺冲洗,都做了好几次,效果也不理想。就因为这个病,孩子弄得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面色发黄,精神也不好,一点都没有16岁花季男孩的样子。

后来,父母决定带他看中医试试。


刻诊,患者脉濡缓,舌淡,苔白稍腻。

了解到这些后,医家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生黄芪25克,党参、茯苓各12克,柴胡、升麻各3克,薏苡仁、冬瓜仁各15克,白术、陈皮各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温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6剂以后,惊奇地发现,症状得到很大改善,鼻涕少了,而且质地稀薄。而且,精神好了许多,食量有所增加。

这时候,医家改用成药补中益气丸善后。

最终,患者诸证息平,症状全部消失。随访两年,病情未曾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92年的《新中医》上。医家,是江西的一位杏林前辈,姓李。

现在,我们聊聊这背后的道理。

其实,这个患者西医看,属于慢性的鼻窦炎。

我们不管西医的诊断。我们只看患者的症候。

此人最大的问题,是流鼻涕。

那么,中医如何看待这个鼻涕呢?

我跟你讲,中医认为,鼻涕,其实就是痰。

没错,鼻涕就是痰,是痰的一种表现形式。中医就是这么看待的。


那么,鼻子里的痰,源于哪里?肺开窍于鼻,是源于肺。也就是说,患者肺有痰浊,所以通过鼻窍流了出来。

接下来再问,肺里的痰浊,哪里来的?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脾土病及肺金,母病及子。因此,患者肺里的痰浊,大概率源于脾。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故而形成痰浊。

这个推理,在医案中患者身上,是否成立呢?答案是肯定的。你看这孩子,脉濡缓,舌苔白而腻,舌淡,食欲不振,面黄。这一看就是脾虚气弱、湿浊内生之象啊。

因此,我们可以下结论:患者的主诉,虽然在于鼻子的问题,但是根源,却是在脾。要想治疗,就得上病下治,通过健脾化湿,来解除问题的根源。

你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生黄芪25克,党参、茯苓各12克,柴胡、升麻各3克,薏苡仁、冬瓜仁各15克,白术、陈皮各10克。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次温服。

这里头,是补中益气汤的加减应用。黄芪、党参、白术、升麻、柴胡、陈皮,这就是补中益气汤的基本配伍。其中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陈皮理气醒脾。升麻和柴胡提升中气。

薏苡仁,健脾利湿。冬瓜仁,利痰排浊。

你看,所有这些,几乎都不是传统的通鼻窍的药。但是,它通过健脾利湿的办法,上病下治,最终把问题解决了。这就体现出中医在疾病治疗方面的独特之处:以整体观为指导,从疾病发生的根源入手进行治疗。

当然,这也应了一句中医的老话儿,就是脾虚而九窍不通啊。你看看,这老话是不是一点都不假,不过时啊?

现实生活中,和医案里类似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不少。健脾利湿化浊,对他们来讲是不错的思路。希望上文中所展示的小小经验,能够给部分患者带来帮助吧。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聊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微门诊
微门诊,你手机上的健康顾问,全天24小时为您服务。
 最新文章